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铅笔芯能导电吗

铅笔芯能导电吗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前准备时,我只试了其中的3支铅笔芯,没想到“6H”的铅笔芯会是这个结果,差点造成“教学事故”。面对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时间短暂,机遇转瞬即逝,若不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将会更加被动。教育机智是前提。遇到教学突发事件,教师除沉着冷静、因势利导外,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场反应中抓思维契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铅笔芯能导电吗?——对一个化学教学突发事件的思考

开平市金山中学 沈巧玲

在一次化学优质课比赛中,我上的课题是《金刚石、石墨、C60》。在引导学生联系干电池电极由石墨组成,得出石墨有导电性的性质后,为了拓展加深这个知识点,并为后面的讲解作铺垫,我补讲了铅笔成分的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来演示的铅笔芯导电实验。实验装置图见教科书,它是由学生电源、灯泡、导线及铅笔芯组成的闭合回路,铅笔芯接入回路,打开电源,灯泡亮,可证明铅笔芯能导电。当时的课堂情形是这样的:

我提出问题:“既然铅笔芯含有石墨,铅笔芯能导电吗?”

“能。”

“你能用实验证实吗?如果能,怎样做实验?”

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大致了解了如何做实验。

“下面请一名同学上台做一做这个实验。谁有铅笔芯?”

很多同学举手,我从中请了一名同学上台做这个导电性实验。只见这名同学迅速把自己带来的铅笔芯接入回路,可惜因他带来的铅笔芯太细,一接上去铅笔芯就断了,他顿时有点尴尬。这时,我建议他从讲台上取一支我课前准备的铅笔芯试一试。(课前我在讲台上准备了13支分别标有“6H、5H、4H、3H、2H、1H、HB、1B、2B、3B、4B、5B、6B”的铅笔芯。)他随手取了一支接入回路,灯泡竟然未亮,他更加尴尬。我安慰说:“别着急,找找原因。”他便依次检查了电源插座、线路等,确认无误后,打开学生电源开关,灯泡依然未亮。那位学生一脸无奈地看着我。我心中一紧,这会儿怎么会不亮呢?课前我试过三支铅笔芯,灯泡都是亮的呀?

台下一片安静,学生及听课老师都睁大眼睛看我怎么说。我只好面带微笑,强装镇定地问大家:“难道石墨做成电极能导电,做成铅笔芯就不能导电了吗?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细节需注意?”

令人心惊胆战的3秒沉默后,有个同学小声说:“换支铅笔芯试试?”

我恍然大悟:“是啊,他拿的是什么型号的铅笔芯呢?”接过学生手中的铅笔芯,上面赫然标着“6H”(石墨含量最少的铅笔芯)。我告诉大家这个情况后,台上的同学马上换了支“6B”铅笔芯(石墨含量最多的铅笔芯)去试。灯泡亮了,而且亮得耀眼。他高兴地做了个“V”字的手势,还自作主张地找了根“HB”铅笔芯(石墨含量居中)来试,结果灯泡亮了,但明显变暗。全班爆发出热烈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兴奋地回到了自己座位。我顺势提问:“这个实验再次证明石墨具有什么性质?”

“导电性。”

“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铅笔芯中石墨的含量越多,导电性越强,反之越弱。”

“6B铅笔芯中含石墨多,6H铅笔芯中含石墨少。”

“铅笔芯标识H前数字越大,石墨含量越少。”

……

课堂教学在热烈的气氛中继续进行,我的心也随之放松……这堂课最后获得比赛一等奖,评委老师们对导电性实验这一段的评价很高。

实际上,这一环节差点让我陷入僵局。教科书图示给出的信息是铅笔芯能导电,我们平时上课做实验用的也是常见的“HB”或“2H”铅笔芯,它们都能证实这个结论,因此,我们一直教给学生的结论是铅笔芯能导电。但在这次优质课上,我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把各型号的铅笔芯都带来了。课前准备时,我只试了其中的3支铅笔芯,没想到“6H”的铅笔芯会是这个结果,差点造成“教学事故”。幸好我及时借助学生的力量,因势利导地渡过难关,不仅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得到正确的结论,还使这个环节成为课堂亮点。

经过这次“事故”,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你一直认为对的内容可能并不准确,教师要有承认自己知识陈旧的勇气,要勇于质疑并实践,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诸行动。

课程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唯有开放,才能撑起学生思维的翅膀。这种“开放式”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总有一些片段我们无法设计,总有一些场合让我们措手不及。

面对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时间短暂,机遇转瞬即逝,若不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将会更加被动。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化解呢?

教育机智是前提。记得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它有助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机智是一种随机行动,但它决不是随意行动,其背后有深厚的理论支持。教育机智是源于教育理论的,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机智就是空中楼阁。但是,只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教师也很难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机智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就要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情境,就要学会观察,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资源。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关键。精心地备课总能令我们信心百倍,但瞬息万变的课堂难免让我们遭遇突发事件。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上加霜”,这不仅受制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受制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是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心态。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看来,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一个人如果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呢?遭遇突发事件,我们多一点等待与忍耐,多一些豁达与理解;面对学生,我们多一分赏识,多一分鼓励,与学生展开民主、平等的交流与讨论,就能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妥善处理问题。

挖掘学生资源是根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生本教育的行为观也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教学要全面依靠学生。遇到教学突发事件,教师除沉着冷静、因势利导外,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场反应中抓思维契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资源进行互动,不仅能给自己赢得宝贵的缓冲时间,还能化尴尬为精彩,给课堂带来闪亮的一笔。

勇于实践是保证。“纸上谈兵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会印象深刻。对于自己不能确认或有争议的知识,不妨通过实践去验证,特别是在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课堂上,有着大量的学生实验,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去体会,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总之,教师只要坚持生本教育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我们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留意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对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打好了解决教学突发事件的基础;坚持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让学生思维在问题面前动起来,就能找到解决教学突发事件的措施;坚持“做中学”的方法论及“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就会直面问题的源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索,这样,教学突发事件可能就会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火花的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