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合理的教育”

什么是“合理的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他坚信,只要教师能够满腔热忱地对待孩子,并通过“合理的教育”,就一定能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如何算是“合理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就是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教育。

三、什么是“合理的教育”?

学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战争创伤尚未痊愈,战争带来的伤痛、不幸和灾难又是如此深重,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做法。而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善良和关怀来为学生“疗伤”。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他坚信,只要教师能够满腔热忱地对待孩子,并通过“合理的教育”,就一定能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张弛有道的学校生活

如何算是“合理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就是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教育。这句话虽然普通,但是大有含义,这个“特点”是来自当下孩子特殊的内心世界。

学校为6~7岁学龄前儿童创办了“快乐学校”。顾名思义,这所学校就是要围绕“快乐”做文章,治疗孩子的心灵创伤,让他们感受学校生活的魅力,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譬如,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第一课就不应该是在教室里上的,而应该是在苹果树下、葡萄园中、柴草垛旁,到大自然中去学习。针对儿童特点,引导低段学生多听童话故事、说小故事、写小故事。“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激发孩子编写童话故事的愿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编童话故事的人,只是您要善于唤醒孩子头脑中的想象力。”只有感受到快乐,才会逐渐爱上学校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真正发展学生的智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由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来保证,这就要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因此,帕夫雷什中学推行一套独特的作息制度:上午为课堂学习时间,下午为自由活动时间,这个自由活动时间就是“智力的大后方”,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反思提供平台,创造可能性。

有了一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就有了充分的时间。高年级有各种学科的科学小组;中年级有各种农业小组和技术小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禀赋和爱好;低年级则有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小组。小组研究方向极为广泛,如无线电技师小组、植物爱好者小组、自然资源考察小组、刺绣小组、劳动创造小组、义务文化小组,等等。

学校高度重视大自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为此推出了很多面向大自然的集体活动,譬如“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健康的源泉”、“劳动世界”、“幻想之角”、“健康乐园”。学校还设立了“思维课”,到野外大自然中去上课,一起去发现新事物,一起获取知识。还有用以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审美需求的组织,如文学创作小组、童话剧团等。一些小组成员还在学校里为居民举办自然科学知识晚会,在会上作报告,放映科普影片。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教育家办学无不重视学习的“大后方”,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知识的基础、背景知识或者文化底蕴,蔡元培的北大给师生提供了大量的社团活动和各种推进会,杜威学校更是把这个当做主要内容。第二,帕夫雷什中学对于知识本身与生活体验学习的平衡性掌控得很好,把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显然,这一点就比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似乎要高明些。而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做法,过于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重心基本放在活动探究,教师和学生并非能有这样的能力各自掌控,所以教学容易走向漫无边际,的确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他主张要好好布置教室,让墙壁说话,在教室挂名人名言等的标语牌,把深刻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学校每栋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主楼里设有数学专用室、语言文学专用室、家长活动角、摄影实验室等,还有非常特殊的一个角落叫“女生角”,专门放置女孩子发育成长的书籍,当然这书经常被拿走,但校长一点不介意,因为有些问题女孩子喜欢私下研读。显然,这非常细心的设计连我们现在都望尘莫及。

学校设有剧场、电影厅、用于培植植物的暖房,学校周边有教学实验园地、果树苗圃、养兔场、葡萄园、养蜂场农庄奶品场、水上活动站。学校的花草树木都不是随意种植的,而是“考虑了每棵花木、每朵花所能赋予人的精神生活的某种审美和情绪色彩”。了解了学校的这些设施,就不难想象学校优美和丰富到何种程度了。

学校还设有教员休息室,放有鱼缸、花草、软椅、杂志和象棋,类似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搞的“教师茶吧”。但大半个世纪前,帕夫雷什中学就已关注到如何滋养教师的闲暇时光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其教育理念的先进。

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蒙台梭利倾心对幼儿园的改造,而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个目标。事实上,这些学校所展现出来的,如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等,这些都可算是这些教育家改造学校的关键词,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每个节日都是纪念日

学校为学生的成长精心设计着发展的平台,其中一些节日的安排尤其值得在此作一介绍。

一是为即将来读书的学龄前儿童而举办。8月份,安排小学生和两年后要上小学的5岁小朋友联欢;6月份,和一年后要上小学的6岁小朋友联欢,学生给他们表演节目,招待他们吃学校里自种的水果。

二是为欢迎新生而举办,叫“首次铃声”节。由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一年级小学生举办,给新生赠书,移交种植的树,再同栽友谊树。

三是为毕业生而举办,叫“最后铃声”节。这次轮到一年级学生向毕业生赠书,很多成年人、老毕业生都来参加。最后是教师集体的临别赠言,那些赠言既谈到过去,也针对现在,更关乎将来,包括将来的人生态度、奋斗精神,甚至说到婚姻与伴侣,可以说这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人生教育课。

学校和学校之间有太多的相似性,可是,有着这样安排的,实在太少见。但是谁又能否认其中的重大意义?

