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8年8月,张雪门被聘为该幼儿园园长。从此,张雪门开始了他毕生的幼儿教育事业。1947年,该院更名为台北育幼院,张雪门出任院长,竭力肃清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50年而造成的奴化思想之影响,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1952年,张雪门因日益加重的眼疾而离开育幼院。1973年,张雪门因脑疾复发,抢救无效而去世,享年83岁。张雪门对幼稚教育目的的看法经历了两次转变。张雪门深感痛心,对此他也给予了深刻的抨击。

第三节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张雪门(1891—1973),原名显烈,字承哉,浙江鄞县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早年就读于私塾,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1917年,星荫小学附设星荫幼稚园。这是宁波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幼稚园。1918年8月,张雪门被聘为该幼儿园园长。从此,张雪门开始了他毕生的幼儿教育事业。当时,张雪门对幼儿教育并不十分专业。为此,从1918年起,他先后调查了北京、天津、苏州、无锡、上海等地30所幼稚园,对当时的幼儿教育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力图改造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幼稚园教育。其间,他认识到幼儿师资的重要性,认为幼儿园办得好坏的关键在于师资。因此,1920年4月,他还在星荫幼稚园任职期间,就与杨菊庭等教育人士在鄞县城西创办了两年制的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并被推选为校长。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幼儿师范学校之一。1924年,张雪门赴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得到教育系主任、中共党员高仁山先生的指导。不久,他的译著《福禄倍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相继问世。1926年发表在《新教育评论》上的“幼儿园第一季度课程”引起同行关注。1928年,张雪门主持北平孔德学校幼稚师范科教学、管理工作。其间,他创办了艺文幼稚园,作为幼儿教师的实习场所,并组织成立了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1930年秋,他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邀,出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其间,他编辑了幼稚师范丛书,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的改革实验。1934年,他聘请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到北平幼师任教,由戴自俺带领三年级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平阜成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同时,张雪门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并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大学之邀,讲授幼稚教育课程。

抗战爆发之后,张雪门与熊希龄一起将北平幼师南迁广西、重庆。1938年2月,南迁幼师在广西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招2个班,1942年又招了4个班。当时广西省99个县1个市均有该校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播下了幼教的种子。其间,他编著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籍。1944年,幼师迁往重庆。在特殊时期,张雪门领导师生一方面组织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订保育员培训规程,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生进行保育员训练,另一方面进行儿童福利制度实验。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规定了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在他的推动下,当时重庆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为实验机构的幼儿团,仅重庆一地就成立了4个幼儿团。

抗战胜利后,张雪门于1946年1月返回北平,为恢复北平幼师四处奔波,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此时,恰逢台湾民政处电邀他赴台办理儿童保育院,他于同年7月中旬前往台湾。1947年,该院更名为台北育幼院,张雪门出任院长,竭力肃清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50年而造成的奴化思想之影响,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1948年,育幼院得到著名华侨胡问虎及其夫人资助,建起了从婴儿部、幼稚园到小学的完整育儿机构。

1952年,张雪门因日益加重的眼疾而离开育幼院。不过,他仍然热心幼教工作,出任台南幼师科顾问、全省幼儿团教师暑期讲习班班主任、侨民教育函授学校教育科主编;出席台湾幼教业务研讨会;作幼稚教育专题演讲;主办《中华日报》之《幼教之友》专栏。

1960年,他突患脑疾,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仍然撰写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部专著,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3年,张雪门因脑疾复发,抢救无效而去世,享年83岁。张雪门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60余年,鞠躬尽瘁,严谨治学,在幼稚教育目的、课程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越的研究和探索,撰写了200余万字的书稿,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1994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

二、论幼儿教育的目的

张雪门对幼稚教育目的的看法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着重阐述幼稚教育应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第二次则是从儿童本位的观点转向以造就中华民族新一代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目标。

在第一次转变中,张雪门根据幼稚教育现状,批判了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封建幼稚教育,以及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教会幼稚教育。首先,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向孩子们灌输陈腐的知识和忠孝的道德意识,完全是为造就士大夫而服务。他在《我国三十年来的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对这类日本式蒙养院曾作了如下的揭露:“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教师高高地坐在上面,蒙养生端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之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全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怀了。”[36]

其次,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宗教本位,试图把幼儿培养成为虔诚的教徒和帝国主义温顺的奴仆。张雪门深感痛心,对此他也给予了深刻的抨击。他认为教会幼稚园不顾儿童的天性,完全把他们当做教徒来看待,教职人员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并尖锐地指出教会幼稚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37]

鉴于此,他提倡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38]而且,他进一步指出,这种以儿童本位的教育是借鉴意大利和美国等进步主义教育的经验。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张雪门认识到儿童本位思想已经完全不适应当时的国情和时代需要,认为教育如果不考虑社会需要,就没有多大效果。由此,他开始树立了以造就中华民族新一代为目标的幼稚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中华民族贫、弱、愚、私和唤起民族意识及反帝国主义意识的关键,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他强调目前的儿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现时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但不例外。为此,他提出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思想,并拟定了四项具体目标:“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努力。”[39]基于上述教育目的,张雪门提出了相应的创建中国特色之幼稚园的三条原则: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幼稚教育,培养有健康体魄,有劳动习惯,有自治能力,有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自信心,而又能适应新生活的新一代国民。

