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古代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这些都反映了军事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内容。儿童在实际行动中的模仿是古代教育的另外一种方式。

第一节 古代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两种观点

资产阶级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87—1994)在《教育原理》中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1]

生物起源学说并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现象,而仅仅作为一种生物现象来看待,并认为动物界都存在着教育现象,也就是说早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教育和学习,就已经出现了教师和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2.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2],所以也称为模仿起源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在他看来,模仿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是简单无意识的模仿,实质上是把教育看成一种无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在动物界几乎普遍存在某些模仿行为,这只是一种动物现象,一种本能的活动,不能和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为一谈。

(二)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一观点也被称为劳动起源说,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他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劳动起源说是一种被多数人接受的观点。人类由猿转变而成,当人类制造出第一件工具时,便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转变,由猿转变成人的最根本活动是劳动,人从一开始制造工具时就进行了劳动,就需要教育;人类还通过教育把劳动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可以说,没有劳动就不能从猿转变为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之服务。

但是许多学者也对劳动起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劳动起源说’虽然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为理论依据,但其实是对这一主张的简单化、绝对化和公式化的推演,缺乏深入的理论论证,混淆了教育和劳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3]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还提出了“需要起源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影响其产生的因素很多,不能将其归因于某一要素的作用,应该说是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古代非形式化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技能

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时时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依靠群体的力量、让下一代更快更早地成为劳动力是人们的迫切愿望。[4]所以这一时期,对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参加生产劳动作准备,与生产劳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必然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文化

在人类社会刚刚形成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劳动经验的日益丰富,各种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历史传说、宗教仪式等也日益增多,这些也成为教育的内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在和长辈相处过程中听到了历史传说;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就接受尊重长辈、赡养老人的思想。还有一些禁忌公约、行为规范,这些都构成了社会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三)艺术

首先是歌舞教育,歌舞一直是人们抒发情感、调节精神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起着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重要作用。其次是绘画和雕刻,原始人在建造房屋、制作装饰品中就会雕刻一些鸟兽、人物图案,在图腾崇拜过程中,也会根据图腾的外形描绘一些基本的图画,这些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军事体育教育

古书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熊罴貔貅虎都是氏族部落的图腾,黄帝为了与炎帝作战,对部下进行军事训练,然后指挥他们进行部落间的战争。[5]又如《尚书·大禹谟》说“舜、禹受命征三苗,大战三旬未能取胜,收兵而归,令战士手持盾牌和干羽加紧操练,操练七十天,三苗被慑服”。这些都反映了军事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内容。尤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日益频繁,就更要求氏族成员参加军事体育训练,直接投身战争,这样骑马、射箭等军事技能就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古代非形式化教育的学习方式

(一)口耳相传

远古时期,没有文字,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口耳相传,通过年长者的叙述和教导,将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给下一代。被教育者也只能通过耳朵听,记住口述的内容,再根据记忆,将经验传给下一代。

(二)实际行动的模仿

儿童在实际行动中的模仿是古代教育的另外一种方式。首先儿童通过做一些打猎、围兽等的游戏,来模拟和学习一些生产劳动中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实际上在远古时期,儿童所做的游戏大多是和生产劳动相关的。其次是儿童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观察和模仿其他有经验人的行为,然后自己再不断地总结经验。

四、古代非形式化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与社会生产、生活是同一过程

古代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产劳动中进行,这是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提高,并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将这些经验和技能传给下一代。儿童接受关于生产劳动的知识,当稍微长大后,便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也常常成为大人的帮手,这时他们在实际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进一步学到了有关生产劳动的技能。

(二)男女平等

在远古的氏族社会,财产公有,人人生而平等,人们一起捕食、劳作,一起分享食物,一些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外出采摘果实、捕捉食物,而一些身体羸弱的老人就负责看家和照顾儿童。老人会向儿童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当儿童稍长大,就开始参与一些基本劳动,这时男女也就分开教育,女孩由妇女看管,学习编织、饲养、种植等经验和技术,男孩则随男子参加狩猎、捕鱼、制造工具等。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不同,但是由于远古时期,儿童公有、公育的传统,所有儿童都平等地接受教育。

(三)非自觉性

原始时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家庭式”的教育,幼小儿童主要在老人的照看下接受教育。长大后,儿童随成人参加劳动,由一起参加劳动的成人指导。当时的教育并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教育是在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没有固定的场所。原始社会不可能形成像学校那样专门的教育机构,也还没有出现像教师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