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由于知识是学习主体能动建构的结果,所以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与他人协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包括归纳、论证、建构、创造、发明和提升学生个体的知识或思想的行为。由于拥有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社会体验,不同的建构者会从不同视角的观察和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在提问、解释和信息分析等各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将信息与思维整合,直至理解、形成或构建新的概念。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人是如何学习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由于知识是学习主体能动建构的结果,所以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与他人协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包括归纳、论证、建构、创造、发明和提升学生个体的知识或思想的行为。通常,此类学习活动具有四大特性:

第一,社会性。学习活动的社会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由于知识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知识建构主体是社会性的、主体间性的或群体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其二,知识建构是一个社会过程,包含合作、沟通、协商、争论和共识等社会活动;其三,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社会情境和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拥有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社会体验,不同的建构者会从不同视角的观察和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

第二,主动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所教的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在提问、解释和信息分析等各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将信息与思维整合,直至理解、形成或构建新的概念。为了学习某个概念,学习者必须要去亲身经历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背景中实现社会性的意义协商,形成批判性的提问或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核心观点。[17]

第三,双向性。意义是通过多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由于受到社会共同体的作用,认知过程必然是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和协调的过程。只有同他人交互作用,个体拥有的知识才能得到检验的机会,也才能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再验证与再建构。

第四,结果多元性。个体学习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更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由于不同建构者的经验与特征不同,其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必然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在建构同一知识体系时,共同体内的不同成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建构结果多元化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