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声音,让课堂生成更精彩——《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教学反思
茂名市第十三中学 高天珍
【案例描述】
我上的一节公开课是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课。事前我做足了备教材、备教案等功夫,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我首先播放VCD歌曲《愚公移山》(配歌词)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按照预设的四个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活动三”各抒己见环节中,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向我提问:“现在有不少同学穿着磨洞的牛仔衣和牛仔裤来校,请问他们的行为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吗?”我还未作分析,就有同学站起来说:“不用想,这是为了追赶时髦。这是个性张扬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与艰苦奋斗无关,也是对艰苦奋斗的误解。”我笑着问:“为什么?”他说:“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他们这样只是为了凸显他们的与众不同。”我对该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继续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其他同学若有不同见解都可以发言。”
一下子,大家纷纷站起来发言了。“那行为是某些人不分良莠地盲目追求和仿效,片面的赶时髦、图新鲜。”“以前的衣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明那时我们真的是贫穷落后,现在我们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都比以前提高了,所以用不着穿补洞的衣服,但他们穿了,并不说明他们是在艰苦奋斗。所以他们的行为是另类的。”
根据同学的发言,我顺势引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同学们的发言更踊跃了。
生1:我们中学生虽然年龄小,却正是培养艰苦奋斗品格的关键时期。那种盲目消费、互相攀比、一味追求名牌、不思进取的做法是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艰苦奋斗与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
生2: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能不能建设好祖国,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能不能发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生3: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要发奋图强,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不奢侈浪费,不讲吃穿,不讲排场,不乱花钱,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节约水电、粮食,爱护公物和学习用品,要勇于吃苦、知难而进、全面发展,做到刻苦钻研、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考试不作弊等等。
……
【教学反思】
这一课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在“活动三”里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预期的时间要多,结果在最后一个活动的内容教学中显得有些仓促,但从课后调查的情况得知,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是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远远得不到的。自这节公开课后,我发现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
一直以来,我以为学生如果能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方案去进行就一定很完美,没想到课堂的生成同样精彩。在学生争相发言的过程中,好像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氛围失去了控制,但为什么效果却反而更好?这引起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过去自己在课堂上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流程与学生“对话”,至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声音”,却疏忽了。
这节课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1.思想品德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人本”的体现,正是课堂上充满生命活力的带有学生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神的“生成”。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声音,才能走进心灵,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彰显个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教师备课要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点倾听学生的声音,哪怕是随意“插嘴”的话,而不是充耳不闻,硬是要学生继续“猜”老师需要的答案。在教学中也要有弹性地预设,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知道预设再精彩,没有学生富有灵感的创造性生成,永远不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3.新课程倡导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要改变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现象,多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就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情有所感、思有所获”。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课堂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