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身份等级的古代教育公平

基于身份等级的古代教育公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最根本途径,国家应对每一个奴隶主和自由民施以平等的教育。柏拉图的教育公平观为后世教育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从总体上看,在近代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实行一种基于身份等级的教育公平。[21]科举制度对身份等级制度的些许突破,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于身份等级的古代教育公平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最根本途径,国家应对每一个奴隶主和自由民施以平等的教育。柏拉图的教育公平观为后世教育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学校入学条件的明确规定,晋代之前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可以入学,晋代之后扩展到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入学,唐代扩展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入学,并规定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之俊异者也可以入学。从总体上看,在近代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实行一种基于身份等级的教育公平。今天看来,这种等级制度是很不公平的,但它并没有否定公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公平的。试想:同样级别的官员子弟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不是比同样级别的官员子弟不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公平吗?在我国,从唐代开始,庶民中之俊异者也可入学,并在此之前就实行科举选仕制度,给许多贫民子弟一个“教育—科举—仕途”的梦。尽管对绝大多数贫民子弟而言,这只是一个梦,但也是一个重要突破。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府人才,是建立在非人格化的公平基础之上的,名额按地区分配,应考者的身份严格向主考官保密。”[21]科举制度对身份等级制度的些许突破,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