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改善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主要出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方向,是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整体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要把统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一个优先领域。为继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2006年开始,全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四项配套”工程,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

(二)改善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资源有了显著扩张,人民群众子女的入学机会也显著增加,群众为什么还强烈地感受到不公平呢?问题主要出在资源配置方式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90年代以来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为了抑制“权力择校”、“关系择校”,实行了“收费择校”制度。这种做法减轻了财政负担,扩大了学校经费来源,但把用金钱换学额合法化了,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变成了不平等。面对人民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干脆通过改制的办法让学校脱离公办教育,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改制学校”。许多地方的改制是把公益性教育机构变成盈利性教育机构。近年来的学校制度改革大体上是在一种怪圈中徘徊。

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方向,是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整体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要把统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一个优先领域。要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推进均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落实教师交流制度并逐步建立教师轮换制度,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和生源的均衡。要认真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江苏实施六大工程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等六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工程被称为是切切实实造福百万农家孩子的民心工程

(1)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苏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薄弱,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一无两有”工程时校舍标准较低,经过近20年的风吹雨打,许多校舍变成危房。2000年江苏明确提出,到2003年底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2002年又决定于当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任务。全省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0多亿元,至2002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

(2)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全省统一规划,要求完全小学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1万人左右,初中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3万人左右。到2004年,全省小学从2000年的19 110所调整到6 548所,撤并小学12 562所,撤并率达65.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1.1万人;初中从2000年的2 816所调整到2 063所,撤并初中753所,撤并率达26.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3.5万人。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达到了“三个到位”:即薄弱学校撤并到位,定点学校建设到位,解决离校较远学生入学措施到位,初步形成了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中心村的中小学的新布局。

(3)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针对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破课桌、破板凳、破讲台、光线暗”的“三破一暗”现象,江苏于2003年启动了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到2004年底,“三新一亮”工程全面完成,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学习。

(4)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为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条件,从2004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

(5)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到2005年底,全省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农村学校分别达到三个层次的建设标准:第一层次为建有网络教室,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第二层次为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局域网;第三层次为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数字化校园)。

(6)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为继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2006年开始,全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四项配套”工程,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

img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