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不端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学术不端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

二、学术不端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学术研究以求真、求善、求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为核心价值追求,而“坚守真实性”则是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知识的力量来自研究者对世界真实可靠的观察、描述、解释和预测。学术研究只有通过“求真”才能进而“至善”、“完美”,“求真”是学术研究活动的本质和灵魂。“求善”是研究的合法目的,但“求善”的目的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研究的合法性,“求真”则是确保“求善”的研究目标合法性必不可少的前提。“求善”的目的只有通过“求真”的研究实践才能实现。

学术研究必须具有踏踏实实、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学术不端与此背道而驰,属于伪学术,而伪学术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不按照科学方法、不遵守科学规范的不求真、不诚信,却打着学术的名义逐取名利的行为。伪学术如美国贝尔实验室出现的肖恩造假事件、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现的“汉芯”造假事件等等,给社会发展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优化学术环境,科学共同体及研究者应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揭露伪学术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导科学工作者进行负责任的学术研究,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持守“真实性是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灵魂”。

学术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学术不端可能不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带来直接的人身伤害,但对整个学术界良好学风的树立和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危害却不容低估。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透彻的认识。

第一,学术不端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据杨曾宪研究员估算,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仅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也类似)而言,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包括约50万人的“人头费”、基建办公科研费、各种基金奖金费等等),所拉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在3000~4000亿元左右,减去产生教育效益、具有学术价值的部分,至少一半的成果产出属于学术泡沫。[3]资源是稀缺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进步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但学术不端行为却使这宝贵的社会资源白白浪费了。学术不端不仅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者学术生命的浪费。更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学术创新,而一味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心甘情愿地浪费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对国家、社会及其个人贻害无穷。

第二,学术不端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学术不端则直接伤害学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那些视学术为牟取科研经费和晋升职称的手段,通过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方式来制造学术“成果”,从而使学术异化和腐化的行为,必定对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由于学术泡沫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生产”成本,使得学术不端的低风险、高收益可以严重腐蚀和瓦解学术队伍,消磨学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般而言,对创新承担更大责任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学者。真理和价值问题是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内在要求,学者不论在纯粹经验的注释诠解层面,还是在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层面,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责任立场和道德关怀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判断知识分子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标准。如果学者们热衷于学术不端行为,而放弃学术创新,那将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摧残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消解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格关系到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对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来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是其根本任务。在这里能否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学术道德素质高低、学术行为是否规范,是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不轨,其“身教”将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误导甚至是摧残。当前,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中小学校往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他们德、智、体等其他方面的培养。而在高校中以单纯的政治理论知识讲授取代品格养成的结果更导致了素质教育的弱化。在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没有真正实行成为学生科学精神和诚信道德缺乏的重要原因。学术共同体在具体履行教育职责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学术不端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和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学术界的基本职能是文化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创造。知识分子担当着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使命。正是基于此,学术界才被认为集中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知识分子才被视为一个民族的大脑和脊梁,而长期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任由学术不端行为蔓延,就将破坏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使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和学者产生信任危机。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民族将无法从学术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人们便不再能获得对自身的理性理解[4],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正如费希特所说:“基督教创始人对他的门徒的嘱咐实际上也完全适用于学者: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5]

第五,学术不端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学术不端亵渎学术,败坏学风,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学术不端的病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术界是社会的净土、社会的良知,背负着捍卫正义、输出先进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因此,人们将净化社会风气的希望往往寄托于神圣的学术殿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学者们的座右铭。然而,学术不端的泛滥非但不会使学术界成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器,相反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并且严重侵蚀着我国创新发展的根基。

因此,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学术环境,维护学术信誉,保障学术自由,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学术界和广大师生理应责无旁贷地把这项任务担当起来。

【注释】

[1]陈佳洱:《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科研环境——关于我国科研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3期。

[2]叶铁桥:《科技大奖可信度遭质疑》,《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9日。

[3]杨曾宪:《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

[4]参阅崔宜明:《学术腐败,究竟会产生多大的社会危害》,《解放日报》,2009年3月21日。

[5]杨丽缊:《被召唤的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5期,第62-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