首页 理论教育 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学校文化是所有完全中学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本研究以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为主要视角,在学校原有的“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实践与研究基础上,探索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以师资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科研建设等方面保障“多彩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

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庄小凤                            

课题组主要成员:马强、王圣春、曾宪一、姚虹、刘侠、毕永刚、李伟华、潘小莉等

一、研究的概况(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研究方法、实践探索的主要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1.完全中学构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完全中学的学生从12岁到18岁,这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完全中学构建为全校师生所认可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七年中不知不觉地得以熏陶,为学生既打好基础又培养特长提供了最大的教育可能性。

完全中学一般规模较大,学生众多,生源差异性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彩发展”是学生群体的内在需要。进入创新经济时代,各具特色的健全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中学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然而现实中,完全中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由于生源和升学的压力,学校要应付大量日常问题,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及长期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众多,差异性大,形成学校文化的难度也相应更大。

构建学校文化是所有完全中学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内在的动力支持,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激励机制,完全中学的整体改革和内涵发展迫切的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2.传承学校历史与构建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成为老校复兴的重要突破口

上海有一批历史悠久的中小学,它们或是由私塾书院转为西式学堂,或如我校一样本身就是西洋教会办学,如何传承百年历史精华,打造现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是这些历史悠久的学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践和研究案例。

我校创办于1850年,作为中国西学东渐第一校,在其创立之初就提出了“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体发展”的校训,在整个华夏大地上还以私塾作为学堂时,我校首开西洋班级化教学,随即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开设数理化课程,运用电化教学;第一个设置音体美课程;第一个对学生进行油画训练;组建第一个学生西洋乐队,在四川路演奏《晨曲》;第一个拥有学校自己的足球场,学校足球队甚至曾8∶1大胜英国海军足球队……

一个半世纪以来(特别是文革之前),学校培养出了众多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知名校友。文革以后,学校曾一度走向低迷,在最近十年中,学校以“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逐步提升办学质量,重新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同,成为学生和教师向往的热门学校。

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办学历史和传统的,本课题试图探索出传承历史与构建学校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3.当前我国完全中学面临文化建设的现实迫切性和困难性,需要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扎根性研究,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

完全中学是纵跨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学校,在国际上有一些知名的完全中学,如英国的充满贵族文化的伊顿公学、美国罗斯福总统母校Groton school等,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以此形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解放前也曾经有一批拥有自己鲜明学校文化的学校,例如我校在1850年建校之初就提出了“爱国荣校、崇尚科学、个体发展”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一百年间,学校教风严谨,教学质量显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文革以后,完全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研究相对落后,学校文化日益衰微。

重点中学初高中分离制度实行以后,完全中学成为一类特殊的学校,此类学校一般班级众多,生源及办学水平均低于原市、区级重点中学。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将注意力过多的投注于应付考试,无暇考虑更长远的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加之完全中学的教师存在年段差异,构建统一的学校文化的难度相应加大,因此,完全中学的文化建设具有相当的困难性,这方面鲜见有很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的完全中学,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为学生发展提供更科学、更人性的教育空间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1.研究对象

以完全中学6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成长、完全中学的教师发展、完全中学的文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为主要视角,在学校原有的“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实践与研究基础上,探索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以师资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科研建设等方面保障“多彩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以期为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以及普通的完全中学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学校的历史资料,搜集查找有关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料,探讨学校核心文化的内涵。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确定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对课程开发、德育、课堂教学、学校保障体系建设等行为进行记录和研究,梳理其内在规律,探寻价值。

4.综合研究法: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四)实践探索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确立课题、明确任务、培训师资、研究学校历史)(2007.7—2007.12)

确立课题:2007年9月召开开题论证会,聘请上海市教科所和徐汇区教科室的专家对研究内容和思路进行具体指导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计划。

明确任务:2007年10月,组长向课题组成员认真解读课题申请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措施及各自承担的具体任务。分课题组的组长分别与本组成员指定研究内容,撰写开题报告。

培训师资:课题组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对课题研究的目标达成共识。学习《二期课改行动纲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及有关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

研究学校历史:搜集国内外相关情报资料,确定“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关系和理论来源。

2.全面研究阶段(学校文化内涵研究、建设多彩校本课程、问卷调查与师资培训、中期展示)(2008.1—2009.7)

学校文化内涵研究。

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传统,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与我校教育的适切性,在办学历史、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引下,明确“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内涵。

建设多彩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各分课题负责人组织校本教材的撰写:德育多彩课程实施方案、基础课程校本化教材、科技教育校本教材、音乐舞蹈特色校本教材、美术特色校本教材、体育校本教材。

在完成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开始实施课程,为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2008年9月完成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问卷调查与师资培训。

面向全校教师进行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调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意愿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教师的实际要求,聘请市区级专家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结对培养、导师带教等方式进行培训。建立特色教师工作室。

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

2008年12月11日在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二届学术节学校素质教育风貌展示“徐汇中学专场”展示活动中,区局领导、华师大教授、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应俊峰副主任、区教师进修学院倪志刚副院长,以及区教导主任培训班成员、区部分骨干教师等应邀出席展示活动。

来宾们参观了特色教师工作室,课题组成员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示了校本教材和艺术排练。共开出近20节实践课。

3.总结阶段(2009.8—2010.6)

完成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总结研究成果,完成主课题研究报告。

二、“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一)梳理学校历史,探索办学理念的发展

上海市徐汇中学诞生于1850年,是中国采用西洋模式办学的第一校,首开中西方科学文化教育交汇的先河,在上海乃至全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徐汇中学的办学传统是: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体发展。一百五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包括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校友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解放后由于种种因素,徐汇中学没有被列入重点中学的行列,并一度陷入低迷状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前任校长汪劲松在充分研究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带领全体徐汇师生以沉着务实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步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声誉也因此得以大幅提升,于2005年被评为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发展为“多彩发展教育”,其核心是要求每一位教育者善于赏识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并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启发引导,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迁移,个性特长得到拓展。

2006年4月,学校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本着“稳定中求发展,继承中求创新”的原则,学校决定依然坚持实践“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并继续寻找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新任领导班子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拥护,学校除了保持教育教学的已有水平外,进一步强化了艺术特色教育,拓展学生的科学教育、体育教育空间,同时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

(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完全中学实际加以借鉴

1983年,加德纳博士在学校进行推进教育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有18本之多,另外还有几百篇论文,他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至少20种语言。目前,国内外都专门建立了研究加德纳教学理论的网站,美国各地有近96%的学校不同程度的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和应用,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智能强项,都能学得好;学校内人们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关怀是最基本的东西;学习应该成为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教育者非常必要以艰苦的工作来营造这样的环境。杰西·沃克学校(Jessie Wok School)的校长克里斯曼(Chris Man)曾用多元智能理论对自己的学校做出评论说:“在我们学校,大家拥有的潜在态度和观点与其他地方相比,实际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我们不把任何一个孩子看作失败者,而是把他们都当作成功者。我们的任务是为每位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寻找相宜的方法。”

霍华德·加德纳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艺术学习等方面的强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材料,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正是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十年前,我校提出了“多彩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多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其具体内涵是:基于完全中学的学生特点,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条件,以鼓励为主微笑教育的方法,在培育爱国情怀、高尚品行、强健体魄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启发引导,使学生兴趣爱好产生迁移,个性特长得到拓展,我们坚信,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完全中学的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完全中学的学生的人生一定也会像重点中学的学生一样五彩缤纷。

(三)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型学校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要求尽快地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教育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时代需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满足人人成才的需求;不断满足多样化成才的需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断满足系统学习的需求,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育、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不断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我们形成了构建生态型学校的思路。我们的基本思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宽容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天质特长自由地发展。我们期望营造一个具有热带雨林特征的生态型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水。从苔藓乔木都有其生长的空间,教师不再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希望徐汇中学在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建设成一所生态型学校,她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1)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2)个体的差异发展,构成整体的和谐发展;(3)学校内部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多彩发展课程体系;(4)多彩发展的学校更加开放,可以与外界进行更有深度和效度的信息交互。

img6

(四)“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内涵

经过研究与论证,我们认为“多彩发展教育”的具体内涵是:基于完全中学的学生特点,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条件,在培育爱国情怀、高尚品行、强健体魄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得以适度拓展,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基础扎实、个性突出、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是集科技、人文、艺术、体育于一体的学生个体发展;集学生、教师、学校于一体的和谐发展;集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共赢发展。教师、学校的多彩发展是为了学生的多彩发展。学生的多彩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既包括学生的多彩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多彩发展

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土壤,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得以适度拓展,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学生的多彩发展,必然需要多彩的师资,教师不仅作为学生多彩发展的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多彩发展的对象,师生互为提供个体发展的平台,从而形成多彩发展的教师群体和多彩发展的学生群体,并共同形成多彩发展的学校。

2.既是指学生、教师的群体多彩,也是指教师、学生个体的多彩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些共同规律,包括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客观存在,它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多彩发展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多彩发展教育”成为必然。各具特色的学生和教师构成的群体是多彩的。

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不仅是指差异化发展带来的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多彩,而且是指学生和教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多选择、多侧面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拥有丰富选择权的多彩的人生。

3.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彩

从纵向上看,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的教育背景是差异化和多层次的,因此,多彩发展教育的起点是多彩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校通过多彩的课程,培养学生多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多彩实践,进而创造学生自己的多彩生涯,让他们享受多彩人生。这一过程也就是从帮助学生多彩,到学生自主多彩,再到学生创造多彩的过程。

4.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意味着凝聚多方教育资源,实现办学渠道的多彩

在构建以“多彩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过程中,我们受经济学的“蓝海战略”的启示,尝试打破校园时间和空间上的“围墙”,探索办学资源整合的新模式。例如在我校原有的科技特色教育上,我们下接一批知名科技特色小学,上接上海交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横联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科学探索空间。

我们利用众多知名校友,以及庞大的家长群体,以名家讲座、特色教师工作室、研究性学习活动周等各种形式,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我校校友捐赠50万美金,用于建设一流的创新实验室。我校的创新实验室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基地,我校每年有三位高三学生由校友资助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将派教师来我校开设讲座。我们还聘请知名校友和学生家长中的高科技人才,为学生做相关的讲座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

三、开发“多彩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行课程建设,必须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即学程。当今这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

中外专家对课程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东北师大郝德永提出“课程的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西北师大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我们认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培养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载体。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一切社会实践等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有一定能力根据本校教育目标,按照国家规定的大纲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通过选择和设置有关课程来创建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达成育人目标。

无论何种课程都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这样的课程才是现代课程的载体,它是个性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学生发展的起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包括课内的、课外的;独立的、集体的;智力的、非智力的;学科的、综合的;科学的、人文的……每个教师对教材的加工、组织、表述等再创造过程,以及对学生产生作用的教育方法和每个学生所受到的影响都是个性化的、有差异的,这体现了课程是一种过程多变、效果多元的动态统一体。

要科学地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建立动态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科教学功能,深化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强化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强调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必须依托于多彩的课程,在遵守市教委的三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在其他学校忽略的,但对人的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方面,作了着重的探索,开发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校本课程。其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和音乐舞蹈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创新实验室的创建带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我们力图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学生进入生命科技前沿而打好基础。让老师带着研究之心工作,做探究型课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从基础普及和创新提高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注重激发兴趣,做到了“四结合”:生物与生活结合、生物与史料结合、生物与前沿结合、生物与实验结合。重视实验研究,在课堂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研究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国家级子课题《以创新实验室建设带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不断探索科技实验类课程建设。学校创建的“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并主编了配套的校本教材。这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五大前沿领域。我们把科学教育渗透于基础型课程之中,并与拓展型学科相结合、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实验活动相结合。