三、论幼儿园的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是张雪门教育思想的主要部分。张雪门指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配置,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40]因此,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仅看做是知识的载体,而应当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经验,都包含在课程里。换句话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41]。对于幼稚园的儿童来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42]。生活和实际行为构成课程的两大要素。由此,张雪门提出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其要点在于三句话:“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做学教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在张雪门看来,幼稚园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中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地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43]。也就是说,课程完全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他还进一步强调:“在幼稚园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不能分而且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44]可见,行为课程贯穿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生活化的思想。

(二)行为即课程

“行为即课程”则是“生活即教育”的深化,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要生活化,须注意儿童的实际行为。他断言,课程未经实际行为,其所得到的经验,不过是表面的、机械的,绝不是有机的融合。他说:“凡扫地、抹桌、熬糖、爆火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粟和各种小花等,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45]因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起初的认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46]。同时,幼儿只有通过这种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基本经验。至于游戏、故事、唱歌等教育形式,虽然也可以给予幼儿模仿和表演的机会,然而并不能代表人类的实际行为。所以,他要求教师一定要常常运用来自生活的力量。他认为教师若真做到了,这便是行为课程了。

根据上述思想,张雪门探讨了行为课程编制原理。他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47],所以课程编制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反而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48],所以,课程编制时更应该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式的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49]。20世纪70年代,在其出版的《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张雪门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幼稚园课程的一些标准和要求:课程必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必须合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表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的直接经验中获得;等等。据此,他结合实践,拟定了《各月活动估量表》,将全年的课程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儿童三大类活动。自然环境类包括节气、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类包括节日、纪念日、家庭、店铺、职业、风俗、公共机关、学校等;儿童类包括了游戏和疾病等活动。

(三)做学教合一

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倘若只有行为,而没有计划、实行和检验的步骤,算不上是有价值的行为;反过来,行为课程也如空中楼阁。因此,从教学方法上讲,“做”是教和学的中心,张雪门说:“……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在做上学,拿做来学,做的就是学的,那才是真正的学。……我们根据自然生长原则的人,到幼稚园实际去服务,更不能不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方法。”[50]也就是说,解决行为课程教学问题的办法“只有一条路,就是和他的生活发生关系”。

具体而言,行为课程教学法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它有两个要点:首先,教师根据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会需要以及幼儿的能力选择特定的单元,并设定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据此确定行为课程的内容,如上述各类估量活动。其次,在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各学科界限,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加以运用,适当配合幼儿实际行为的发展,使各科教材自然地融合于幼儿生活中。以这种方式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要准备材料、布置环境、详拟计划;在教学中,要随时巡视指导,不重讲解,而着重指导幼儿行为;在教学后,要评估、检验教学过程,以了解幼儿在知识、思考、习惯、技能、态度、兴趣等方面的表现,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

四、论幼儿师范教育

张雪门自从教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养、培训。他认为:“师资的由来,实由于师范教育的培植。如果我们研究幼教仅限于幼稚园的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本,绝不是彻底的办法。”[51]这在他对于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热衷中可见一斑。在长期的幼稚师范教育中,他总结提炼了“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幼师培养思路,凸显其注重实践的教育理论特色。

(一)见习、实习的时间、内容安排

鉴于张雪门注重实践的思想特色,他把师范生见习、实习放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9学时,分3次进行。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设备、教具,了解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仪表以及教师对幼教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参观各个类型的幼稚园,使师范生开阔眼界,扩充知识,研究、比较、探讨适合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参与实习,每周3个上午到中心园实习,培养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能力。

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在平民幼稚园里,从建园到管理,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实习分两半时间,一半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在小学实习,使学生对幼稚园的两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第二学期则要下乡开办农村幼稚园,确立其为城乡幼稚园教育献身的远大志向。

(二)见习、实习的场所

与幼师生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安排相适应,张雪门对见习、实习的场所也作了规定。他认为幼师生的见习、实习地方有四种:(1)中心幼稚园。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是供幼师生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的重要实习场地。中心幼稚园的教师,既是幼儿的老师,也是幼师生的老师。幼师生通过在中心幼稚园的实践,可以奠定学习、热爱幼稚教育的基础。(2)平民幼稚园。这是幼师生第二学年实践的主要场地。它是借用正规幼稚园的园舍,由幼师生从商借园舍、生源调查、宣传动员经济贫困家庭送幼儿入园等活动开始,然后通过幼师生自主管理幼儿园而让他们实践幼儿园教育、教学、保育、后勤、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免费幼儿园。在平民幼稚园里,幼师生能学到独立从事幼稚园各项工作的能力。(3)婴儿保教园。这是幼师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实践的主要场地之一。在这里,幼师生能够学到零至三四岁儿童的保健、营养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4)小学。这也是幼师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实践的主要场地之一。在这里,幼师生可以了解“幼儿在入学前应该如何准备”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为幼儿入学打好基础。

此外,他还主张组织学生下乡举办乡村幼稚园,使幼师生了解农村幼稚教育情况,明确幼稚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其职业道德素养。

从上述情况看,张雪门的见习、实习模式与我们当下的幼师实习有很大的差异:(1)空间上,张雪门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小学,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2)时间上,张雪门在每个学期均安排有见习、实习,大大地增加了实践的机会;(3)在内容上,张雪门把幼稚教育延伸至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两端,从单纯的幼儿教育、教学问题拓展到幼儿园管理等方面。因此,这种“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幼师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师资的质量,从而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