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越国时期的宁波教育

吴越国时期的宁波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越国时期,宁波的佛教由于统治者钱镠家族的提倡而显得更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吴越国时期四明兴修寺院多达136所,重修7所。据《宁波通史》研究,自唐末五代迁入四明而繁衍成族的至少有二十支,分布于今宁波各县市。在吴越国时期,明州的儒学、医学等方面由此出现了一些先驱人物,如儒学先驱孙郃和药物学家日华子。

第三节 吴越国时期的宁波教育

一、吴越国时期的宁波教育概况

唐乾宁三年(896)至978年,今浙江一带由钱镠家族统治,史称吴越国,前后共达80余年。这一阶段,正值北方战乱频繁,而明州因为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维持了长期比较稳定的局面,甚至还有所发展。

首先是佛教的教化。吴越国时期,宁波的佛教由于统治者钱镠家族的提倡而显得更为兴盛。这种兴盛首先表现在兴修寺庙佛塔的狂热上。据不完全统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吴越国时期四明兴修寺院多达136所,重修7所。[17]而且,吴越诸王还到处兴建佛塔,例如,忠懿王钱弘俶多次铸造小铜塔和铁塔,各为48000。[18]其次,这种兴盛表现在南禅宗和天台宗在此时得到发展和恢复,涌现出契此和img4光这样的高僧,尤其是前者。南禅宗发展到极致的代表性事件则是出了一个布袋和尚契此。契此的生平很富有传奇色彩,传说僖宗年间(874—880),契此流落到奉化长汀村,在岳林寺出家。他寝卧居住没有固定地方,四处云游募化,平时说话嬉笑怒骂,却颇有佛理,举手投足,多有寓意。他不求遁隐山林、静坐独处来化解人生的烦恼,而是在喧闹的外界环境中觉悟佛教的真谛。契此坐化时留下《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据传说,契此肉身葬于岳林寺北二里锦屏山中,但不久,时人却又惊异地发现有一个酷似契此的和尚背着布袋云游各处,这时,人们才终于明白契此的真实身份乃是弥勒的化身。由此,人们相信他是印度弥勒的化身,或塑像供奉,或图画以传。从此,布袋和尚取代佛经里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奉化岳林寺也成为弥勒的道场。

高僧们的传教非常富有启发性,对民众的思想教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契此有一首禅理诗脍炙人口: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19]

此偈完全将插秧和学佛融为一体。契此和尚借助形象说理,让世人明白了“退即是进”这一富有辩证色彩的哲理。

其次,就学校教育而言,唐开元年间初创的地方官学,以及书院教育的萌芽,都因为稳定的社会局面而得以保存和延续,这一切都为宋朝的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三,明州的稳定局面也吸引了不少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各氏族南迁至此,并很快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据《宁波通史》研究,自唐末五代迁入四明而繁衍成族的至少有二十支,分布于今宁波各县市。[20]这些移民的到来,为明州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吴越国时期,明州的儒学、医学等方面由此出现了一些先驱人物,如儒学先驱孙郃和药物学家日华子。

二、儒学先驱孙郃简介

孙郃,奉化人。乾宁四年(897)登进士第,任校书郎、河南府文学。唐末,累迁为左拾遗。后来,朱温篡唐,孙郃写下了著名的《春秋无贤臣论》、《卜世论》以寄愤,又脱冠裳,服布衣,归隐四明。著有《四明郡才名志》、《孙子文纂》(40卷)、《孙氏小集》(3卷)、《孙郃集》(2卷)、《文格》(2卷)等。可惜均已失传,仅有张寿镛辑录的《孙拾遗小纂》可窥见其思想风貌。

在唐末动乱之际,孙郃力主振兴儒学,以“务从德化,在于利民”。他说:“是以周都天地之中,欲便四方之会,不恃山河,务从德化。原其意也,在乎利民,岂异唐虞之道而反卜年卜世耶?必也欲永其祚,莫先德义,贻厥后世。……恃年世之永久,必轻乎德义,若此之谋,非君子之道也。”[21]

政治上,他竭力维护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反对藩镇割据,并在《春秋无贤臣论》中,从儒家的忠孝观阐明这一思想。虽然,孙郃的言论并未力挽唐朝灭亡的命运,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观点也引起当时学界的一些反响。后人高闶、范仲淹、全祖望等都对此发表评论。总之,作为明州儒学的先驱人物,孙郃的思想及其生活经历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注释】

[1](宋)《宝庆四明志》(卷2),《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2](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3),《喜信》,商务印书馆,1983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宋)王溥:《唐会要》(卷77),外华书局,1955年。

[4](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10),《薛登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5](宋)《宝庆四明志》(卷1),《郡守・韩察》,《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6](唐)王密:《明州刺史河东裴公纪德碑碣》,见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9),《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7](宋)张津等:《乾道四明图经》(卷9),《重修善政侯祠堂记》,《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8](唐)咸通七年(866)颍川府君且诠墓志录文,见章均立《越窑瓷墓志》,《浙东文化》2000年第1期。

[9](清)光绪《慈溪县志》(卷40),《流寓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

[10]张彬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1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1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0页。

[13](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9),《陆氏舍田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14]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教育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283页。

[1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16]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通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260页。

[17]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通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332页。

[18]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通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

[19]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通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20]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宁波通史》(史前至隋唐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

[21](五代)孙郃:《卜世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