1.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开设的五个模块教学课程

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这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五大前沿领域,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应用生物学。通过五个实验室的轮流学习,学生将学到许多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1.1 课程内容

微生物工程实验课:了解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流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将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课程设置,目前主要完成以下8个实验。

实验1: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2: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3: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实验4: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实验5: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实验6:结冷胶的摇瓶发酵;

实验7:发酵罐的构造认识及空消;

实验8:5L发酵罐中结冷胶发酵。

环境工程实验课:学习到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污水的生物净化方法,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学生还可以对上海地区的水质参数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净化水质的新途径。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课程设置,目前主要完成以下3个实验。

实验1: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与分析;

实验2:污水处理过程中总磷的测定与除磷机理的分析;

实验3:污水处理过程中原生动物的观察及其功能分析。

基因工程实验课: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以微生物和植物为材料,开展一系列涵盖基因工程全过程的周期短、现象直观、生动的实验。让学生争当基因小裁缝,筛选出转基因植物,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神秘面纱,引起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关注和兴趣。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课程设置,目前主要完成以下10个实验。

实验1:PCR扩增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实验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实验3:PCR产物的纯化;

实验4: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实验5:TA克隆——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实验6:重组子的蓝白斑筛选;

实验7:SDS-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实验8: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实验9:构建pET-GFP载体;

实验10: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生物安全实验课:学到有关瘦肉精、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等当今最受关注的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争议成分的快速检测原理和方法。学生还可以利用掌握的相关技术手段对身边的食品安全状况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工作,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课程设置,目前主要完成以下3个实验。

实验1: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实验2:瘦肉精的快速检测;

实验3: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

生物信息实验课:可以学到BLAST,CLUSTALX,PHYLIP等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序列收集与储存、序列比对、相似序列的数据库搜索、基因预测、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生物芯片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内容。从而利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另外,还可以模拟生物大分子的构型,为生物实验的可行性预测提供参考数据。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课程设置,目前主要完成以下6个实验。

实验1:BioEdit与生物序列分析;

实验2:基因预测;

实验3:MEGA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实验4:PyMol创建动态分子电影;

实验5:分子对接的计算机模拟;

实验6:cDNA Microarray数据聚类分析。

实验中心承担现代生物技术普及教育及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工作,是科技特色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基地,加深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中应用的认识及对相关生产工艺流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徐汇中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科研平台。为此,实验中心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主要面向以下三个层面的学生开展教学。

(1)普及类:面向全体高中生,让他们利用高中生物基础型课和拓展型课,每周到实验室接受一次培训;在一年时间内完成4—5个实验室的学习任务;

(2)提高类:面向部分学生,让他们利用特色课教学时间到实验中心接受培训,培养兴趣;

(3)创新类:面向个别选择生命科学实验课题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使他们在此进行课题研究。

无论是哪一类课程都将使参与教学和课题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从中体验科技教育的魅力,促进师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2 生命科学课时安排

为了充分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每个实验小组安排8—10人。另外,根据创新实验中心场地和仪器使用等具体情况,每次可以容纳一个班级40—50人左右同时上课。所以,学校把一个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周利用两课时时间到实验中心上课,每四次课为一个模块单元,完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然后轮换到下一个实验室学习,这样每个学生在一个学年里可以从5个模块中选择4—5个学习。具体课时安排详见下表“徐汇中学2008学年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课时计划”。学校从2008年9月1日起正式启用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首先对高一学生开放,如果试行顺利,将逐步对我校初中科技班学生开放。

2008学年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课时计划

img7

备注:

1.高一4、5、6三个班级对应课时为拓展课。第二学期对换。

2.根据实验特点,可适当延时,保证实验质量,满足学生求知欲。

3.满四周轮换一个实验室,因学工、学农、法定假日耽误,时间顺延。

1.3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操作、实践为主。要求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每一次实验。确因时间关系或实验操作成功概率的关系,看不到最终结果的实验,教师可提供实验结果实物、照片、录像等。

1.4 课程管理

成立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课程领导小组,由本校领导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领导组成,定期召开推进会,听取教师汇报,协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教师工作量问题,确定下一次推进的重点等。

1.5 考核评价

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跟踪学生每一次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报告写出本学期的实验小结,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给予量化评价和描述性评价。

2.工程类实验中心的工作室和教学课程

2.1 课程内容

模型工作室:立足于畅想、实践、创新的原则,采用自主发挥、自由选择、自己动手的方式,进行模型制作,学习工具、材料的选择和正确运用;了解电机工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学会根据需要改装电机。老师指导、解疑,让孩子们玩中学、在学中玩。

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学习:

(1)电动直航船模制作

(2)橡皮筋动力车模型制作

(3)遥控车模型制作

(4)遥控船模制作与绕标训练

OM头脑奥林匹克工作室:能在学习中进行求异思维,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各种材料的不同处理方法;学会正确和创造性地使用工具,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分工合作,互助共进。

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学习:

(1)动手类即兴题训练;

(2)语言类即兴题训练;

(3)信号类即兴题训练;

(4)混合类即兴题训练;

(5)长期题训练(音效创作);

(6)长期题训练(场景设计);

(7)长期题训练(环保理念的服装设计)。

2.2 课程管理

工程类创新实验室是由学校投资创立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每周课时安排为三课时。每逢竞赛,适当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上课学生根据项目分选负责班长,每班选负责学生做好考勤,班长负责纪录活动情况。

2.3 教学方式

初期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启发引导为主,中期选择开放性研究课题让学生解题,后期让学生以参与各级竞赛,通过实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普及类:将初一两个科技班的学生分成2组轮流进两个实验室,利用科技拓展课,每周到工作室接受一次培训(3课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2个实验室的学习任务;

(2)竞赛类:根据学生的学力和能力,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中国赛区的比赛,使学生的能力在竞赛中得到释放,得到锻炼。

2.4 考核评价

对学生每一次训练和学习情况做好文字、图片或视频记录。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训练情况写出本学期的学习小结。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给予量化评价和描述性评价。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以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在赛后及时总结写好赛后感,对比赛中的表现和反应做自我评价,培养总结能力。

(二)以区级重点课题研究带动音乐舞蹈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艺术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从建校伊始,就开设了音乐和美术课,同时,音乐舞蹈又是学校鲜明的艺术特色,有较好的基础。我校在音乐舞蹈特色教学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探索,但由于没有课程化,而显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高音乐舞蹈特色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发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由。

2007年,《初中音乐舞蹈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音乐教研组以特色班教学为实践途径,在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拓展课程科目建设,编写分层次的校本教材。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本着“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与社会结合”、“整合通用教材和编撰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相结合”、“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和“因材施教”等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完成课程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在使用教材和构建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和课程,使“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1.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资源,共开设了六门音乐舞蹈类特色课程:合唱、舞蹈、民乐、室内乐、口风琴及数字艺术。针对我校的艺术特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舞蹈基础能力,多来源于各小学的音乐舞蹈队或市、区少年宫的特点,我们将音乐舞蹈特长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使其原有的艺术能力在中学阶段能够有更系统、更科学的延伸发展,培养有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年群体及合格表演人才的毛坯。因此内容的选择和界定上,既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课程与教材的专业要求,也有别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材的大众基础性要求,更不同于艺校的单一技能训练,而是介于艺术院校和中学艺术基础教育之间,适宜于普通中学艺术特长生独特的学习要求的,与专业院校相比具有浅而广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为使音乐舞蹈校本特色教材最大程度贴近我校初一预备班至初二年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对历届学生、在校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

(1)艺术学习的经历与模式;

(2)艺术特长生进入艺术班时的专业水平;

(3)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4)艺术教育的目的;

(5)进入学校艺术班后的变化。

除问卷调查外还进行了师生访谈座谈会,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特长生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优势和特点。

调查显示:43%艺术特长生生活在艺术氛围并不浓郁的家庭,50%的家长虽没艺术学习的经历,但都迫切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并认为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学校艺术教育目的相同。

调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

(1)家长把自己美好的艺术学习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64%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较正规的艺术教育,9%的学生甚至更早。

(2)不允许失败的心态造成孩子艺术教育更偏重知识性、技能性。

(3)急功近利要能出人头地,期望值和现实的反差,导致孩子在艺术中承受很多压力与痛苦,留下心理阴影,表现出讨厌乐器、逃避练习等。

(4)功利思想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把艺术学习等同于获取考级证书,超能力的练习导致学习习惯差、实际演奏能力弱导致缺乏自信、阶段性学习目标提前完成造成终身的兴趣与修养缺乏等等。

(5)家长意愿主导学生自身的兴趣,造成非主动学习等问题。

3.课程内容: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我们确定教材的基本定位是兴趣性的而非全专业性,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为目标指向。在优化国家课程,结合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专业学科系统训练为依据,教材体现出人文性、经典型、体验性和创造性。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共鸣打动学生心灵,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人文内涵的,被社会文化价值广泛认可的艺术经典作品。校本教材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3.1 民乐特色课程:由五个版块组成,第一版块:民乐欣赏;第二版块:乐理知识;第三版块:视唱与试奏;第四版块:民歌学唱与创作伴奏;第五版块:民乐合奏。

第一版块从欣赏民族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的分类,了解乐队中各个乐器的性能、音色、演奏的技能技巧,规范演奏方法,感受器乐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为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做准备。

第二版块乐理知识和第三版块视唱与试奏,通过加强乐理知识和视唱、试奏的能力,更好地为演奏服务。

第四版块:民歌学唱与创作伴奏,学生在民歌学唱中,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格,从而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更有利于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奏乐曲,通过相互合作,为民歌创编伴奏,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第五板块民乐合奏,在合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中,领悟民族音乐的优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力求学生通过五个板块的学习,都能熟练演奏各自的乐器,了解民乐,热爱民乐,学民乐,传扬民乐,对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2 室内乐特色课程:以重奏、合奏作品为主,兼经典曲目和改编曲目。针对学生之间的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差异较大的情况,室内乐教材的选择旨在于弥补社会艺术教学“一对一”模式的不足,借助学校艺术课程的优势,发挥乐队多声部集体合奏的优点,消除学生个体器乐学习的孤独感;强调多员互动,学习倾听、学会欣赏、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享受音乐艺术带来的乐趣,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克服技巧练习带来的枯燥感,增强学习艺术的兴趣和信心。

3.3 口风琴特色课程:由六个版块组成:学一学,练一练,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奏一奏。

教材从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一学:提供一首主要练习的乐曲,由浅入深难度适宜,使学生能很快上手,克服学习乐器的恐惧心理,并且有演奏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曲。练一练和看一看:针对前一首乐曲中的难点抽出来单独练习和加以说明,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口风琴演奏技巧。试一试:让学生在掌握演奏乐曲的基础上,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丰富乐曲的表现并能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想一想:学生的创编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奏一奏:再提供两首乐曲练习,起到巩固与提高的作用。本教材在乐曲的选择上,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外名曲为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使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3.4 数字音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他与其它学科相比独特的魅力:用旋律、节奏等构成音乐的特殊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而音乐自身的美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体验得到充分体现。教材中循序渐进安排知识点和制作技术。

