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杜威学术思想活动从早期的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转向了教育学,1885年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杜威在论证他对教育的理解时,列举了大量社会的现象。“教育即生长”是针对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第二节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生平

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创始人,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具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859年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郊区的一个小镇里,他的父亲是个零售商人。杜威1875—1879年在佛蒙特州大学学习,1882年入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1884年以《康德心理学》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杜威在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除1888—1889年去明尼苏达大学短期工作外,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直至1894年。在这一时期,杜威学术思想活动从早期的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转向了教育学,1885年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从一开始,杜威就是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这种研究方式贯穿他的一生。1884年,杜威应聘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试验研究,这对他的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非常大。1904年杜威至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直到1930年退休。1952年,杜威逝世于伦敦,享年94岁。

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近代工业化,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精神文化却处于衰弱状态,导致社会生活的失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杜威一直面对的,也是他一直所关注、一直努力想寻求方法加以解决的。

杜威一生曾经到过日本、苏联、中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很多国家进行讲学和访问,并留下很多著作。据统计,他共有专著44种,论文815篇,传播于几十个国家。其中关于教育学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上的道德原理》、《教育上的兴趣和努力》、《明日之学校》(与其女儿合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的资源》、《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的问题》。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经典巨著,因为这部著作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5]。因此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社会生活是整合其他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杜威认为,“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6]。他依此观点提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自身生长要求,把学校的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儿童的自由成长。

杜威在论证他对教育的理解时,列举了大量社会的现象。比如,儿童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制造商品的世界里,但对商品是怎样形成的,或许他们只有一个模糊的观念;儿童在看到衣服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布匹;在没有把饭菜端到饭桌之前,他们也没有见到过粮食;虽然他们需要照明的时候,会使用蜡烛和电灯,但是蜡烛和电是怎么一回事,就完全不知道了。

他认为,以前在乡村生活的儿童对生活经验的了解比较多。他们可以看到织布的过程,也知道获得照明是一个长时间辛勤劳动的过程,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儿童在无意识中就锻炼了性格。所以杜威认为,城市扩大、人口集中的社会发展对教育儿童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妨碍了儿童获得直接的经验,反而不如以前乡村田园式的生活对孩子获得经验有利。

2.“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7]。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原因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因此,教育一点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目的,只要我们关在作为一个孤立的机构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因为我们没有了对象。

他的核心思想是让学校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并与社会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体会到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趋向,并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获取知识及生活技能。其最重要的实用性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直接的社会经验。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更多地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基本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学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广泛的相互影响。

(二)教育目的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人是一种生物,具有生长的特性,不仅常态的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生长”不仅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针对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不考虑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给儿童巨大的压力。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儿童的生长过程。

“教育即生长”所体现的儿童观,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杜威并不仅仅是将此作为社会目的达成的手段和工具,因为他认为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就是民主社会的要求。

2.“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8]他认为,一切经验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婴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

教育不但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提高运用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能预先准备,从而可以避免无益的结果,获得有益的结果。“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杜威还强调,经验的改造不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教育不仅能发展儿童与青年,也能发展将来的社会。

(三)教育方法

1.“儿童中心”

从批判传统教育理论中以教师为主宰、教师“注入式”讲授、学生“顺受式”听讲、忽略儿童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生长。

在杜威看来,学校生活组织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体现了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开始。总之,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教育的理想所在。

杜威强调指出,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双方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这种教育过程也许意味着,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比在传统学校里更复杂和更亲密,其结果是儿童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受到指导。为此,杜威认为,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应按照真正协作的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

应当指出,在教学问题上,杜威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摸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

2.“做中学”

“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人有自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而这其中制作和探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各种不同形式。例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这样,与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就是儿童本身的活动。他认为,学校的活动教学分四类,分别适应着儿童自然生长的四种本能要素:讲故事,用以发展儿童的语言本能;手工训练,用以发展儿童的制作本能;游戏,用以发展儿童社交和艺术的本能;观察实验,用以发展儿童探究的本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