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质学科教研组的特点

优质学科教研组的特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优质的学校正是靠优质的学科教研组这个群体组织来体现的,正是以优质的学科组的成就、风范来支撑的。叶澜教授以立体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大小的三维结构。因此,建设优质的学科教研组,学科成员的价值观是它的基础。由于愿景是心灵喜欢的未来的图景,对学科教研组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优质学科建设的动力之魂,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总之,形成读书的氛围是构建优质学科教研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优质学科教研组的特点

什么是优质?顾名思义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说一个人有优秀的品质,往往从其品德和能力的层面着眼,那么,说一个团队有其优秀品质往往可以从其行为、做派以及成员做事的态度等方面来判断。比如一个公司,如果它的环境不是整洁、明亮而是凌乱、灰暗,那我们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优质的团队。优质是一种状态,一种包蕴着良好的生命状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状态。对于一个集体来说,优质的品质必定有其内在的东西作为支撑。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指出:“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的探索,健康的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1)而优质的学校正是靠优质的学科教研组这个群体组织来体现的,正是以优质的学科组的成就、风范来支撑的。那么作为一个优质的学科组的教育团队,其优质的要素是什么呢?

(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学科愿景

叶澜教授指出:“任何事物,其价值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自己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认识,它决定了人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划出了人对某一事物价值的期望空间;其三是该事物以外的条件,它决定了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2)叶澜教授以立体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大小的三维结构。她告诉我们,我们认识价值要从人的价值取向、事物自身的特点和外界条件等综合因素方面去理解。具体到学校,同样其价值取决于我们教师群体的一般的人生认识,还有我们职业本身所决定的取向,以及时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价值在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凝聚力量、引导方向和前进动力的作用。因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对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3)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科教研组有了明确的价值观就有了凝聚力,同时价值观决定我们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选择等等。美国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得森在《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中指出:“价值观是一个机构的良知,它决定着一切行为和决策以及人们所想所为的优与劣,好与坏。价值观目标或成果,是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些价值观就是对成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4)因此,建设优质的学科教研组,学科成员的价值观是它的基础。

愿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的愿望图景。“愿景就是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并愿为之付出努力的富有感召力的前景和目标。”(5)愿景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清晰,即我们所说的目标明确;二是独特,即能体现我们学校发展的个性特点;第三,要有持久性,即愿景或者说目标不能变来变去。愿景能够促使人们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能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一旦你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愿景,并且对这个愿景充满了信心,群体的凝聚力、创造力往往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我对很多学校的考察发现:凡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其目标就明确;凡是衰落或者下滑的学校,学校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和目标。由于愿景是心灵喜欢的未来的图景,对学科教研组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优质学科建设的动力之魂,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勤奋学习、乐于读书的治学氛围

记得一个优秀教师曾说:一个优秀教师是用书籍堆砌起来的,一个老师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老师的读书史。勤奋读书不仅是每个老师成长的必需,同样是一个教研组由平庸走向优质的关键。没有良好读书氛围的群体,必定是一个平庸的群体。肖川指出:“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教育的倦怠感,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6)在这里,学者肖川主要从成长的角度论述了读书对老师成长的重要性。读书能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积累,使我们在知识天地的拓展和知识深度的掘进中,业务能力、业务眼光自然得以提高。读书还会提供给我们创新的途径,我们不断地在强调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想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痴人说梦。而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哪里来?同样从我们的读书、学习、思考中来。创新心理机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外在符号的刺激,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年纪轻轻就已经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以外,就不再学习任何的东西,他们的教学同样是死气沉沉的,激不起一点创新的浪花。作为一个老师,不读书就没有新知这一活水的不断补充,自己就不会有创新所需要的智能素养,就会被淹没于一种死的知识中,还可能有教育的创新吗?而不断读书的人,本身就时时刻刻有一种寻求新知的热望,在新的知识的补充、刺激下,其内心极其活跃,其思路极其开阔,教学同样有新异的洞见和新鲜的发现,这些都是读书的蕴涵所致。因此读书不仅是业务提高的途径,同样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