3.5 舞蹈特色课程:分六个单元,分别介绍我国汉、蒙、藏、维吾尔、朝鲜、傣族等六个民族的舞蹈,每个单元设计了四个板块:赏、学、创、知。

赏:佳作欣赏,提供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学习建议;学:学跳民族舞,提供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创:创编小舞蹈,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知:介绍舞蹈表现形式和名家,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板块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可以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民族民间舞蹈初步认知和学习。四个板块的内容动静结合、相互联系、习创互补、循序渐进,为同学们尽快掌握好以上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材突出了创新理念,表现在:以引导学生发现人的动作产生的根源是来自内心的情感,从了解、学习、创编和积累中,注意通过动作去解读生命。使学生成为学习、实践和探究的主体,并在舞蹈学习中能够获得如下素质:(1)认识世界的高度智能;(2)适应世界的强健体能;(3)创造世界的创造潜能;(4)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情商”慧能。即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提升人的智能;以律动性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读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身体锻炼,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舞蹈教学的教育目标。

3.6 声乐特色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共同课、欣赏课三大板块组成。

专业基础课(以年级为单位授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课(《少儿合唱队练声曲选粹》)。

共同课(全体合唱团员):分声部排练、合唱排练,其内容含: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时代歌曲、新创曲目等36首优秀经典歌曲。(如:《小白菜》、《数蛤蟆》、《森林水车》、《闲聊波尔卡》、《伏尔塔瓦河》、《鳟鱼》、《春天的故事》、《阳光下成长》等。)

欣赏课内容(以年级或集体为单位):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及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放牛班的春天》等14部声乐作品,以及观摩演出。

4.课程序列的排定

本教材是徐汇中学音乐舞蹈教师在多年艺术特色教学实践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的组织做出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

结构方面:六个特色项目的教学内容组织都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构建,从三年总的教学安排上体现了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即以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展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如:在艺术团队的集体排练中,不同年纪、水平不一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作品时,难免进行反复的滚动式排练,从而达到对一个作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不断领会更高层次的艺术感受的目的。

从各阶段的学生的需求看,教材也体现了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主张,注意艺术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典作品鉴赏、艺术概念、人文素养、多元文化特征)概念、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体机能不同,所以各专业技巧课程按年级的高低编排。

内容编排:根据学科特点充分考虑了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

5.课程评价

5.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比如,教材中选取的谱例是排练的依据,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应对作品做相应的改编和调整,不生搬硬套。

5.2 强调科学性和基础性,体现特长培养的实用性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各类艺术形式的典型特征与表现方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在稳定的基础上了解普遍性,进而获得迁移和长远发展。

选择中学生喜爱的曲目和舞蹈,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今较流行的富有时代感的作品。每课都附有简要背景材料,演唱演奏及舞蹈提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5.3 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培养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和艺术综合素养,又渗透性地培养其他学习领域都需要培养的一般素质,如观察力、独创性、自信心、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等。

(三)以土山湾画苑的文脉传承引领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我校美术特色教育历史悠久,学校开创之初的1850年,就有图画教学的正式课程。学校与我国油画起源地土山湾画院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学校原来辟有近千平方米的“徐汇画苑”,开设油画、国画、水粉、雕塑、陶艺、蜡染、扎染、线绳艺术、环保艺术、剪纸、版画、包袋设计、装置艺术、皮影、服装设计、面塑、皮雕、卵石画、篆刻、书法等课程。以点带面,扩大到对学生的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教育。1993年开始学校就在徐汇区率先创办了专门的音乐、美术和科技特色班,学校配套增加了相应的专门课程,并开发了系列教材,在全区甚至全市享有盛誉。为了使美术特色教育更加规范有序,为培养多彩发展的学生创造条件,近年来美术组从使用材料入手,引发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制作的思考,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计划和阶段目标,通过艺术欣赏、材料运用、了解构成原理等过程,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已有的色泽、肌理和形状的语言,直接进入创意造型训练,在活动中,师生互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种风格作品的创造。三年以来,美术组开发的一系列新课程倡导——发掘材料、保护资源与美化环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提高了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

学校开设油画、国画、水粉、雕塑、陶艺、蜡染、扎染、线绳艺术、环保艺术、剪纸、版画、包袋设计、装置艺术、皮影、服装设计、面塑、皮雕、卵石画、篆刻、书法等课程。现已开发校本教材有《徐汇中学美术特色课程》5本,包括:《线绳纤维构成》、《美术馆与学校合作课程——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部分、初中部分)、《陶艺课程》、《头像雕塑》、《纸工艺》、《走进浮雕》等。由杨寿东教师编写的《素描教程》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已再版8次。其他教师的教案由上师大美院编入高校美术教材中。

以《线绳构成》项目为例,介绍课程事实情况。

1.课程内容

第一阶段:平面拼贴画(第一学期)

线绳构成课程的初级阶段是简单的平面拼贴画。让学生知道简单的造型原理,了解形式美的法则,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等;利用周围喜闻乐见的线绳材料,通过触摸这种材料毛绒绒的质地和充满了张力的线条,体验朴素的材质语言所表现出的视觉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构思能力,实践能力。

第二阶段:立体制作(第二学期)

随着创作的经历经验丰富,渐渐就不仅仅局限满足于平面粘贴画,慢慢地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并溶入了环保的理念。

了解造型和构成原理是第二阶段学与教的核心。通过欣赏、选材,要围绕造型原理进行想象、制定创作的框架。美的形式是离不开自然的,当我们研究造型原理时,就要了解形式美的法则。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渐变、重复、发射、肌理、韵律、平衡等平面构成法则的运用;二维空间过渡到三维空间的实体变化等。新课程加入了美术造型的原理原则,可让学生在寻找收集不同形态的废弃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事物,有秩序地统合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自主的探索和艺术表现;变“具象”为“抽象”,以构成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同时体会归纳“简单”产生的美。

第三阶段:服饰设计

有了一定的立体造型能力,课程研究在形式上有了一个飞跃,即以线条和环保为主题的服饰设计作品登上了课程的舞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场纤维线绳艺术的运动。一个点,一根线,一个符号,一块面,一个概念;除以前的线绳材料外,可以海阔天空地采用一些新型材料,如铁丝、电线、纺织品、纸张、泡沫塑料、干草、尼龙及木片、羽毛等线形构成物质,这些异型物质材料的应用,可以为纤维线绳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

第三阶段服饰设计还要考虑材料特征和工艺手段,即想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做出来穿在身上;然后根据设计的初稿及需要去选择材质形态。可以借物体的形态进行想象。边想象边制作,边摸索边创作,最后才能完成作品。

第四阶段:盘子与绳子

拓展课程设计思路,构思新内容“盘中绳”。即把线绳艺术做在盘子上,以一个装置作品的形式把各种各样的学生做的结合线绳的盘子作品平贴在墙上,做成一个装置形式的展示。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装置艺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创作空间。

2.对学生的评价

2.1 知识目标达成:通过自己动手选材制作,学生打破了艺术的神秘感,发现材料的能力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学生体验多姿多彩的艺术样式,拓宽艺术视野,在探索艺术表现的个性和共性知识的同时,拓展美术学科和艺术、社会发展的知识面,提高美术育人的成效。

2.2 技能目标达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遇到事件有自行解决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线绳构成仅凭想象力是不行的,还要强调动手,才能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体现审美个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并认识生活,培养出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3 情感目标达成:自信心和毅力是做任何事情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在线绳构成艺术中更需要这种精神,只有坚持到底,才能使“创新”变成现实。课程提供了发现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的方式的一个空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自觉美化生活的情感,提高想象、交流、合作能力。

2.4 价值目标达成:参加美术新教材编写期间的试教工作,线绳构成这个项目被编入少儿版上海市七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本。参与市级课题《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的研发,并编写了校本教材《线绳纤维构成》。以新课程为内容的各类国家级、市级、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了各地美术界业内人士的好评。此外,学生的线绳作品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创作的多幅线绳作品多次发表在国家级少年读物《放学以后》、市级少年科技报《动手做》、国家级少儿读物《少先队活动》等少年读物上;并多次在各类国家级、市级、区级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工艺组)中获奖。课程系统性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自信心。

3.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的重要教学活动

2007年上海美术馆正副馆长及全套班子来我校交流研讨。我校与华东师大艺术学院共同研究市级课题《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陈春燕老师及她带教的华师大实习老师围绕课题展示了区级和校级公开课,课上学生创作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作品,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区级公开课《与大师互动》,区教研员评价本节课的亮点是在欣赏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去创作作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美术欣赏课浅尝辄止的弊端,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另外,陈春燕老师还编写了教材《美术馆与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利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初中高中各一本。

2008年7月,为国际美术教育专家团体开课。日本16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著名的美术教育专家在华师大美术学院院长、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的陪同下来我校美术组听课,并举行研讨会。

2008年10月,国际美术教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支部门)邀请我校出席世界美术教育大会(四年一届的研讨会)。

与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师大美院、华东师大美院、中国美院、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众多美术院校、专业团体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及并成为教学、科研基地。2008年6月出版的《中国美术教育》中,国家艺教委负责人撰文介绍华师大、上海美术馆、徐汇中学三方合作的教科研项目。

2008年11月徐汇区教育局举办第二届学术节,只挑选一所中学,因我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突出被选中,进行徐汇中学专场的学校风貌展示,我校美术组教师面对教育局领导、教师进修学院的专家及兄弟学校领导开出了精彩的特色公开课,学术节展示获得圆满成功。

2009年3月开始筹备徐汇中学美术班学生书画展,美术教师们又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辅导学生创作出一批新的校本课程作品。获得了领导、各区校老师们的好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9年4月,为了提高全国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部举办“国家级美术培训者培训”活动组特邀陈春燕老师为广东省肇庆地区骨干美术教师上了一节国家级公开课,展示了我校美术教学特色。

2009年4月,由于我校为中国美术学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的美术人才(我校美术班学生有十几位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及附中),中国美术学院特派实习生从杭州来我校美术组实习学习,系主任李梅教授还邀请我校领导及我组全体教师到美院参观交流,建立了徐汇中学和中国美院的校际合作关系。

2009年5月,迎接台湾教育访问团来校交流研讨,老师们的工作室精心准备了学生的自创作品和校本课程进行公开展示。

4.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4.1 完成校本教材 《线绳纤维构成》、《纸工艺》、《美术馆与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利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初中高中各一本、《陶艺》、《头像雕塑》、《走进浮雕》。

4.2 撰写总结性专业论文

于沛公:《牙膏壳浮雕》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上;雕塑《少女》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校园报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陈春燕:《线绳材料的创意组合》发表在《少儿美术》(2009.12);撰写论文《充分利用材料语言开展创意造型训练》、《站在凡·高的肩膀上》;案例:《走近大师 与大师互动》。

4.3 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多次发表与获奖 多次在市级、国家级少年读物上发表;参加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各类比赛并获奖。

(四)以项目团队建设带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学校坚持徐汇学子不仅课业优秀,更应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培养理念。学校建有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定向越野队和桥牌队。游泳是传统的体育校本课程,每学期都有一个年级必须每位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学校是徐汇区教育局、体育局“体教结合”的布点单位,初高中女篮曾获上海市冠军,飞镖获国际奖。

1.校本教材的内容:《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

2.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制定了各年级体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体育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

3.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体育校本课程从2008年9月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实施,目前已经实践了近两个学年。

4.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4.1 体育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过去很少有选择什么样课程的权力,因而个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能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一项调查显示,98%以上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体育校本课程的。

