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死气沉沉,该怎么办

课堂死气沉沉,该怎么办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为了得到“最佳个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声音响亮;为了得到“最佳小组”,同组之间互相督促,合作默契,交流热烈,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现在课堂的“最佳小组”及“最佳个人”不断涌现,而“加油小组”及“加油个人”难得一见。

课堂死气沉沉,该怎么办?

潮州市潮安县实验学校 傅卓英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今年我教五年级的数学。根据“抽签”的结果,我被安排到了505班。看到班主任的“苦瓜”脸,我暗暗猜测:莫非又碰到一群淘气包?但转念一想:怕什么?凭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什么样的班没教过?走,上开学的第一节课去!我拿起书本兴冲冲地往教室走去。

第一节课上的内容是“小数乘法”,课前我已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设计:从创设“买风筝、放风筝”的情境进行引入,让学生玩买卖风筝的游戏,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三个风筝多少钱的多种算法,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但半节课过去了,整个课堂只看到我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手舞足蹈,而学生们呢?在我的再三鼓动下,只有两三只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小组交流时懒懒散散,好多人只听不说,而汇报发言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缺乏独创性。

怎么回事?这样的课堂设计,要在别的班级,学生早就玩成一片了,教师只有在旁不断地“降温”才能控制好课堂,可这些学生却是死气沉沉的。教这样的学生还不如教一班淘气王呢!难道这些学生不喜欢这样玩着学?但我分明又看到一双双眼睛都闪着渴望的光芒。该怎么办呢?

课后,我了解到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能跟以前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加上不少学生成绩差、不敢表现等等,所以才出现了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在课堂上采用一种刺激手段——竞赛。

第二节课,我把全班同学的座位按能力重新均匀搭配调整,前后四人组成固定的合作小组。并宣布,今后课堂的学习活动都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每节课都要评选“最佳小组”及“最佳个人”,而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将被评为“加油小组”及“加油个人”,每周小结一次,对先进的给予奖励,后进的要陈述原因并加以改进。

……

现在,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数学课成了我们505班最受欢迎的课。在数学课堂上,为了得到“最佳个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声音响亮;为了得到“最佳小组”,同组之间互相督促,合作默契,交流热烈,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现在课堂的“最佳小组”及“最佳个人”不断涌现,而“加油小组”及“加油个人”难得一见。学生越学越欢,好多人已从当初的为了评“最佳”变成了对数学有了真正的兴趣,敢做乐说,学习效果显著。正如以下课堂片断。

【片段一】

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后,同学们对采用“拼割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很感兴趣。于是,我出示了练习十八第2题(如下图),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做这样一面中队旗要用布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算法,能想出又好又多的算法的小组将被评为最佳小组。”结果,有一个四人小组就交流出了以下五种算法:

img373

(1)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80-20+80)×30÷2×2

(2)求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

(80-20)×(30+30)+(30×20÷2)×2

(3)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80×(30+30)-(30+30)×20÷2

(4)大三角形的面积+(大三角形面积-小三角形面积)

80×(30+30)÷2+[80×(30+30)÷2-(30+30)×20÷2]

(5)(小长方形的面积-小三角形的面积)×2

(80×30-20×30÷2)×2

结果这个小组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最佳小组”的称号。

【片段二】

学完了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意义》,我便出示了练习十一的第4题——按要求涂色。这道题的条件为:有三束花,每束三朵。问题为:img374涂上红色,其余的img375涂上你喜欢的颜色。题目刚一出示,多次当选为“最佳个人”的英琳同学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把三束花看做整体一,平均分成三份,一份涂上红色,两份涂上喜欢的颜色,所以括号里应填上三分之二,我喜欢绿色,所以我涂绿色。”不甘落后的海莎却有不同意见:“括号里不一定得填三分之二,也可以填三分之一,我喜欢黄色,我涂黄色。”一向很有主见的敏艺总结了前两位同学的发言:“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填三分之二的涂两束花,填三分之一的涂一束花。”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正当我犹豫着要把“最佳个人”颁给谁的时候,仕浦站了起来说:“我认为这个其余的几分之几,应该是把剩下的两束看做一个整体,所以如果填的是三分之一,应该是把两束六朵花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两朵;如果填的是三分之二,就应该涂四朵。”仕浦刚一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都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填二分之一,就是涂一束花;可以填六分之一,就是涂一朵花;可以填六分之二、六分之三、六分之四……教室里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发言声,学期初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已不见踪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口、用头脑去工作……”那么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呢?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笔者经过长期探索感受到,运用恰当得体的“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所谓“竞赛式”就是利用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竞赛机制。其特征是通过竞赛形成的外在学习诱因,转化为激励进取、张扬个性、反对懈怠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掘其潜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竞赛有很多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我把它具体化为评“最佳个人”,团队之间的竞赛,即“最佳小组”的评选等等。不同的竞赛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激励作用。所以很多学生在竞赛的情况下,好奇心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学习的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获得成功的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如果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多表扬、多激励,这样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才能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此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