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制改革目标定于何处

体制改革目标定于何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努力促进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完善,必须努力体现现代国民教育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中最难处理的矛盾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8]世纪之交,教育产业化思潮在我国蔓延,有人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教育产业化”。

(一)体制改革目标定于何处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国际范围内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启示我们:教育体制改革属于公共事业部门改革这一大类,必须遵循公共事业部门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教育类别的公益性程度实施分类组织和分类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承担社会公益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运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不能简单地把教育事业推向市场、甩给市场,如果承担社会公益职能的机构被推向市场,那么它必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其公益目标则被削弱或放弃,最终使政府职能和国家目标受到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六大报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从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活力的角度看,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的、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制度框架,包括投入制度、办学制度、宏观管理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

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努力促进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完善,必须努力体现现代国民教育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改革成败最重要的标准。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中最难处理的矛盾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既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又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应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就存在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教育作为一种反作用于社会的社会活动,又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必须保证公民平等的享有教育的权利,同时为实现代际公平创造条件。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决定人们之间贫富差距的第一位原因是由知识累积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努力推进教育公平,使知识资源在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将有效实现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应该努力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不能搞“效率至上主义”或“效率惟一主义”。正是因为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所以,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正是因为市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所以,任何国家都不是把教育简单地推向市场,对某些利用市场手段进入教育的资源,作出非营利性的强制规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主张教育市场化的观点,少数国家也进行过有关试验。即使是进行过试验的国家,其主要着眼点也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主张把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变成营利活动。有关国际组织一直对教育产业化持批判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不论教育系统的组织情况如何,其非集中程度或多样化情况如何,国家都应对公民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由市场来调节。”[8]世纪之交,教育产业化思潮在我国蔓延,有人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教育产业化”。尽管其促进教育发展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践表明社会效果不好。一些地方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减少教育投入,造成种种乱收费、高收费,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不是完全由个人及其家庭决定的消费行为,不能完全由市场法则来支配。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

img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