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和技术在世界范围传播和应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很重视他人关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有很多伪装成其他目的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_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

第六节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在关于心理障碍成因的问题上,人们都很重视周围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人们注意到许多心理障碍的发生都与人际环境有关,调整或建立适宜的人际环境可以解决某些心理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提出了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理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侧重人际环境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型和操作程序。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取向的精神分析简写版,但同时又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30)

一、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伯恩1910年5月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一个移民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作家。在埃里克・伯恩10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结核。他的母亲鼓励他继承父亲的事业,从事医学工作。1935年,埃里克・伯恩获得麦吉尔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36年,埃里克・伯恩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精神医学。1938年,他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1947年,埃里克・伯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行为的思维》(The mind in Action),介绍精神医学和心理分析。1958年,埃里克・伯恩在《美国心理治疗周刊》发表文章,提出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和来访者要平等相待,要重视他们的交互作用。1961年,他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关系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1964年出版的《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轰动一时,吸引了大量读者,广泛传播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img65

柏恩指出,无论人们是以确定还是非确定的方式发生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做出回应时,就是一种社会交互作用。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图4-17 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

埃里克・伯恩去世后,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继续传播和发展。他的后继者把一些新的技术结合到沟通分析实务工作中,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书籍,比如詹姆斯等人(Murial James & Dorothy Jongward)的《强者的诞生》(Born to W in),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我好!你也好!》(I am OK,You are OK)。之后,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学者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和派别,他们的争论促进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目前,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和技术在世界范围传播和应用。

二、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一)人性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人性理论是一种性善论,主张人性本来是善良的。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善良和友好的能力,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好,你也好”,这句话在心理咨询上的意义,就是充分肯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积极的心理特征。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经验和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在成年期的行为方式,是由他的童年期的经验和生活环境决定的,环境比遗传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更大。既然早期的经验可以影响现在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现在的决定,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现在和以后的心理与行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很重视他人关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有很多伪装成其他目的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人发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失衡的结果。修复人际关系,往往就能够解决许多心理问题。(31)

(二)人格理论

柏恩认为,自我状态就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系统,而这一系统又可以激励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形态”。柏恩的人格理论称作P-A-C理论,又称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柏恩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既是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又是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1.结构性自我状态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父母”、“成人”、“儿童”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的,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它们是构成人类多重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用“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ld)”三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组合来表示其理论,所以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简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缩写P)保留了人在儿童时期父母所灌输的教导和准则,由于孩子当时不具备能力思考父母说的话是否正确,即使不正确也没有能力反抗,因此这些早期经验都被以不容违反的形式储存了下来,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这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父母自我状态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缩写A)是在儿童逐渐成长,能够理智地分析客观现实,能够根据事实做出适当的判断之后形成的自我,它能引导个体收集资料、处理信息、预测后果,合理地处理问题,表现出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理性的行为。这种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人自我状态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式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缩写C)是儿童在他还没有或者不完全具备语言能力之前,对所有的行为和经验的情绪体验因为当时的儿童不能进行很好的理性思维,所记录的情绪也多是冲动而难以控制的,反映了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这种状态的表现像幼儿,容易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儿童式自我状态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img66

图4-18 自我状态的三种结构

2.功能性自我状态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三种自我状态以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控制型父母自我(controlling parent,缩写CP):总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为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注重理想、良心、责任感、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容易坚持偏见。

照顾型父母自我(nurturing parent,缩写NP):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包容别人、倾听别人的话语、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用亲切言语理解、关怀他人,具有深切同情心。

成人自我(adult ege state,缩写A):与人的年龄没有关系,而是一个人成长、成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外界事物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及反应状态,以冷静的计算和推理对事情做出决断。

适应型儿童自我(adapting child,缩写AC):年幼时为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好,服从外界权威的规定。渴求他人的赞同,以减低对外在世界的焦虑感。

img67

图4-19 自我状态的五种功能

自然型儿童自我(free child,缩写FC):表现为自由自在、特立独行,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做事有主见、有个性,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但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够主动关心别人,能哭能笑,充分表达自我感情。