当一个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日子,从此以后他将开始十多年的学校生活。他是多么期待又充满不安,毕竟,那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但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是如此热情好客,一下子让孩子胆怯的心灵快乐起来。而他们一下子也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少,因为大哥哥大姐姐把那些树移交给了自己照看。

让孩子爱上学习,应该是从爱上这个校园环境开始的吧?而这样的活动,又是能够让学生心灵迅速成长的,让小的孩子感到兴奋,让大的孩子感受责任感。我们会发现,小学里组织去看电影,当高年级的学生牵着低年级小朋友的手,再调皮捣蛋的大孩子脸上都露出了严肃认真的态度,他们是如此细心地照看着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孩子的责任感就在这一刻迅速成长起来了。

让混龄儿童一起活动,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力与榜样作用,是我们成人难以提供的。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蒙台梭利、杜威、陶行知这些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这一点。

学校生活真的非常丰富多彩,校园里果树成林,绿树成荫。学校里还有“女孩节”、“堆砌雪城的冬节”、“果园节”、“首捆庄稼节”、“新粮面包节”等校园节日。老师带领孩子到实验田里去种秋小麦,用收获的小麦磨面做成面包,在丰收节上,师生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而这个劳动果实还用来招待外来的客人们,分享收获的喜悦。总之,很多稍微有点意思的日子都被挖掘出来,赋予了教育意义,譬如春天还有“花节”、“鸟节”、“歌节”,唯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设计!每个日子都值得纪念,学校教孩子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天。

学校还特别重视亲子关系的建设。3月7日是“母亲节”,孩子们把自己的手工作品、亲自种植的花、水果送给母亲。学校让孩子在家里和父亲共同植下一棵苹果树,叫做“送给父亲的苹果树”,和母亲共同植下一裸苹果树,叫做“送给母亲的苹果树”,教育孩子精心培育这些树,和它共同成长。等树长大后,结出第一个果实,让孩子把这个丰收的果实献给自己最尊敬的长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孝心和责任感就会由此产生并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对童年、少年、早期青年时代都会留下最温暖、最亲切的回忆。”[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校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感情,成为成长里的珍贵记忆,以至于这些学生毕业后来信,顺带还要问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相信当我们读到这些,的确会遗憾我们的孩子每天埋头作业,错过了很多这样美丽的日子。更可惜的是,不少孩子在埋头作业时,逐渐滋生的是对学习的深深厌倦。当然我们也非常注重节日这个媒介,但像“三八”妇女节、春节,让孩子给妈妈洗脚、给父母叩拜之类,倒不如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做,这个感觉更自然、更亲切。

“凡事总要循序渐进,井井有条,凡在青少年时期丢失的,事后就永远无法弥补。”这句话读来真是令人感叹。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总是为了急于实现目标而无暇他顾,结果使孩子丧失了很多成长的乐趣。不得不承认,我们有多少学校会这样有心去创造这些平台?学生匆匆来去,不少教师、家长只关心考试成绩,只讨论上哪一所好学校,而最珍贵的、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譬如入学日、毕业日,就在这个“匆匆”里流逝了。

而且,坦率地讲,即使是法定的节日,又有多少属于我们的孩子呢?小学生的“六一”儿童节还像模像样,活动也比较丰富。而到了中学,法定假日最多是在家里赶做作业而已,社会和学校都把清明节、中秋节当作放假节,节日的气氛不浓,学生也极少参与,忙着做作业还来不及呢。而当学生也对圣诞节、情人节等各种洋节津津乐道时,我们又不胜感叹,以为“世风日下”。可是,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给孩子们创造多少机会呢?到了初中、高中的毕业班,连春游、秋游都基本取消了。问题在于,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是多好的“滋补品”啊!