4.2 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当今社会,渴望交往成为中国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我们将《体育与健身》课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增加了礼仪与交往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健美形体的同时,注重介绍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律,如何通过奥秘无穷的身体语言,传情达意的神态动作表明着一个人的风度修养,使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微笑、致意、姿容、礼仪、眼神增强与对方的沟通,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4.3 学生享有了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球类课上他们不仅“会打球”,而且身挂口哨,手持话筒、照相机,对球场中的比赛进行公正的裁判、精彩的解说、精辟的评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都学会了一两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技能。学生从浅层次的兴趣,转化为终身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

4.4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教科书,教师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专业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开发使教师有机会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宗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实践说明:教师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能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多彩教育的发展。

(五)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抓手,促进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多彩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扎实的课堂教学为基础,为了更好地实施多彩发展教育,我们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多彩发展为前提,围绕课堂教学的原点问题做了系列的精细化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号召所有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并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理出如下十条:

1.用好教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深度解读教材,适度交给学生。各个教研组把钻研教材放在夯实基本功的首要位置,语文、英语各年级备课组还对课程进行了统整,都明确了教材中哪些课文是必学的、哪些是可学可不学的、哪些是可以不学的、哪些必须补充课外内容当成课文学的,教研组都开发了适合于自己学生的学科校本教材。

2.了解学生情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充分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才能使教学“目中有人”,备课备学生已有认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3.设计适切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其功能主要有:导学(学什么、应达程度);导教(教什么、怎么教);导测量(目标达成度可测定)。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忽略了导测量的科学训练。

4.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课堂上要培养的实实在在的“能力”,说到底是两种能力——

(1)记忆的能力:初中以下85%靠记忆,高中70%靠记忆。①初级水平: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被动接受;②中级水平:意义记忆,中层理解,综合应用,主动探索;③高级水平:整体记忆,深层理解,创造应用,有所发现。

(2)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拓展、迁移,努力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就是薄积厚发。“厚积薄发”则是一种浪费,积累了那么多,用得很少;“厚积薄发”是个纯粹的伪命题——要知道,厚无止境就是增加负担。“薄积厚发”才是真本领,才是聪明人。“薄积厚发”不是教你寅吃卯食,而是教你用粮食换来金子。

培养三种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思维(多元)。

发展思维是学习的真谛,更是教育的真谛——思维能力就是学习力,改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思维方式。

如语文组作文思维训练形成序列,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有实质性提高。再如我校英语组在常规教学中的实效应该分为暂时性和长远性两种。暂时性的是,让学生每天坚持应用课内所学的东西造句组段。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发挥了创造性,而且将优秀的范例在年级里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长远性:报纸进课堂。报纸阅读课程化。每天坚持读300字左右的一篇报纸文章,老师进行阅读理解的指导,带领学生欣赏,并且写读后感,优秀句段模仿。

不同学科,主要的学习特点是很不相同的:①学习科学时要:探究问题,理解规律;②学习技术时要:设计方案,操作试验;③学习文学时要:熟读经典,领悟发挥;④学习艺术时要:模仿鉴赏,审美立美。

“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是:激发思考,逻辑简明;引导活动,幽默有趣;富于激情,饱含诗意;指点迷津,充满智慧。

5.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精讲”首先要确定哪些内容该讲,“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学习疑点必讲。

“精练”,不仅是内容上要少而精,而且在时间上要少而精。江苏省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过一句话“课堂上有效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地学”。对于练习时间的安排,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课堂大容量,课后少作业”。要根据练习的功能和作用分段安排训练时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习惯于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练习,练到下课,能练多少就练多少,没有明确的练习目的、也延长了教学周期,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若为检查预习,可安排在课始阶段;若为形成性检测,可安排在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若为巩固教学效果,可安排在教学反馈矫正之后。

“教师最好的教育科研应该是记载、整理、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共识。“作业档案”正是教师记载、整理、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重要且有效的载体之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今天,建立学生作业档案不仅有助于教师研究新教材,分析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优化作业,优化课堂教学,使二期课改精神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6.引导帮助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指导学生“三学”:一是“自学”。二是“研学”,就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来研究探讨那些学生自学看不懂、学不会的内容和难以理解、掌握的方法,从而达到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让学生先讲,如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到位,师生补充;讲错了,师生共同研讨。三是“拓学”。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鼓励兵教兵。

7.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教学效能的测评有两大要素:“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教师教学节奏的和谐——快慢相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整体和谐。

教学离开“学”就无所谓“教”。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记得有人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较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所以,有效教学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与学相呼应,师生同参与,才能取得较大效益。

8.缩小个体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平衡点。教学中我们建议要坚持“优待学困生,学困生优先”。小组说话不等于讨论——防止合作学习华而不实: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前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吗?小组怎么组成(同质还是异质)?小组讨论如何组织?小组长如何选拔和培养?小组角色如何分工?老师如何引导小组讨论?讨论后如何发言?

虚伪的小组讨论最大的害处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9.善于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是问题驱动了课堂教学,是对话演绎了课堂教学,但问答不全等于“对话”。有的还出现“满堂问”、“满堂动(活动)”、“满堂放(课件)”、“满堂夸”。活动课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进程及时调节教学:科学分配时间,最大限度地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教学要注重活动的过程,更要注重活动的实效,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课上要注重反馈矫正——“课堂上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并不是一节好课”。课要活在教学高潮上:逼人期待的悬念;动人心弦的感染;循循善诱的启导;别出心裁的活动;紧张活跃的思维;出奇制胜的应变。

10.坚持教学思辨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其次才是艺术。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行云流水,这肯定是假的。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诚信教学——课堂教学因真实而精彩!

(六)以提升课程领导力为核心,构建多彩课程文化

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我们认为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要注意课程文化的构建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课程开发的执行力、课程教学的执行力、课程效果的评估力。

1.提升课程文化的构建力

课程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现学校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现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具体操作时,在基础型课程里是渗透学校文化,在拓展、研究型课程里是彰显学校文化。

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文化。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强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既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强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够满足并不断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强化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教师增权赋能的过程。

课程评价中的文化:强化培养学生学习成功的意识,校本课程开发需有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创生改变了仅以一种类型课程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改变以一种人才规格衡量学生的评估标准。

校长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另外一个是管理专业,从校长角度而言,管理应是第一专业。课程领导力能成就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实现领导学校的核心力,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实现课程领导的基础,开发校本课程是实现课程领导的重要载体,科学的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领导的保障,校长应该成为有课程思想的实践家。课程建设可以引领教师进入五个状态:逐步引领学校进入创新状态,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领学生进入自主状态,引领员工进入自觉状态,引领家长进入共导状态。

2.完善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学校愿景是课程规划的依据。我们期望营造一个具有热带雨林特征的生态型教育环境,实现愿景的举措有:一是德育、智育、体育并重,为学生多彩发展立魂奠基;二是科学、艺术、人文并举,为学生多彩发展创造机会;三是学生、教师、学校共荣,构建多彩可持续发展空间;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形成多彩发展的支持系统。

img8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结合:一是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愿景相结合;二是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相结合;三是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结合;四是和学校传统特色相结合。通过课程规划性开发发挥了个性教师的特长,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通过特色学生、特色教师的多彩发展打造特色学科课程,构建多彩发展的特色学校,让个性师生的特色得到更好地发展。

3.强化课程开发的执行力

对课程开发的基本认识: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是学生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课程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意识是区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尺。体会到课程建设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积累比开发更重要;第二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比积累更重要;第三境界是课程资源的复合积累和再度生发。有些资源会越用越少,但教育资源会越用越多。

先规划目标:围绕科学、人文、艺术三方面的育人目标。再规划用人:发挥校内教师特长,借助专家指导力。形成了共同愿景、阶段目标、核心人物后,制定项目制度,并开始团队搭建,发挥人力资源组合、目标激励、教师个性的作用,经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在规划了“多彩发展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再从实际出发花大气力从科学、人文、艺术进行了具体开发与建设。

“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在二期课改的试点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开发拓展课30多门校本课程。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实施多彩发展教育的时空,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特色。

关于课程建设,每个老师都认识到: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主要要看它的课程设置,其实,衡量一所中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设置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长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应用性;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的整合。

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游泳中学到了钻研精神。从研究课程开始,再去研究教材,进而研究教法,从上位做起更容易把握下位,更快地提高教师的驾驭课程能力。

4.完善课程效果的评估力

评价是为了激励,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评价是为了扬长。为此我校采取了灵活实用的评价方法:

一是对课程设置本身的评估:学校聘请专家根据教材质量进行评价,要求所有课程在一年之后都要有相应的教材母本。

二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

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编制切合学校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方案,制订课程计划时注意处理好学校、地方、国家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关系,充分调动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小组及教导处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制定了“年级组——教导处——校长室”三级调课制度。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遵循了学生适切性、科目多元性、知识科学性、突出创造性、相对完整性、学生参与性、教师发展性、追求实效性的原则。评价要素关注可量化要素和非量化要素(质的描述),对学生评价的等级有优秀、良好、加油三个等级;对教师的评价等级有A、B、C三个等级。

还结合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一是获奖评价:包括集体获奖和师生个人的获奖,以权威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诸如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就是对科学课程的专业评价;学校连续几届被命名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初中女篮多次获得上海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和篮球锦标赛的初中女篮冠军。音乐美术在国际、国家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音乐教师在全国、市基本功和评优课比赛中获奖等。二是课题评价:如科学课程方面国家级子课题《以创新实验室建设带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美术课程方面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课程方面区级课题《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这些课题都纳入学校总课题《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评价借助区、市相关科研主管部门和专家规范评价。三是基地评价:如飞镖项目是国家飞镖青少年基地学校,美术方面学校是多个美术高等院校的基地校等。更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定期的学生学习内容测试,以及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和访谈评价。

四、多彩发展学校文化中的德育研究

徐汇中学是一所具有160年历史的老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我们学校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我们的德育目标,继承和创新并重。

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学校始终秉承团结协作、诚信博爱的德育教育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出现了无数个像“爱国老人”马相伯这样的为人正直、品格高洁的校友。如今,应对国际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与多彩发展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映衬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徐汇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高尚、胸怀理想、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个性鲜明、多彩发展,集人文、艺术、科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这座“多彩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生态型学校”中,德育教育的思路就是坚持“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的历史传统,彰显“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懂得责任、恪守诚信”的时代要求,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来塑造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公民。

(一)构建多彩发展主题化、序列化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建设的思路:把社会的积极价值导向和学生的人生发展课题相结合。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而且有行为的引导,将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意义。引发学生主体性的心理体验。德育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理解,德育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融于心智的良好品德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

多彩发展的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拥有“爱国荣校、崇尚科学”的理想和境界,并将之内化自身自觉的追求,从而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学校以深入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以我校“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爱国热情、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的价值取向、自觉的合作意识、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各年级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其分解为7个梯度有序实现德育目标:

预初一年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使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孩子顺利完成向中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强起始年级在新集体中的集体意识、荣誉感与组织性,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养成高雅的行为举止。

初一年级“爱校”教育,重温校史,理解徐汇“科学爱国”的传统来自徐光启和马相伯两位先贤,从而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激发少先队员爱校荣校的责任感。

初二年级“感恩”教育,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学会知恩、感恩。

初三年级“理想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高一年级“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权力责任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形成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顺利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

高二年级“服务社会”教育,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学生勇于承担、关爱他人、力行仁爱的素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的形成。