在以上五种自我功能中,每一种都很重要,各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在一个人身上五种功能性自我状态的总能量是一定的,如果一个人的某种能量多,别的能量就会相对较少。从一个人的能量比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我风格。

(三)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都是自己的自我状态与他人的自我状态之间出现了问题而引起的。因此,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特别重视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1.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是帮助人们察觉其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的工具。在健全的人格中,个人有清晰明了的自我状态,并且各种自我状态的能量保持相对均衡,可以依据环境的不同展现不同的自我状态,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自我状态常常是“失衡”、“污染”或“排斥”的,从而使心理出现各种问题。

所谓“失衡”,是指三种自我状态各部分在个体身上能量的不均衡造成的人格偏颇现象。当个体父母自我(P)占有过多的比重,则会表现出非常专横、控制感强(CP过多),或表现出非常谨小慎微、瞻前顾后(NP过多)。当成人自我(A)过多时,可以很好地在生活中周旋,通晓人情世故,但生活会变得很现实而不会有太多的自我。当儿童自我(C)过多时,会表现出我行我素、缺少规矩、自我放纵等(FC过多),或是过分拘泥于现实的要求、唯唯诺诺(AC过多)。

所谓“污染”,是指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中的一种自我或者两种自我对成人自我的侵入,它是个人产生心理问题或不适当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父母自我污染成人自我时,会表现为偏见。当儿童自我污染成人自我时,会表现为幻想。当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同时污染成人自我时,会表现出顽固而又不切实际。

所谓“排斥”,是指个人很少或几乎不采用某种自我状态,以一种压抑的、僵化的方式来处理现实问题。当排斥父母自我时,表现出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妥善照顾自己。当排斥儿童自我时,表现出僵化、无趣。当排斥成人自我时,表现得无法处理好日常生活。当排斥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时,表现出孩子气、拒绝长大、不会思考、依赖他人、逃避责任等。排斥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时,表现出好批评人、道德要求高、不能轻松娱乐、苛求别人、高支配性、权威性。当排斥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时,表现出像机器人一样,很少有情绪和自发性。

2.沟通分析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即用沟通来表示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自我状态的相互作用。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达某个信息或某种刺激时,他期待对方有某种反应。这种一方传达某种刺激,另一方给予回应的过程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沟通。简单的沟通只牵涉两个自我状态,复杂的沟通牵涉多个(3个或4个)自我状态。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沟通,形成多种不同的沟通形态,其中主要的形式有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隐藏沟通。

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是指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发出都在同一自我状态,回答也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在P-A-C图中呈平行线,这种沟通一般自然顺畅,彼此配合得很好,见图4-20所示。比如,发起谈话的人以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说话,答话的人用儿童自我回答父母自我,两者的方向相反但平行,谈话就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img68

图4-20 P-A-C互补沟通示意图

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是指刺激的指向和反应发出处于不同的自我状态,反应的指向可能是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可能不是,对刺激表现出非预期中的反应,在P-A-C图中呈交叉或平行,见图4-21所示。这种沟通容易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而中断。此时,人们可能退缩、逃避对方或者转换沟通方式。交错沟通并非都是不好的。人有时可能会受困在一种无效的互补沟通模式中,此时如能改变自我状态或引导到另一种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产生,有时可引发出有益的想法面对问题,促进以后的沟通。

img69

图4-21 P-C-A交错沟通示意图

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通常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之中,一方面传达出一个公开的、社会生活层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表达一个隐藏的、心理层面的信息,见图4-22所示。在隐藏沟通中,沟通的结果通常由心理层面的信息决定。一般来说,每一个沟通行为都包含有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信息,通常这两者之间是相符合的。但在隐藏沟通里,社会层面的信息和心理层面的信息往往不一致,往往只有发出信息的当事人自己才清楚自己的目的。

img70

图4-22 P-A-C隐藏沟通示意图

3.游戏分析

游戏分析(game analysis),是指以心理游戏的方式,分析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潜意识。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对心理游戏的定义是,“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进展至一个明确且可预期的结果”。“心理游戏是藉着与他人交换安抚,而得到负面感受的结果”。换句话说,心理游戏结束时,至少会使一个玩者感到不舒服,因为玩心理游戏的真正本质是“阻止亲密”。