也许我们总会说,哪有这种空余时间,谁会费心去搞这种“花样”呢?可是,这不要太多时间啊,也许一年就一两次这样的活动,但是其中的教育作用胜过很多节思品课呢。也许正因为穿插了这些活动,才使得孩子缓解或消解了精神压力,甚至挽救了一颗倦怠的心呢。

(四)家长学校是重要的一环

苏霍姆林斯基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师跟家长、学校和家庭之间齐心协力的相互配合和深入细致地相互理解,孩子才可能幸福,否则他的生活就可能失去快乐,而没有幸福和快乐,也就没有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品行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他对此深感痛心:“我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工人出了废品要负责任,而摧残儿童心灵的父母却不受惩处?”为了减少这样的问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非常关键。另一方面,要搞好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在这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相当了不起。他认为,学校应该为孩子回家后留出一些空余时间,以便于孩子和家长交流,“孩子平日里不经常同父母在精神接触的那种教育是不正常的畸形教育”[3]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注学生是否有空余时间,因为这个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每当他强调哪方面很重要时,同时肯定会谈到,必须给那个方面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时间。读书很重要,那就要留出读书时间;个性发展很重要,那就必须留出培养的时间。我们也会经常提倡这个那个,但是总很少去考虑:学生、老师有做这个那个的时间吗?!

所以,总会忍不住感叹,怎么他当时说的做的,我们现在居然还是一样都办不到。我们只能承认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一针见血。我们现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有的是家长不管,有的是家长管得不得法,而家长因为自己工作忙碌或者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孩子之间的精神交流更是不多,所以,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还一无所知。

又如,现在那么多的留守儿童,连和父母碰面的机会都很少。而城市里的孩子也许可以每天和家长碰面,可惜回家后又是埋头作业,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的时间。如果父母忙些,更是连打照面的机会都难得有。而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长是根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有时干脆就是简单的棍棒相加了事。那真的是“畸形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做家长的工作,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他是这样推进家庭教育的:

帕夫雷什中学有家长学校,但这个家长学校开展得比我们更彻底,所以一切工作都未雨绸缪。基本上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十年,父母也要在家长学校学习十年,同步跟进。家长学校分不同年级有相对应的课程,供家长选修。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要达到250课时数。[4]学校还为没有孩子的年轻夫妇开设培训班,旨在早做准备,让年轻的父母早点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为以后教育下一代尽快打好基础。

学校领导负责调查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为每个班的课程编排顺序,确定参考书。苏霍姆林斯基亲手编著家长学校教材,如《家长师范教育学》、《家长与高年级学生教育学宣传课》等等。家长学校的各个班每月都上两次课,由小组、教导主任、课外活动负责人、教师和校医讲课。到了后来,几乎每个教师都能担任家长学校的讲课任务了。

在家长学校,学生的表现很可能成为家长暗暗攀比的资料。所以讲课时,学校要求教师避免谈及个别家庭中的纠纷和冲突,更不“抖搂儿童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谈论这些事时,就会使家长们与学校疏远”。而这些内容都放在和家长的个别交流之中,校长不希望教师只会向家长告状,说一些“你的儿子学习不好,你要督促他多用些时间学习”之类的话,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教师要学会研究和分析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的内在原因。

除了讲座,家长学校工作的另一个形式是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把家教不太成功的家长单独请到学校来,给他们上教育学、心理学的课,并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学校联谊活动。

我们一般总是认为,如果缺乏家校合作,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苏霍姆林斯基对家校合作的意义的认识,显然更进一步。他认为,如果没有来自家长的合作和支持,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会成问题,这反过来就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这个工作量的增加,势必使教师更加没有空闲时间,疲于奔命,对学生的教育肯定受到影响,结果导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进一步崩溃的危险。“为什么教师没有支配的时间呢?原因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由于家长的教育素养很低和缺乏责任心,教师就往往不得不承担本来应该由父母担负的义务。”

我们一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没有点出这一关键的环节,就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将会拖垮学校教育,进而拖垮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这个内在的联系,看到了其中的因素可能导致的恶性循环或者良性循环,他就从这个角度去强调开展家长学校的重要性。而明白这一个道理,显然能使教师们更加理解和重视家校合作,因为坦率地说,没有一个教师愿意在繁重的本职工作基础上再承担当家长的职责的。显然,这个提法远比我们现在的要求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是一个更全局和更全面的观点。

帕夫雷什学校努力的结果,使家长们对学校建立了高度的信任,并积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很欣慰:“我们并不经常去学生家里叫家长到学校来。家长们是主动来找我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