高三年级“国家责任”教育,教育学生以国家复兴为己任,天下兴亡,我有责任。以国家利益为上,成为乐于为国奉献的社会主义公民。

这一系列的德育课程的实施,遵循“过程有学生参加,形式要学生接受,成效要学生认同”的主体性德育工作原则,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德育实践课程。将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外显为优雅的言行,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

(二)健全多彩发展的德育管理制度

1.形成德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1.1 坚持班主任培训,提高育德能力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班主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和当代青少年心理变化和需求,班主任更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工作能力,我们的班主任培训立足于本校,针对徐汇中学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德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设计班主任梯度培训计划。担任班主任工作不满三年的老师,参加学校开展的班主任基本技能培训、班级工作常规管理培训等,为其配备班主任带教,使其尽快进入班主任的角色;担任班主任工作3—10年的老师,参加学校开展的提升班主任工作实效、讲究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培训和各类区级培训,以提升班主任人文素养和理论水平。对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0年以上的老师,学校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帮助其总结工作经验,使其形成自己的带班风格。

培训过程中,通过榜样引领、个案交流、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思考交流等多种形式,设定切实针对班主任工作的议题,有效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完善班主任的知识结构,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效果,树立更强的责任意识,拥有优良的育德能力,为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1.2 召开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

学校始终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办好家长学校既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的修养,切实改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所以家长学校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比较系统地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正向合力,促进徐汇学子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在此指导思想下,学校制定了《徐汇中学家长学校制度》,对各年级家庭教育的常规主题作了规定,对一学年家长学校的开展频率和次数作了计划。

为了提高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专门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及生理学专家、年级组长及有关教师担任教员,同时邀请有成功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作为临时教员。采取专家讲座、教师辅导、家长交流、学生座谈的形式开展活动。近几年开展的专家讲座有: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曹子芳“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与青春期教育”、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陈建强研究员“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何做父母”、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中心主任金武官“家庭教育十大方略”、二医大心理健康中心张佩珍副教授“家长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艺术”、社科院社会学副研究员陆震“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另外还邀请徐汇区教育学院德育室教研员、徐汇区工读学校有关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与培训,学生家长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家长学校密切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成为切实改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2.加强班级管理,营造优良学风

2.1 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在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为了切实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我校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制定了《徐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徐汇中学四字常规要求》、《外籍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值勤岗位职责制》等规章制度,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每周根据《徐汇中学行为规范考核细则》进行评比,评选出“行为规范示范班”、“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竞争能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能激发学生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我们构建了“班级—年级—学校”模式的《学生三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校有关德育的量化管理和评比,同时建立一支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自主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团员、少先队干部的带头作用,在各个岗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侧重于:组织、管理、协调、引导;学生侧重于: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最终达到行为规范的准则逐步内化为学生自我要求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落实班干部会议记录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班干部则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班干部的向心力得到巩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就会得心应手。为此,学校建立了《班干部会议记录卡》,帮助班主任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学校规定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由班长主持,参加对象为班干部以及部分同学。内容有:①班级发展工作,②同学思想状况,③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决议后,及时向班主任或有关老师以及相关部门反映。

2.3 建立学生成长跟踪记录卡

班级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更是未成年学生的人生指导者。据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建立《学生成长跟踪记录卡》,班主任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走向。《学生成长跟踪记录卡》内容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基本情况、个性特点、班主任关注点;学期过程中某一阶段该生具体表现,班主任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学期结束时对该生的总体评价。

对行为偏差学生,学校并不是采取简单的处分了事,而是实施帮教跟踪教育。为了把跟踪教育落实到实处,政教处还制定了《特殊学生跟踪教育纪录》。要求各班主任对本班一些行为偏差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通过跟踪教育,对他们进行帮教活动。《特殊学生跟踪教育纪录》真实详细地记录和反映了班主任对行为偏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教育过程。通过跟踪教育,帮助这部分行为偏差、学习困难的学生,重新找回信心、自尊和勇气。帮助他们重新焕发青少年学生应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班主任对每一位同学都建立跟踪记录卡,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发展变化轨迹清楚了,也就便于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

2.4 上好班会课

班会课与专业课一样,它是班主任的“正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课。班会课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授课班主任是否精心准备了这堂课。班会课也同样需要“备课”这一重要环节,班主任在上班会课前,要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对象;要备目标、备过程、备能力、备情感。我校政教处在德育工作中强化班主任班会课的重要意义,制定相应措施督促班主任上好班会课。每学期设定班会公开课系列主题,比如《爱国荣校,饮水思源》、《感恩·责任》等,全校各年级各班级均参赛评比。评比内容有:扣合主题、本班实际、师生参与、课堂纪律、环境布置、精神状态、整体效果等。其余班会课则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而设定主题。政教处定期检查班主任班会课的教案,并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措施到位,班会课不再形同虚设,德育与智育并举,知识与道德并重。

3.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

3.1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面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制定了《徐汇中学心理咨询服务公约》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原则和义务》等制度。设立心理咨询室,完善设施;开辟心理健康宣传栏,推荐心理辅导书籍。“心晴小屋”让学生放松心情和消除隔膜,开辟松弛室对学生进行松弛训练。开设心理热线,方便特别羞涩的“问题”学生,并为家长提供咨询帮助。举办心理讲座,对全校老师和班主任进行心理沟通技巧专场培训,特别加强初、高中衔接阶段心理转折期的教育。组建心理健康的服务队,组织一批对心理教育有兴趣的教师,经培训上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服务,家长中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士也经常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教师服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接待等时间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方法,达成与孩子间的有效、和谐交流。

3.2 生命安全教育

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坚持多彩发展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学校由下至上,建构了完整的《徐汇中学安全责任框架图》,层层负责,责任明确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位教师,各个层面的教师都签订了《徐汇中学安全责任书》,将“安全”两字镌刻在心中。

为了建立更为全面的安全网络,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我校修订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校园安全制度:《徐汇中学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徐汇中学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徐汇中学自护自救计划》、《徐汇中学突发火灾事件及时疏散预案》、《徐汇中学非法入侵处预案》、《处理校园伤害事故规程》等。从防火防暴抗震演练,到饮水机的使用、卫生工具的管理,事无巨细。警钟长鸣,切实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

除了制定相关规则与预案,我们更加注重实践。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防火、抗震等逃生演练,培养了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锻炼了学校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掌握了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提高了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体现了学校长期以来开展的“关爱生命、重视安全”的主题教育,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4.建立家校互动制度,密切家校联系

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家校互动,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学校以外的学习生活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我校以多种形式展开家校互动:

4.1 家访:每年寒暑假都安排班主任家访工作,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预初和高一两个起始年级要求班主任暑假期间做到百分之百的家访率;其余年级则要求寒暑假家访率不低于百分之五十。有效地保证了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掌握,和家长也得到了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4.2 建立网上家校互动平台:每一位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每星期要在网上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状况;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反馈,或者向老师反映相关问题。第一时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家校双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3 家长会及家长接待:每学期学校统一安排两次家长接待,班主任综合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向家长汇报,并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

4.4 电话联系:班主任与家长随时保持电话联系,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解决问题。

4.5 家长学校:努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继续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鼓励家长为学校、年级组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的新动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正向合力。

(三)构建校园多彩文化,优化德育环境

1.硬环境的建设——让墙壁、枝叶说话

学校无空间,处处皆育人。我们注重美丽校园的熏陶,继续发掘校园景点的育人因素。我们要充分利用百年老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努力营造一个优美、整洁、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优美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品格发展空间,催生学生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四幢教学楼的命名依次为崇思、尚学、重德、砺行,分别出自古代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以厚德载物”、“砥砺廉隅”等,默默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形成徐汇中学八字校训。

马相伯塑像慈祥而坚毅的目光,注视前方,似乎时时提醒徐汇学子要牢记“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塑像下方,石书上传唱了百年的校歌,回响校园,唤起徐汇人振兴中华的使命。

“院士榜”四位院士,功勋卓著,激励学弟学妹尽其所学,报效国家。

日晷台、惜时钟、电子屏,各有寄寓,分别包含着珍惜光阴,以及要做顶天立地徐汇人的寓意。经过多年努力,南校舍终于回归了,特地置“回归石”及“银杏叶”傍之,寓意叶落归根,又寓功到自然成之理。

此外,发挥教学楼内名人画像、班级格言、十佳学生介绍的育人功能,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楼内的德育设施,力图给学生以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2.注重班级环境的润泽,倡导建立“温馨教室”

积极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和创意,将自己的班级建成一个温馨、优美的家,爱惜和维护学习的环境,这一过程也就是把教育内化为学生自己行动的过程。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环境的优劣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提倡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其教育感化功能,教室应成为学生思想的家、情感的家,从硬件和软件上都要做到“温馨”。

①环境布置:教室环境布置应体现文化色彩、班级特色。学校在每个班级门口统一制作了班级格言板,上面可以个性化地书写出每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教室内墙壁上可以根据班级特色自行设计布置。为培养学生热爱绿色,热爱大自然,每个班级都摆放盆栽植物,学生认养,精心呵护。

②黑板报。黑板报是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社会、自然的窗口,是学生知识的天地、思想的天地,才华的天地。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新,有统一主题和自定主题两种。聘请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对板报定期评比,从内容到形式评出等级,并颁奖鼓励。

3.校园心语——一道独特的育人风景线

“校园心语”是我校校园文化一大特色,它是学生、老师、家长发表自己心声的平台。“校园心语”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校园心语”可以作为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展现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升华,积极引导学生主体为同龄人的成长导航,造就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使全校形成一种健康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使之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强学生主体意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平台。

班级同学积极投稿,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社会、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其内容涉及面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琐事,无所不谈。政教处对“校园心语”的投稿数、发表数做一统计,作为考核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参数。每个班级后面墙上会有一块专门张贴发表后的“校园心语”,供大家阅读。

(四)丰富德育活动的多彩形式

1.年级分层主题实践活动

我们从学校传统出发,结合时代特色,立足本校实际,构建了多彩发展的主题化、序列化德育课程,围绕这些课程,我们也开展了形式多彩,内容丰富,思想意义深刻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各有特色的多彩人才,使徐汇学子真正能做到:“走进徐汇,体验快乐、尊重、博爱;置身徐汇,感悟感恩、责任、诚信;走出徐汇,透露正气、大气、志气”。

预初一年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预初年级新生利用开学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开展学前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在校内的“爱国荣校”教育和在少年军校的三天军训活动展开。“爱国荣校”教育主要由聆听校史介绍报告、参观校史陈列室、学唱校歌、行为规范规则解读等组成。经过这些活动,让预初年级的新生尽早地熟悉学校、老师;了解我校的悠久历史;牢记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增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在心中树立“今天我以徐汇为荣,明天徐汇以我为荣”的信念!

初一年级:爱校教育

初一年级的全体少先队员举行了“小红领巾换戴大红领巾”的仪式,向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小红领巾惜别,换上鲜艳的大红领巾,全体同学戴着崭新的大红领巾,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向队旗郑重宣誓和承诺:“人大领巾大,人大责任大”。仪式虽然短暂,但是师长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对于学校、社会、祖国的责任却永远牢记在心中!