4.脚本分析

脚本分析(script analysis),是指分析一个人成长的背景及历史,它有助于从中整理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沟通方式、遭遇的问题、困难与其成长背景之间的关联性。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看来,生活脚本就是“潜意识里的人生计划”。生活脚本的形成与早期的价值观和童年的心理状态有关,它形成于儿童的自我状态,通过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沟通”编写而成。

交互分析理论十分重视对人生态度(life position)的分析,它认为一个人在其孩提时期所受的父母教导及其个人的自我取向,会决定他的人生态度,而且这种基本态度具有恒定性,只有在经历重大的变故时才会发生改变。

人生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另一个方面是人如何看待他人。如果把对人生态度问题的不同回答,以好或者不好进行组合,就能组成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虽然某种人生态度往往会支配着一个人的交互作用方式,但是在特定的交互作用中,其他人生态度也会不时地表现出来。四种人生态度是:

“我不好,你好”,这是自卑或抑郁症患者的典型态度。它是一种与他人相比觉得自己处于无能状态的生活观。

“我不好,你不好”,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典型态度。它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认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兴趣,无力应对现实环境的自我毁灭性态度。

“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者或独断者的典型态度。它是一种通过有意贬抑他人来维持自己良好感觉的生活观。

“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是一种双赢的状态。

理想人生态度是“我好,你也好”,它表现了自我接受和对他人的尊重,最可能导致建设性的沟通、有益的冲突和彼此满意的结果。其他三种人生态度在心理上不够成熟、也不太有效。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现在的生活定位是什么,“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是可以学会的,学习和掌握“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就能够改进人际交互作用。(32)

三、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应用与评价

(一)应用领域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治疗理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疾患,从日常生活问题到严重的精神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经常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比如,脚本分析的方法可以解释童年经验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成年以后还会不断重复年幼时的行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也常常用于团体治疗,在瑞典还有运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进行团体治疗的社区,在社区里,提倡“你好,我也好”的温暖气氛,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使社区居民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和获得支持。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在教育领域也有应用,它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保持清楚通畅的沟通,避免无益的冲突。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训练和组织建设。P-A-C人格结构理论的培训有助于在交往中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做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交流畅通,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刺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做出成人反应,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曾经运用过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组织指出,P-A-C人格结构理论的培训能够帮助员工洞察自己的个性,也能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有时别人的反应与自己是一致的,从而改进了人际沟通。P-A-C人格结构理论在依赖于顾客关系的销售领域特别有用。

(二)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贡献与缺陷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一些: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理论。它的价值理念是:人可以主导、改变自己的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是在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说明人的行为、调整人的行为,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重视。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发展性的人格理论。它对人格的解释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展开的,把不同的人格看作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说明人的心理现象,为心理治疗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有利于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治疗,有助于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来访者能够改进人际沟通方式,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发展。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一些: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缺乏系统性。它缺乏自己的核心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它的理论将弗洛伊德、皮亚杰、艾里克森的思想混杂在一起,缺少自己的理论特色。

交互作用分析的人格理论以成人自我为核心概念,成人自我究竟是什么?成人自我是否只有一种模式?成人自我是否完全就是理性和冷静的,情感在其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交互作用分析理论都未能做出清楚的回答。这种理论上的不完善,使得许多咨询师仅仅愿意使用其术语夸夸其谈,而不在行动上对该方法进行必要的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过分强调认知的作用。来访者可以理智地了解各种事件,但对事件的理解仅仅是改变的开始,还需要来访者对这些事件的感受或经验,而这正是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所忽视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方法使许多来访者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做思想上的思考和推理,极少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修正,解决问题不仅要有认知的改变,而且更要有改变的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