不仅如此,读书学习还会使我们形成一种沉稳探究的心境。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也许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是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读书能使我们变得沉稳和形成一种探索的心灵境界。这是因为,当我们沉浸在书的境界中后,书中的情感、逻辑会对我们起一种化育的作用,久而久之我们在对书籍中的思想探究中形成我们与书中思想相同的素质。当然我们在读书中还会学习借鉴新的方法等。总之,形成读书的氛围是构建优质学科教研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改革创新的意识行为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什么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价值的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摒弃强制灌输,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在自主活动与交往中,在价值冲突与重构中实现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真正的教育其价值在于舒放儿童的天性,放飞儿童的心灵,开掘儿童的天赋,而非对人性的压抑、禁锢、束缚。它是灵魂的唤醒,精神的启蒙,心灵的转向,力量的赋予,人性的升华。”(7)这是肖川用诗意的笔触勾勒的一种理想的教育图景,而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少与之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要想使教育能够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就必须改革,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其中心是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以改革带动创新,以改革促进创新。创新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是使事业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是一个组织富有活力的根本源泉。改革和创新首先要体现新的教育价值,即把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体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上,体现在对于社会文明的促进上。这种价值首先要落实在对学生的解放上。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就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并提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的解放就是说教育要在一种开放的情景下,它要引导探索,而不是压抑和灌输;它要激励质疑,而不是固执和专制;它要坚持多元,而不是固守唯一。目前在应试大环境还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坚持教育的解放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创造的条件来自于自由感,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而我们的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沿着我们制定的路向思考和行动。本来答案有时是多元的,而我们偏偏要求划一;本来创新需要求异,而我们偏偏要求统一。这种以压抑、专制为底蕴的行为,当然和我们国家长期的专制传统有关,也和我们不少老师不接受新观念、自以为是的心态有关,这是我们应该改变的。当学科教研组被这种思想所笼罩,实施学生解放的目标就不会实现,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行为,而且会把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扼杀殆尽。

谈到这里,笔者要说一说我们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虽然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天天讲、时时讲,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大行其道,我们有些老师对此还津津乐道,甚至理直气壮,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以分数定输赢,新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应试的淫威下不一定获得优势,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就居于下风。这样就给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支撑。殊不知“满堂灌”是一种对学生主体精神的戕害,是对个人自由的强暴,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的形成绝对是负面的。所以学科教研组要想成为优质的教研组,就必须以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活为目标,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与自由,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切实的创新行为。

(四)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

当下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对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影响,学校似乎很难促使老师之间真诚的合作。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似乎更不愿意合作。美国的罗兰·巴特在其《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中介绍了一位新上任校长的体会:“这个职位上的寂寞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没有想到教师与教师之间、我与教师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距离。我知道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原本期望可以在同一个队比赛,共同努力。事实上,当校长进入茶水间的时候,教师会感到不舒服。我发现没有人与我分享信息,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与我们有同样担忧和问题的。”他指出“学校的结构和体系似乎不鼓励坦诚和合作”。(8)这是说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而老师之间又由于应试教育鼓励的是竞争,竞争就要评估,就要分出一、二、三,所以老师之间互相猜忌、使绊子的事便会时有发生。而所谓的合作往往也仅仅限于形式。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的竞争中害怕自己的经验被年轻人学去,而使自己失去教学的优势,年轻老师对老老师有时也是敬而远之。就是组织的公开课的评议,有些老师也是不痛不痒,或者是好话说尽,少言改进,这倒成了合作的常态。

在当下信息激增、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教学的合作,是学科建设的必需,更是老师专业化发展的必需。朱永新教授指出:“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不少老师个人的素质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的出息。”(9)这里强调的是合作对教师成长的作用。合作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共同管理精神。罗兰·巴特指出了它的四种具体行为。“首先,教师一起谈论教学。这种交谈具有经常性、连续性、明确性、针对性。第二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从而促进思考和讨论。第三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一起规划课程安排。第四教师相互传授各自在教学、学习和领导方面的知识。这样,专业知识才能被反映出来,传播开来,得到共享。”(10)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学科教研组要想建立一个优质的特别能战斗的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首先,教研组成员要有较高的人生境界。关于境界,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是人从自我向社会拓展,由自利向利他拓展的一个过程。对于学科教研组的成员来说,如果我们停留在自然和功利的境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因为它还处在一种较为狭小的境地。只有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才会正确地对待集体和他人,也才能从大局出发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次,教研组成员要无私。这虽然和境界说有一定的重叠,但其侧重又有所不同。自私是一种心理倾向,它的表现是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它既不顾及集体,也不顾及他人。它时时表现的是在集体和他人的交往中获取个人的利益。这种人由于自私而心胸狭窄,由于狭窄而故步自封,而行为猥琐,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所成就。如果学科教研组充斥着这种种倾向,将是优质教研组建设的灾难。

再次,学科教研组成员要相互尊重和包容。尊重是一种文明,尊重产生和谐也产生力量。它是一个群体得以发展跃升的基础。特别是在知识群体中这种意识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中国自上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恶习,互相的蔑视、鄙视本身就是一种内耗,和建设优质的学科教研组无缘。而包容是学科教研组成员应该提倡的一种心灵境界。在一个群体中由于年龄、经历及思想的差距,其学术观点和职业行为不可能是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就会产生争议和摩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相互包容中相互吸收彼此的长处,而促进事业的发展,这同样是建设优质学科教研组的重要条件。

当然,要使学科建设得到真正的发展,其理念制度、精神建构以及有效的措施同样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由于笔者将设专章就此进行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把学科教研组的任务作一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