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洪塘中学教育理念解读

宁波市洪塘中学教育理念解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理念的顺序排列来看,学校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放在首位,这一是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校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二是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为目的。当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教师都能够“胜任”时,才能够“实施”可“提升”的教育、具有内涵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要通过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发展的前提。

三、宁波市洪塘中学教育理念解读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科教研组理念的指导,学科教研组理念是学校理念的体现。从理念表达的特色上来看,学校的理念更具全面性、开阔性,学科教研组的理念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依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和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我们的办学目标,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学校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解读学校的理念它的中心词是“可持续”,是对学生、老师、教育所提出的总的目标要求,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胜任”、教育的“提升”是“可持续”前提下的“发展”“胜任”和“提升”。“可持续”是一种绵绵不断的生命的动力源,是活力的动力源,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有了学校的“可持续”,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胜任,教育的提升。因此说“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素。从理念的顺序排列来看,学校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放在首位,这一是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校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二是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为目的。没有学生的发展,一切的发展都不成立,一切的发展都是空的、无意义的。而在学生和教育发展之间的是教师的“胜任”,教师的“胜任”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提升”的关键。没有教师教育教学的“胜任”,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胜任”,顾名思义“胜”是超出的意思,“胜任”包括对教育教学的驾驭能力较强,对教材体系、学生特点把握得较准,对教育的内在规律、机理认识较清,对教育的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运用较为熟练等等。“胜任”的教师可以是大师、可以是名师,但绝不是庸师。当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教师都能够“胜任”时,才能够“实施”可“提升”的教育、具有内涵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说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动态链条,是相互联系提高的一个动态系统。如果反过来分析,有了“可持续提升的教育”,就一定会有“可持续胜任的教师”,有了“可持续胜任的老师”,就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如果我们抓住“可持续”这一关键词来分析,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来说应具有什么特点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条件保持“可持续”呢?

保持可持续提升的教育,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某所学校的教育,而不是指整体的教育。那么保证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提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一定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齐全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干净卫生的餐厅等。这是一所学校教育提升的基础。第二,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有献身教育的高远追求,有对待学生宽阔的大爱之心,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的头脑,有娴熟的操作技术等等,这是学校可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三,还必须有健全的学校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规范化的力量,没有健全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持续的可能,只有文化力量才能延续教育的提升。而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它的条件是老师一定要有献身教育的理想。一个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时刻想着跳槽的老师,是不可能“持续”胜任教育工作的。第四,要有自强不息的学习探究精神。我们说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一样,要想使我们的工作做出成绩,能够很好地“胜任”,我们就必须有一种积极的探究精神,因为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障。第五,要有勇于开拓的实践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一般了解理念容易,而把理念变成我们的实践难,而做出开拓性的贡献,没有教育实践的支撑,一切都是空话。目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之所以盛行,就是我们缺乏真正的教育实践所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要通过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发展的前提。在今天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少地方,只讲究表面的热闹,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种做法拔苗助长,严重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应该克服的。其次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在我们现实教育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有些忌惮说“刻苦”,似乎讲刻苦就是不讲科学,就是死记硬背,其实刻苦是一个人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还有发展是一种意识的支配,学生真正的高水平的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力使学生的发展走得更远,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更高境界。

【注释】

(1)转引单中惠著:《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转引自张华先著:《教育思想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日。

(4)柳斌著:《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北京普及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日。

(6)杨云生、陈宝贵著:《承担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7)王啸著:《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8)孙正聿著:《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

(9)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