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意义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三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中最后一个继承人,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当成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作“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作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成就非凡,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的教育哲学和政治观、教育阶段论,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教育,借鉴其先进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他便离开雅典。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米提利尼。

三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疑是野蛮人的发明。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不得不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教育的哲学及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但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例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时指出,理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要它的质料,在感觉里面只有形式,“正如蜡块只把带印的金戒指的印记收纳到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而只纯粹取其形式”。又说,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tabularasa),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种观点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灵魂与蜡块不能完全等同。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时,经过思维加工,它引起灵魂的性质的改变,人的灵魂毋宁说就是各种感觉印象的综合加工的产物。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蜡块仍然是原来的蜡块,它的性质没有改变,它接受的印记仍然是外在的、附加于其上的。其次,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中最后一个继承人,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他在秉承雅典教育传统,汲取其老师柏拉图教育思想基础上,进行了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成就。他一生为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著有《政治学》、《形而上学》、《伦理学》、《修辞学》等,能够代表其教育思想的著作首推《政治学》。在这部著作中,他研究了希腊的政治问题,同时也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当成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他在《政治学》中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位鄙夫。”这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能够脱离国家和社会而存在,每个公民都不完全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对于个人的教育,不仅是个体公民的事情,更应该是这个国家的重要事业。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治必将毁灭。

一个城邦政治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城邦的阶级和政体的形式,而且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城邦的善,取决于组成城邦的人的善。城邦是保证人的发展,使其成为善的必要条件,要想使个人的前途和城邦的前途统一起来,唯有通过教育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国家和个人三者紧密结合,并提出了认识教育的关键,国家只有重视教育、管理教育才能保证拥有良好的公民,进而实现国家理想。这一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

二、儿童年龄阶段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即教育阶段论。他说: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心身必定具有某些特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为三个学习阶段,并规定了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前两个阶段都是对于人在儿童阶段的教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从出生到7岁,这是训练阶段,应该顺其自然,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全发展。5岁以前要特别加强儿童的营养并通过游戏进行肢体活动,同时使儿童习惯于忍受寒冷的锻炼。5岁以后,除了游戏之外,可以让儿童多听神话故事,但内容必须慎重选择,同时提出这段时期由于儿童年幼,无论肢体训练还是课程都应该注意不要过度。亚里士多德建议,这个阶段的儿童应该在家接受教育,同时也应该让他们能有机会观察日后他们从事的活动,与此同时尽量不要使他们染上不好的习惯,特别不要让他们和奴隶接触,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奴隶就是劣等的。

7~14岁以前,这是第二阶段,亚里士多德认为,男童过了7岁就应该被送到国立学校,同时认为让女孩接受高深正规的教育是不适宜的。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净化”非理性灵魂,同时体育也很重要。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反复的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美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进行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他对学前儿童教育和儿童游戏特别重视,提出了许多具体有效的办法。虽然他提出的教育阶段论比较粗糙,但却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给后人以巨大的启迪。

三、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应用。例如,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提供理智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