同时,我们学校以小队活动为载体,开展“我们都从少先队里走来”采访活动,从而明确“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历史重任,勤奋向上,积极争取早日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

初二年级:感恩教育

十四岁的学生正处于生活和心理变化的发展期,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面对着这五光十色的世界,他们的内心需要与面临的现实往往又发生矛盾。为使14岁的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迈好青春的第一步,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校、家庭的配合,在人生目的和行为规范上予以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及适应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顺利地跨过青春期的第一关,我们学校策划和组织了“十四岁生日”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十四岁生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关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做一个让我们以之为傲的徐汇学子,做一个可爱的时代新人。

初三年级:理想教育

精心构思每一年的初三毕业典礼,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毕业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毕业是人生新的转折点。通过回忆四年来学习的历程,共叙师生的深情厚意,激励毕业生不忘母校优良传统。明白成功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立志回报母校,报效祖国。通过分析现在的形势,让同学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放飞理想,不断努力,取得新的成绩,报答母校的培养之恩。

高一年级:公民意识教育

(1)东方绿舟学军活动

东方绿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营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野趣、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让学生享受阳光自然、遨游知识海洋,锻炼意志体魄,感受国威军魂,在身心、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等诸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高一学生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愉悦身心,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锻炼体魄,磨砺意志;汲取知识,探究科学奥秘;培养能力,熔炼团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懂得做人之道,走上成才之路。

通过入营教育、整理内务、队列训练、民防训练、紧急救护、军事定向、队列展示、军事汇报演习、评选“国防教育活动先进连队”以及评选“优秀营员”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高一新生养成良好的举止和仪表,培养组织纪律观念及团队合作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

(2)高一学生南京社会考察活动

为深化“两纲”教育,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我们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三天的南京爱国主义考察活动。

考察目的有:培养和增强徐汇中学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与决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以及我为人人的集体致意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通过学校制订的考察项目与学生自主设计考察项目相结合,联系部分学科知识,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考察研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研究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达到考察的目的,我们还设置了相关的考查课题,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撰写报告。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南京大屠杀——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南京历史文化专题:《南京的文化和历史与中国文明史的内在联系》、《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华门》等。

“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短短的三天南京行,让徐汇师生重温那段历史,洗礼自己心灵,点亮爱国明光,牢记为国奉献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二年级:服务社会教育

(1)绍兴文化历史考察活动

为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德育实效,我们学校利用绍兴特有的社会文化深厚的资源,参观鲁迅故居。聆听鲁迅、走进鲁迅,了解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深刻理解鲁迅精神的内涵,学习并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思索人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研究水平,让民族魂熔铸于我们心中。

我们也请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参与这项活动,拟订了考察课题。鲁迅专题:《鲁迅的爱国情怀对现代青少年的影响》、《鲁迅作品中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赞歌》、《简析鲁迅作品集命名的内涵》、《简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鲁迅的幽默、俏皮和勇敢》;还有绍兴文化专题:《绍兴的文化和历史与中国文明史的内在联系》等。

(2)学农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两纲的要求,结合“二期课改”拓展型课程实践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劳动育人、科普育人、环境育人”为目的,通过组织高中学生到农村去,积极参加各类农业科普知识讲座和农耕体验,在学农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农基地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听安全教育讲座、农艺讲座;参加田间劳动:种植、翻地、开沟、采摘、锄草;参观农垦博物馆;参加农艺劳动、农民运动会等,我们设计了富有徐汇中学特色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手册》,让学生认真填写,记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想与收获。

通过学农社会实践,帮助学生通过田间劳动等各种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吃苦意识和磨难精神,达到掌握技能、了解社会,增长课外知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高三年级:国家责任教育

(1)十八岁成人仪式:十八岁,高三的学生从一个懵懂少年转变成一个热血青年,正要步入成人的行列,将要成为国家公民的一员。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高三学生在庄严肃穆的龙华烈士陵园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通过聆听师长的教诲、向烈士们敬献花圈、宣誓等议程,帮助学生建立正义感,懂得感恩,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高三毕业典礼:每年六月,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我们学校总会精心策划、组织高三毕业典礼。其内容包括:校长毕业致辞、毕业生代表向母校赠送礼物、大声说出心中对老师的爱、教师和毕业生代表发言、颁发毕业证书等。

高中是学生们人生旅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驿站。毕业典礼是高中学习阶段的最后一课,表达了学校、老师对毕业生的美好祝愿,也让毕业生再次感受徐汇大家庭的温暖,感念母校的培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无悔付出,让他们满怀感恩之心,愉快地、更有信心地迎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踏上新的人生旅途!

2.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团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团队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夯实的制度保障下,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创新活动。

2.1 以“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

首先,我们以各重大事件为契机,及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让学生的脉搏与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如,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的区级现场会;“迎奥运系列主题活动”;“迎世博”系列活动。

其次,我们也依托重要节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鼓励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为爱国之行。如,近三年来,在“六一”期间,我们分别开展了“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信心留给自己”)的大队主题活动,“班班有歌声”活动,“红领巾手拉手送温暖”,“六一”义卖活动。

2.2 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多彩活动

自我奋进的多彩阶梯:

初中年级,根据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雏鹰争章”活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色彩。

预初年级友谊章:要求能够积极参加中队及小队活动,为队名、队的口号设计出一份力;建立一份班级日志,积极参与日志编写工作,及时记录下班级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名言章:要求知晓少先队名言,并内化到行动,落实到实处;选一条名人名言(或自己编写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学期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成长目标,并努力落实。期末时,进行自评与互评,从而决定是否能获得此章。

初一年级休闲章:要求有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能够积极参加户外健康活动,例如社区假日小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三次及以上)。志愿者章:能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者服务活动(两次及以上);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服务语言及礼貌用语(中英文)。

初二年级创造章:要求能够为班级、学校、社区出一个金点子;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技活动(至少一次)。组织章:了解基本团知识,积极向团组织靠拢(递交入团申请书);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小队活动的组织,例如社区及假日小队活动(至少一次)。

初三年级巧学章:为班级、同学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一门薄弱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EQ章:制作一份感恩录,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爱的点滴与感悟(包括自己获得的与付出的),并定期进行反馈与检查;联系自己,写一篇感恩父母或母校的文章。

以“一团一品”为抓手,着力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团一品”,是指基层团支部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根据实际,凸显特色,确定重点建设方向,形成工作品牌。各团支部在符合“四有”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建设方向,形成特色项目,打造团支部品牌。创设类别有:(1)工作阵地类:根据青年特点,充分发挥本支部特长,建设具有本支部特色的活动阵地,充分发挥阵地的联系和凝聚作用;(2)民主建设类:在团员发展、“推优”入党、支部直选和支部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团支部民主建设新机制;(3)主题活动类:围绕中心工作和青年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主题团日活动;(4)整合资源类:打破单位、机构、组织的界限,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网络等载体,发掘和运用各类资源。每年年初,各团支部根据自己的特色,自行向上级团组织申报,进过一年的争创,到年底进行总结评选。

团队一体化建设。在初中建团是为了鼓励团队员向着先进青年的方向而努力,切实抓好初中团队员入团教育工作是我校初中团队一体化,建团带队工作的切入口。为了确保初中团员质量,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我校将初中首批团员的发展工作放在初二年级。进入初二,我们开展“珍爱团队,向往共青团”教育,通过“推荐+自荐”的原则,鼓励队员积极参加少年团校学习。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高中团支部帮助初二年级建团,一起开展组织生活,志愿者服务活动。

体验型小队活动。小队活动一直是我校团队工作与活动开展的主渠道。几年来,我校队员自主开展了多种体验型小队活动,有学习型的,参观考察型的,动手实践型的,调查研究型的,以及服务型的。队员们将小队活动与自己的个性特长相结合,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与中队特色相结合。队员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充分展现了队员们的多彩个性。

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我校社团采用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机制,充分调动了队员积极性。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热情、兴趣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培养了队员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2.3 服务社会的多彩桥梁

“乐于奉献”的“手拉手”活动。我校一直以来都坚持广泛开展扶贫助学的爱心教育活动,为队员与生活困难的同龄孩子搭建了友谊桥梁,队员们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自己身边的贫困学生送去温暖。近两年,我校逐渐将手拉手活动的重点转向帮助社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学校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助学基金,各中队都开展了帮助身边同学的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在生活、思想上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

社区团队活动。立足学校,依托社区,面向社会,让团队活动进入社区一直是我校团队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我校团队积极参与各项社区活动,如参加街道等组织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卫生宣传活动,乐山街道的壁画创作活动,组建了龙华烈士陵园义务讲解队等等。12月5日,是第24届国际志愿者日,为进一步宣传世博、服务世博,展现当代少年儿童的风貌,全市开展了千万支红领巾小队集中活动。徐汇中学初二年级的十支小队也在徐家汇美罗城地区进行了为时一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在实践中净化心灵,在付出中感受乐趣。

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本,帮助他们搭建展现自我、教育自我的多彩舞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每位队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自主管理,真正成为多彩团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

我们学校根据“多彩发展”的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定德育的总目标。我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多彩发展的德育内涵,在德育工作中努力实践,建立完整的德育管理制度,整合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积极开展德育教科研活动,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使我校学生在思想政治、基础道德、精神风貌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五、多彩发展的保障系统研究

(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

1.开展校本培训,使师资水平扎实稳步提升。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实际,以师爱为核心,以师德、师能培训为抓手,以打造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为目标开展校本培训,力求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超群、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多彩发展的教师团队。校本培训体现以下特点:

1.1 主题明确、适应需求

我校校本培训紧紧围绕学校多彩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在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同时,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学校在全面了解教师在工作岗位安排、职称晋级、专业进修、师德完善、学历提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后进行了分析,确立了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为基础,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训主题。主要培训有:徐汇中学教师师德标准大讨论;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等。如学校在了解到许多教师对职称晋级的需求但苦于无发表论文后,确立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项目,请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普教所胡兴宏老师指导教师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进行论文写作,要求人人都写,优秀的推荐发表;对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师论文请专家点评,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培训教师激发了教师创造性实践的潜能,围绕教学实践的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论文发表了,学校高级比例突破上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2 注重参与、凸显主体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培训的主体是教师,没有主体积极参与或是主体游离在外的培训是失败的,也必然是无效的。我校的校本培训重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在报告中自主的调适内化,在实践中自我的反思提炼,在交流中主动的合作促进。如“徐汇中学教师师德标准大讨论”培训中通过听报告、听讲座,了解党和政府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自学、自读先进教师事迹材料,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诉求;通过交流体会,相互学习,进一步明确作为人民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追求,从而规范自己言行,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人人参与本校特色《师德规范》制定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广泛参与,使大家达成共识的教师师德规范内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内化为为人师表的品牌。

1.3 分层推进、注重实效

我校的校本培训体现全员性原则,即人人参与、人人总结、人人发展。但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如学科差异、岗位差异、发展水平差异等,实施分层推进,确保实效,促进教师个体的多彩发展。如学校信息化办公平台的培训中,学校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块,培训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模块成绩系统中,分别培训不同管理权限的教师。分层培训虽然增加了培训者的工作,但极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如学校还组织教研组层面的培训,要求各教研组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组织班主任岗位培训;组织教研组长、学校行政赴省级重点学校听课、取经;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去苏州园林参观,听苏州评弹,拓宽专业知识;创建创新实验室,请上海交大教授指导,形成各自的特色项目,错位发展;为音乐、美术等特色课教师聘请专家作专业指导;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上海市德育基地实训等。

