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意义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意义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从而大大增强教育实效。

(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基本上属于“各管各”的分割式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主要由妇联系统负责,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社会教育由民政部门或社区等负责。它们三者之间经常脱节,较少联系甚至产生失调错位,相互抵消教育效果。因此,有人讽刺说这是“5+2=0”甚至“5+2<0”效应。即,在学校进行正规教育五天后,周末回到家庭和社会,由于受到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效果等于零甚至为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力求寻找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的切入点,使其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综合三者形成合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从而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内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整合未成年人教育的各种形式和资源,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加强了各类教育资源间的联系和互动,为其在时空上的衔接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占据了未成年人的全部生活。一般而言,目前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活动时间是7小时以上,在社会平均每天活动时间2—3小时(注: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长些,中学生较小学生长些),其余时间则多在家庭。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使三类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都会使教育在时空上出现断裂,使得未成年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会为一些不健康因素乘机渗入提供可趁之机。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往往都与家庭出现问题、社会风气不正,进而导致青少年教育失控有直接关系。如果在学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家中有家长的督促,在社会有良好社会风气的熏陶,则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有悖传统的思想意识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多元的价值标准使得未成年人经常面临在学校接受的正面、积极的思想教育难以在社会和家庭中实现的情况,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的教导和行为表现也与学校教育内容相左,这不仅会使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无所适从,同时也会影响其实际的行为选择。“三位一体”教育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整合各种教育学习形式,统一教育学习方向,既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意识,还有利于获得社会教育的实效,从而确保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一致。

第二,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之间的互补,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人生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点。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补充和扩展,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终身教育形式。

三种教育都有其无可比拟的长处,又有其各自的不足。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能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由于教师同时教育多个孩子,往往难以实施个别化的照顾与教育。家庭是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的态度与方法,都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方便实施个别教育。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家庭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家长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处于被动地位。而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而且,这种互补有利于双方优势的发挥。另外,学校教育比较封闭;而社会教育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开放性较强,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而且,开展社会教育还能有效地优化校内外的教育环境[33]。因此,三者之间的合作会显著提高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第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查显示,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不但身体素质下降,肥胖、近视、佝偻症在学生中常见,而且人格发展存在缺陷,如意志薄弱,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自私散漫,合作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等。其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等都是重要原因。若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则这三种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必然相互冲突乃至相互抵消,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困难,降低教育的效率和成效。这就亟须三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统一教育步伐与教育行动,共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只有从大教育观念出发,解放思想,推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融教育与社会为一体,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成一个纵向联系、横向贯通的体系,多元实践教育主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各展其长、各负其责、资源共享、同步施教、有效衔接、协调运作。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有关论述中明确地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在一个学习型社会里,每个人都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它对开展三结合教育的启示是: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对于家长而言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和体验的。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为家长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既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其他家长学习以分享子女教育的意义和经验,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其次,这也是一个教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家长们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情况,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学生,有助于今后能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家长们的人生经验与工作心得亦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和管理工作。最后,它还可以有效防止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侵害,不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发挥出社会教育的社会效能[34]。这样,随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的加深,全社会逐渐形成共同关注教育、参与教育的氛围,并将其扩展到全民教育中的时候,也就是学习型社会逐渐建设成功之时。

第五,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35]。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应对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对学校、家庭、社会带来的挑战的策略。社会的转型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从方方面面都反映到学校、家庭、社会之中,但是在不同领域的接受程度、理解深度和反映方式却各不相同,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教育的效果。只有相关各方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提升整体战斗力。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教育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大目标,其中“教育”为首。因此,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教育水平,亦是社会建设内涵之所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