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卢梭还进一步指出在三方面教育中,人完全不能决定自然的教育,只能在有些方面影响事物的教育,而对人的教育则能够真正加以控制。卢梭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水平,并指出教育儿童应因其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将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三节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卢梭生于日内瓦,出生后九天其母亲即去世。父亲艾萨克是一个失意的钟表匠。1722年,艾萨克因与一名军官决斗,为逃避羁押便置卢梭于不顾而逃离日内瓦。卢梭12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学徒、仆役,并通过阅读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加尔文教布道书等来获取知识。16岁时离开日内瓦,并在法国结识了一位天主教男爵夫人。这位男爵夫人资助他进入一所天主教学校接受贵族教育。在此期间,卢梭除了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熟练掌握了拉丁语以及戏剧艺术。1742年,卢梭移居巴黎,并结识了狄德罗、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参与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其间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休谟、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等人。这对卢梭后来的思想及成就都产生很大影响。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以“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益于道德”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的文章《论科学与艺术》拔得头筹。他在文章中指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无助于社会进步,反而会使人类堕落,并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卢梭因此一举成名。1755年,卢梭完成了第二部重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篇文章中,卢梭再次以饱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热情向封建制度提出抗议。

1762年后,卢梭先后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书。其中《爱弥儿》一书是一部小说题材的教育著作,深刻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对后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学说产生深远影响。但由于书中触犯了天主教会,被教会以及法国、日内瓦当局查禁,卢梭被迫流亡。1770年,卢梭重返巴黎,但被禁止出版任何著作。晚年完成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悲愤而坦率地总结了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包袱。这部书在其去世四年之后的1782年才得以部分地公开出版。他的其他后期作品也在其死后陆续出版。

一、教育的哲学与政治

卢梭是一个自然崇拜者。他说:“感情是先于知识而存在的。而且因为我们并不借助于学习去求善避恶,而是凭着天性如此做的,因之,善善与恶恶是和自爱一样地得之于天性的。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我们的观念虽来自外界,而我们衡量知识的感情,乃是内在于天性之中的。”[22]他认为人类都具有同情的自然德行,这是自然赋予人的,不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天性哲学是卢梭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方面。天性哲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表现便是“人生而平等自由”和“天赋人权”。天性哲学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要造成所谓自然人,保持幼儿纯洁的心。《爱弥儿》一书开宗明义地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3]。这就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卢梭鼓吹回归自然,主张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分别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其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那么就是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在三方面教育中,人完全不能决定自然的教育,只能在有些方面影响事物的教育,而对人的教育则能够真正加以控制。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即人的天性。因而自然的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二、“自然人”的教育目的

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思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从《爱弥儿》中可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卢梭提出了与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自然人的目标,扭转了教育的方向,把教育目的纳入资产阶级的轨道,是教育目的上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意义。当然,卢梭的教育目的也有其局限性。他所理解的天性,是脱离社会的抽象人性,实质上是生物上的本能。卢梭强调完全按照人的本性来培养人,这种完全摆脱社会制约来培养人的理论,是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空想。

三、教育要以适合儿童“内在自然”为准则

卢梭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水平,并指出教育儿童应因其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将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婴儿期教育(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主张从出生到2岁的婴儿应由父母养育。他认为儿童的第一个保育员是母亲,第一个教师是父亲。父母不应以任何借口推脱抚育子女的责任。同时,他又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儿童期教育(2岁~12岁)。卢梭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他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24]。因此,这个时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卢梭主张让儿童像盲人那样抚摸物体,训练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其次是发展视觉,卢梭认定让孩子们进行各种各样游戏活动,能引起他们对测量观察和估计距离的兴趣,是进行视感官教育的良好方法。最后是发展听觉,主要靠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此外,卢梭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3.少年期教育(12岁~15岁)。经过婴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已经受到了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因此,从这时开始,应该学习知识。但由于时间太短,不可能也不需要教给学生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对所学知识必须进行严格选择。关于选择的原则,卢梭提出,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是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卢梭反对学习那些无补于实际的古代经典,要求学习对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学习使人明达事理的有关人和人的关系、有关社会制度、有关人类道德、有关人类历史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所学的知识应能为这个年龄时期的学生所理解。卢梭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不主张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学生的头脑。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主张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和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

4.青年期教育(15岁到成年)。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教育之后,已经训练出既能行动又能思考的人。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25]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历史、伟人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练习来培养。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卢梭的分段教育并不尽科学,但他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以适合儿童“内在自然”为准则实施教育的观点,却是可取的。卢梭批判封建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主张,对当时动员人民向封建教育制度开战起到了进步作用。他的有关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见解,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于启示。他的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后世的裴斯泰洛齐、杜威等欧美教育家、哲学家,都深受卢梭教育理论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