2.加强课题引领,实现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机制

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以教学为主,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学会更科学更有成效。但教师又不是纯理论研究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师的科研更多的是理论的科学应用,实践的理性提升。我们围绕学校主课题,形成“国家——市——区——校——组”五级课题研究网络,结合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有校性的实践与探索”,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观察、重视琢磨、重视积累、重视总结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如五级网络中教研组课题主要是要求各教研组结合学校“骏马奖”,围绕课堂教学五环节,确立本学科研究课题,推动学科组的专业化建设。如:语文教研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数学组关于学校资源库建设中训练题的研究,英语组以教学语言为切入点,着力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功力,物理组研究DIS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化学组进行完善教材的课程整合研究,史地组完善自制课件系统,音体美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生物组筹建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群,劳技组筹建工程类创新实验室群等。学校还发挥完全中学的优势,采取“初高中联动”的策略,加强同学科初高中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初高中联动的说课、听课活动,通过联动,不仅提高了初中教师的业务能力,而且对于高中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初中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高中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3.在多彩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错位发展

多彩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多彩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多彩的课程体系开发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努力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编写的培训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共分成三类:“尊重教材、完善教材”的基础型校本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0本)。“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的拓展型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3本)。“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现已开发22本)。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学校为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5位教师、音乐组6位教师、美术组5位教师、OM小组、模型小组等总共18位特色教师建立了独立的工作室,每位老师一个领域,在自身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错位发展,既分工又合作,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特色教师团队。学校正考虑继续推进基础课程的开发工作,考虑为学科教师设立工作室;推进德育课程的开发,建立班主任工作室,心理辅导工作室等。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学校认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动力的激发是保证校本培训有效实施关键,所以学校注重建立有效机制,借助评价导向,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建立了教师分层培养机制:品牌教师的培养——各类特色教学,如创新实验室、美术、音乐等特色项目,通过聘请相关领域里的专家、教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的培养——06—07年,我校与区教育学院联合组织了涉及7个学科的区教研员对本校29人次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带教培训。教育学院陆葆谦院长曾多次来校作专题培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努力将青年骨干教师放在教育教学重镇之地,通过给任务、压担子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如让优秀教师大会交流发言,参加教育教学评比,为优秀教师提供进修、出国、访问的机会等。近年来学校赴台北徐汇39人次;赴美国学习、访问、比赛4人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人次;赴新疆石河子二中32人次;赴长春参加全国历史年会2人次;代表上海参加美国“人民对人民”国际数学年会1人次;代表上海市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集体舞培训1人次。学校为高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对岗不对人”的分配机制奖励了在学校重要岗位上的优秀教师。学校还积极参与区教育局的支教活动,把最好的教师输送出去,作为骨干教师培养,丰富人生经历,增加学养。

5.打破人力资源围墙,利用多方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蓝海战略”思想,打破人力资源围墙,整合人力资源优势,力争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学校创建“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聘请以院长为主的交大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博士作为导师,对本实验中心作技术支撑,教师培训,我校的5位教师到交大闵行校区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专业培训,现已在交大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5本实验类的校本课程,实验中心已对全体高一学生开放。学校的“徐汇画苑”建设,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高校教授的专业支持。学校的民乐队、舞蹈队、室内乐队、声乐队、数字音乐组等的建设,分别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舞蹈学校、上师大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支持。

通过以上努力,学校教师专业水准稳步提升。从2007年3月至今,局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养率由3人占总人数的3.1%增长到现在的18人占总人数的9.8%,增长15人占总人数的6.7%。中学高级职务达标率由40人占总人数的20.7%增长到现在的47人占总人数的25.7%,增长7人占总人数的5%。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研究生学历由6人占总人数的3.1%增长到现在的19人占总人数的10.4%,增长13人占总人数的7.3%。大专学历由2007年3月的7人占总人数的3.6%减少到现在的1人占总人数的0.5%,减少6人占总人数的3.1%。

教师获奖情况:

img9

近三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声誉日隆。中考成绩不断攀升,已稳居公办学校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高:2006年96.94%,2007年99.6%,2008年96.4%。同时,学校也取得了许多荣誉:2006年度被评为徐汇区文明单位、2006年度被评为徐汇区“平安单位”、2006年与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07年上海市金爱心集体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2007年被区政府评为2003—2006年度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市科技特色示范校、2008年被评为区科技特色示范校、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徐汇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徐汇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先进单位等等。2008年亚太国际教育实验学校、2007年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徐汇中学实训基地。另外学校教科研研究成果获得区级奖项2人次;科艺体获得国际奖项8个,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0多个,上海市和区级比赛获奖200多项。

(二)以健全制度建设保障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研究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外显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航船,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它决定了航船走向哪里,能走多远;航船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人、事、物,就是物质文化,它展示着航船航行的每一步;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它维系着航船肌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此,学校积极健全各项制度,努力保障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1.制度生成更合理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对制度文本的完善,是静态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生成遵循三条原则:(1)以人为本。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学校所有的制度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2)公开民主。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的。事实证明,达成共识的制度,才会共同遵守。来自教师又遵守于教师的条例比较真实可行,体现了科学性和规律性。我校秉持开放态度,集中更多智慧,整合制订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往往一项关系全校教职员工利益的制度、条例或方案的产生,是首先由职能部门提出初稿,行政会议讨论形成第二稿,教代会主席团讨论形成第三稿,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形成第四稿,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形成第五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会议讨论形成第六、七稿,工会小组长讨论形成第八稿。最后综合所有讨论形成教代会讨论稿,提前十天发放到教代会代表手中,最终在正式会议上形成决议。这个讨论的过程是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制度、了解制度的过程。(3)与时俱进。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因此,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2.制度执行更有效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我校采用层级管理体系,形成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内控机制,从校长到分管副职、行政,再到组长、教职员工,层层签订责任书,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校长对全校负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是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包含领导班子决策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问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于树立制度权威。制度要起作用,就要有权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只有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制度权威才能得以树立,执行制度的效益才会显现。要让冲撞制度、违反制度的人和事付出应有的代价。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于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于领导带头执行制度。“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虽然是封建的产物,但却告诉我们制度面前没有特例,人人平等。领导班子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能更好地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产生良性的上行下效效应。同时,对模范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要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广大师生向他们学习,这样既能激励先进典型进一步创优争先,也会对其他师生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2009年以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政班子将健全制度建设作为整改项目之一。以“三风”建设为抓手,以落实层层问责制为载体,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两个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由学校各部门责任人按照分管工作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制度18项,新立制度6项,全校各部门共有包括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在内的规章制度130多项,把重点放在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细节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制度。以上修订和新立的制度均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3.用制度规范,更用制度激励

近年来,学校建立的方方面面的制度有力推动了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科学发展。例如,《师德规范的实施细则》、《师德承诺书》规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岗位安全责任书》、《问责制方案》、《管理层级问责主体及对象说明》等明确了各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督促责任人严格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徐汇中学党员“三先”制度》等保证了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员工作手册》强化了党员的身份意识和“三高”标准;《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试行办法》以任用助理的方式来锻炼培养后备干部,激励人才脱颖而出;《“教代会”的实施办法》、《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施细则》保证了教职员工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教师(职工)职后进修培训学习的有关规定》有效地激励了教师终身学习,促进专业发展和可持续的学力。

总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集中精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公正、规范、高效的执行两项工作,同时,在执行中注意把制度的刚性约束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努力保障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党和工会对构建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保障作用的研究

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指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1999年颁布的《关于上海市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的定位。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学校的“三驾马车”校长、书记、工会主席已逐渐形成交叉互补、分工合作的关系。行政主抓“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学校发展”三大主业,党组织主抓“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师资队伍”三支队伍,工会肩负起“素质工程”、“民主工程”、“保障工程”三大工程的重任。

换句话说,在学校这艘航船上,党组织通过抓干部、党员、教师三支队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来引领方向;工会通过抓素质、民主、保障三大工程,成为群众利益的监视器,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从而对构建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

1.党总支为多彩发展的学校文化建立思想核心

近年来,徐汇教育党的建设工作形成“一·二·三”格局:围绕一个主题,即全面贯彻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激活两个载体,即深化“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活动,深化“凝聚力建设”活动;落实三个坚持,即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坚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

学校党总支树立“党建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的党建工作原则,提出“争取在3—5年内,把徐汇中学党组织建设成为徐汇中学的人才高地”的党建工作新目标。

2007年,党总支提出党建工作新要点,“确立一个核心”,即以党总支为核心,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两个学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以及党的各级文件来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通过学习人文读本来提高党员教师的人文涵养;“落实三个深入”,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党小组,高中党小组深入学生团组织,初中党小组深入少先队组织,从思想上、学习上引导、帮助学生,党员深入普通教职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四个行动”,第一艰难工作抢在先,第二教育教学走在前,第三联系群众记在心,第四重要岗位担在肩,以体现党员教师的“三高”,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五个凝聚”,以学校发展的目标凝聚教师,以个人的专业发展成就凝聚教师,以学校的主人翁身份凝聚教师,努力落实党员三先,体现党员主体地位;以团结合作的人文环境凝聚教师,以为教师排忧解难凝聚教师。

与此同时,学校形成了“行政主抓、党组织监督、工会实施、群众参与”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格局,把教代会作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力求充分发挥教代会代表的作用,讨论和审议学校的重大事项。力求规范地执行民主管理制度,维护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努力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党总支注重发挥两级组织作用,构建“总支主导、支部主管、党员主体”的组织形态。三个二级党支部独立开展党组织生活,62名党员人手一册《党员工作手册》,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青年党校工作形成制度,总支委员为青年教师和高中学生开设党课,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两推一选”总支换届工作以及学校的每一件重大事项都能首先听取党员意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党总支制订了“凝聚力建设工作机制”和“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等十多项制度,使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效果显著:

学校的党员“平常时刻看得出”,初、高三教师中32%是党员,是一支“自动化部队”;“关键时刻站得出”,在支援云南、海南支教中50%是党员;“危难时刻豁得出”,在全校师生向四川汶川灾区人民捐款22万元之中,党员教师缴纳的特殊党费近3万元;“教育教学走在前”,充分体现“三高”作用:史莉莉获得2008年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能一等奖;刘侠三次获得“区骏马奖”,2008年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沈跃华2次获得“区耕耘奖”,报名到海南岛支教;姚虹获得“区骏马奖”,2008年向全市历史学科教师作教学展示;学校党总支的党建论文曾获得区教育系统首届党建论文评选三等奖。近年来,学校在“双培养”工作上卓有成效:新增的各类骨干有48%是党员,有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好党员,新发展的5名党员,均为学校重要岗位的骨干。共产党员像一面面旗帜,高扬在学校的每一个岗位上。六年来,青年党校先后有9名青年教师、9名学生团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不仅壮大了学校的党员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还在各自的工作、学习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是按照《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试行办法》,以任用助理的方式来锻炼培养后备干部。先后设有校办主任助理、教导主任助理、两长助理等岗位,以此锻炼和培养新人。学校已逐渐形成后备干部梯队。近年来,学校修缮,形成一校三址现状,党总支抓住契机,让干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委派两名教学副教导分别分管以毕业班为主的西校区和以低龄学生为主的北校区。根据校区的变化,党总支决定在不同的校区相应成立临时党支部,支持和配合分管领导开展工作。我们坚信,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将会使工作效率成倍增长。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抓凝聚力工程。凝聚群众需要通过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来实现的。学校党政始终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联系到一起,所以才会产生“凝聚力建设工作机制”。同时,学校工会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组织教职工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广大教职员工共同达成“累并快乐着”的工作理念,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增光添彩。

学校党总支特别关注校内民主党派的发展,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专业发展,关心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制定《徐汇中学统战工作细则》。每月固定安排一次党派活动时间,学校重大事项积极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选拔任用党派优秀人士担任中层管理工作(校级干部1人,中层干部2人,“两长”7人),每学期组织一次考察活动。党组织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也为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增添了色彩。

2.工会凝聚力工程为多彩发展学校文化奏响和谐篇章

“民主工程”的突出成效:2010年3月。学校被正式授牌“2008—2009年度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2009年9月,区总工会来到徐汇中学实地考察。听取庄校长汇报,召开座谈会。从问卷数据看,有超过90%的教职员工觉得自己在单位里有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有超过97%的教职员工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表示赞同,并表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自己愿意为学校长期服务。全校教职工体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近年来,学校民主管理出现新气象,教师争做教代会代表、工会小组长,因为代表和组长的合理建议会被采纳,认真讨论并写进方案。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从起初的观望,已经上升到积极参与的高度,教师向学校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作用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全校上下春和景明,神清气爽。

“素质工程”的典型案例:2008年以来,全校教职员工讨论《师德规范》,收到修改意见870多条,一个融入了徐汇中学教师智慧、具有本校元素的《徐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于产生。老师们说:“这些来自教师又遵守于教师的条例比较真实可行,凝聚了各方面的思想智慧,具有时代高度,符合时代要求,非常细致,体现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符合前进中的徐汇中学要求。”这个讨论过程是一个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提升素质的过程。

学校教师的多彩特色和良好素质在“迎接世博会、当好东道主、奉献世博会”活动中大显身手。学校获得区教育系统迎世博“教工自主创新大赛”金奖;二十八位教师参加上海市“迎世博 学双语”考核活动,均以优秀成绩凯旋,为迎世博志愿者服务奠定了基础。“徐汇师生书法、绘画、摄影展”,受到各方来访者好评。教育系统“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教工歌咏比赛,我校120人的歌咏队技高一筹,获得金奖。书法教师郑阶平是一位残疾人书法家,在沪上乃至全国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校为他建立“郑阶平书法工作室”。在上海世博会开园之际,他成为“生命阳光”馆重要的一员,4月29日,郑老师光荣地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勉励他继续努力,为残疾人争光。今年11月,作为1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郑老师将赴台湾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有了教师的多彩发展,才有学生的多彩发展,学校的多彩发展。

“保障工程”典型事例:①学校完成团体医保,组织教职工体检、女职工专项体检。倡导工作不忘健康!女性需要关爱!在体检的间隙,教师们觉得教育教学又不能断流,互相帮助,主动顶岗,代管班级。对于教师之间这种人文关怀、补位意识在此表示敬佩。②为照顾到各类群体的需求,工会分三路组织教职工假期旅游休养,旅游线路设计远近兼备,登山、休闲、运动都有,寒暑假旅游都可,各选所爱、各得其所。③做好帮困送温暖和离退休教职工家访工作。学校党政工定期登门,看望走访慰问教职员工、献血教师、病困教师以及离休老同志,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交流情感,沟通思想。④充分发挥女职工委员作用有效开展工作。女工委员汪桂莲代表工会,在第一时间走访了每一位因病或献血在家休养的教师,也送去了学校领导的一份问候。“三·八妇女节”这天,工会组织大家去唱歌,放下办公桌上的一大堆工作,乐在一起。

事业、感情、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三个方面,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调动每一位教师把自己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真正做到干群一心,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环境。这些都是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着力点。

(四)以硬件建设保障多彩发展学校文化的研究

徐汇中学位于上海市徐家汇商圈,学校总建筑面积30 173平方米,包括五幢教学楼,占地42.6亩。2005年,凯旋中学并入徐汇中学,成为徐汇中学的西校区。学校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学生活动场馆最齐全的学校之一,教学设施也有很大改善。

2009—2010年,学校大修,崇思楼、重德楼、尚学楼、砺行楼、篮球馆和游泳池等学校场馆都焕然一新。古老而年轻的徐汇中学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徐汇中学有健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300米环行塑胶跑道的标准足球场、一个室内健身馆、一个地下乒乓馆、一个露天游泳池、两个室外篮排球场等,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充分的条件。学校秉承“三育”并举之传统,坚持徐汇学子不仅课业优秀,更应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另外,飞镖项目是国家飞镖青少年基地学校,充满欧式风格的飞镖训练室也业已建成,一批批飞镖小队员在这里起步,茁壮成长。

徐汇中学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课的教学,学校开设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6门,成立了6个音乐教师工作室:民乐、舞蹈、室内乐、合唱、数字音乐工作室、口风琴工作室。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各具特色,其中新创建的姚勇磊数字音乐工作室,指导学生通过电脑、电子琴创作乐曲,培养创新能力;姚渊口风琴工作室,其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音乐教育。为此学校专门又专门购进了两套进口口风琴,主要是让他们至少掌握一项音乐技能,以使全体初中学生都陶冶艺术情操,使学生多彩发展。

学校原来辟有近千平方米的“徐汇画苑”,“画苑”内拥有可以和一所美术院校相媲美的美术教育设施、器材,为学生素描写生配备了相当于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所需的石膏像种类。还有一大间供学生开展手工活动课教学的手工操作坊,参与面为所有学生。还有许多美术作品陈列,成立了美术组5位教师各具特色的工作室。

2008年9月1日启用的徐汇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这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五大前沿领域,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应用生物学。通过五个实验室的轮流学习,学生将学到许多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学校拥有设施完善的各类专用教室,包括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学生图书馆、学生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六、创新之处及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创新之处

1.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基于历史而又与时俱进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办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其核心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内隐规矩”是组织成员已经接受的习以为常的做事方式;“内隐概念”是组织成员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上海市徐汇中学多年来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在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校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始名徐汇公学。在整个华夏大地上还在以私塾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普遍方式时,首开西洋班级化教学,开启了我国中西教育交汇的先河。并孕育了复旦大学创办者“爱国老人”马相伯、地质学泰斗翁文灏、“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世界著名原子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周知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八万人体育馆设计者魏敦山、翻译家傅雷、当代作家叶辛等众多人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在海内外拥有众多校友的历史名校一度一蹶不振。教学水平只能徘徊在普通中学的中下游水平,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都远逊于重点中学。光辉的历史和落后的现实激发了“新徐汇人”的奋斗热情,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逐渐形成了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并在这种校园文化的推动下实现了昔日名校的复兴。

“多彩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首先是一种传承。学校重新唱响了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徐汇校歌,高举起徐汇中学“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性发展”的办学传统。

“多彩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植于自身的实际。作为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徐汇中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以划地段电脑排位招生为主;高中按分数录取,进分线低于市、区重点。但有着“不服输的精神”的徐汇教师坚信: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学校就是要为这种潜能的开发提供条件,只要教育得当教学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胜利的果实”。

“多彩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脱胎于整合创新。我们整合了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兼容并包的思想下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多彩发展教育”理念营造出以爱为基石,以赏识为阳光,以鼓励为雨露的育人天地。从而使这片天地里充溢着多彩、和谐、奋进、踏实、愉悦的文化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特长的重叠与融合,着眼学生的在校快乐与人生幸福的缔造与培植,体现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积极处理好十大关系: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特长与基础、拓展与提升、兴趣与习惯、领先与达标、抓紧与放手、鼓励与惩戒、教学与科研、传承与创新等关系。

以“多彩发展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适合学校,学校适合学生的宏观环境与个体需求和谐匹配,体现良性循环的学校文化,也是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与学生生源有序开发,体现纵向交汇的学校文化。承认学生不同状态的多层,注重教育不同层面的多彩,以学校有效的多彩教育引领学生的多元发展。她的具象是:学校是师生成长的乐园,多彩生活,多彩教育,多彩发展。她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爱国家、有道德、会奋斗、崇科学、具个性、求创新的一代新人。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个课题实施的三年就能成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学校的多彩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多彩发展办学目标的软件、硬件和潜件更加完善。

2.课题引领实践,统领学校发展

本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课题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工程,在方案制订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优势,周密考虑学校整体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严密设置子课题,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经费、实施、设备。我们希望课题是实打实的,不是为了课题而课题。课题方案把学校发展规划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和深化学校多彩发展教育特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课题研究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也充分体现了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乃至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校管理者以研究的视角分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提高管理艺术。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三年来学校发展的轨迹,课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本身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

3.家庭、学校、社会并建,形成多彩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蓝海战略,打破人力资源围墙,引优质的资源进课堂。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蓝海战略”思想,家庭、学校、社会共建,整合人力资源优势,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形成课程资源的支持系统:上接上海交大、华师大等名牌大学;横联上海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基地;招募北大心理系教授、科技教育专家加入志愿团,盘活家长资源;用院士等知名校友激励在校生,老校友任九皋、朱蒙泉捐资在校设立了3种奖学金,用好校友资源。学校创建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就是由44届校友——新加坡华裔富商任九皋先生向母校捐赠了50万美金,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作为导师作技术支撑,在场地建设、仪器配备、安装验收、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音乐、美术特色教师工作室以本校特色教师为主,还聘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来定期进行指导。我校的初中女子篮球是区体育局和教育局“体教结合”的布点单位,在技术上得到了区少体校的支持。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家庭赢,学校赢,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赢。

(二)后续研究方向

1.课程开发精细化研究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还很粗线条,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有些课程已经比较成熟,有些还有待完善,有些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另外还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补,如人文社会类。

本着“全面优化基础型课程,充实丰富拓展型课程,规范多元研究型课程”的原则,我们明确了下一步课程开发的方向:

1.1 开发人文类校本课程,满足学校培养集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于一体的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

1.2 开发工程类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校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1.3 开发法语等语言类课程,恢复徐汇中学教授法语的历史传统,并使其成为学校品牌;

1.4 开发经济类、信息类课程,以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需求;

1.5 开发初高中衔接课程,体现完中教育的学制优势;

1.6 开发学习力课程,实施《学习论》,让学生遵循规律科学地学习;

1.7 开发校史课程,传承学校底蕴文化。

2.培养特色教师和领军教师

加强力度,拓展思路。

2.1 加强力度: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其稳定、持续地发展,促使这支队伍能够不断壮大。

2.2 拓展思路:不能光靠关起门来,请进来,送出去,开发多种渠道,进修。

参考文献:

1.《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美)胡弗曼,(美)海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葛金国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3.《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吴中平等著,上海三联书店

4.《学校中的多元智能: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科恩哈伯,菲埃罗斯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及管理》,张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6.《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克瑞克维斯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托马斯·R·霍尔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8.《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贺允清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教育科技化与科技教育化》,周毅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0.《体育教育展望》,季浏、胡增荦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王炎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2.《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布拉德利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3.《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王柯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4.《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15.《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6.《现代教育新论》,童富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7.《音乐心育艺术》,彭剑飞总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18.《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李春艳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音乐教学实施指南》,朱名燕、彭志修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教师的人格魅力》,程红兵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1.《教师的教育机智》,黄娟娟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2.《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金亚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4.《音乐知识手册》,薛良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25.《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现代出版社

26.《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7.《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8.《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9.《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0.《童声合唱训练学》,杨鸿年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1.《合唱与指挥》,徐武冠、高奉仁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2.《单声部视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33.《双声部视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34.《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杨鸿年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35.《合唱》(第一册 第二册),徐武冠、高奉仁,上海音乐出版社

36.《合唱》,陈万桢、陈弃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7.《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赵易山编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8.《青少年学电脑音乐》,葛世杰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img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