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兴起的背景

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兴起的背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区域基础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构建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针对评价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这一目的而专门实施的督导改进措施及相关机制建设,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兴起的背景

综观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最初步的要求是兴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充足场所,让学生能进学校读书,做到使学生“进得来”;继而人们会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和结构,设置合理的课程,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安心地学习,做到使学生“留得住”;再进一步,人们还要求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使学生“学得好”。毋庸置疑,考试和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它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信息反馈,引导行为改变。考试和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高考、中考、会考等学校外部主宰的考试形式,还是课堂内部的考试和测查,或者是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开设、教师表现、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都会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考试和评价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有时考试和评价机制甚至会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鉴于考试和评价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现在亟须通过恰当的教育评价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区域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是目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是手段。离开质量提升,单独为评价而评价,是没有目的的评价。只关注质量提升,而忽视评价,则质量提升缺乏必要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评价改革是一个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的手段。没有合理的评价,即使其他手段十分完备,也不一定会导致教育结果的尽善尽美。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障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评价对基础教育发展及其质量提升产生导向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与学生成长、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和学校建设乃至社会及教育的和谐发展直接相关。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是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人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以往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出现了一些新气象。第一,新课程改革中凸现评价的重要性,广大一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评价本身存在一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评价改革逐步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第二,国外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介绍、宣传和推广,先进的教育评价思想观念在基础教育界得到传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和使用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第三,一些教师尝试学习、开发和使用一些新颖评价方法,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第四,人们开始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促进作用,淡化终结性评价的区分功能,强化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但是,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这种改革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一些地方,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新的评价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排名次的作用,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二是过于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行为习惯、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三是过于强调卷面考试成绩分析等量化评价方式,忽视对学生行为观察、成长记录的细致分析及从主体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个角度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四是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存在依据一次考评结果下结论的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促进国外评价知识和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如何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制度,如何开发适合基础教育实际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如何综合运用评价手段提高教育效果,都是人们必须面对并有效加以解决的问题。本专著以北仑区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在区域层面进行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以利于逐步改进基础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评价效能,最终促进区域范围内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区域基础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构建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仅限于理论论证和设计阶段,缺乏对质量评价和监控的现状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提升。我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主要采用督导评估制度、各种统考会考制度、年度统计报表制度、各种评比制度、义务教育质量抽查制度、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等。在基础教育由讲求规模数量扩大转变到追求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基础教育评价和监控方式显得越来越乏力。这方面主要的欠缺有三个:

第一,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的随意性较强。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证明教育结果,而非增进教育成效。比如,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三级教育督导机制,但其主要职责仍限于“督政”,即监督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督学”的职责履行不尽完善。针对评价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这一目的而专门实施的督导改进措施及相关机制建设,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各种评价和监控活动往往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受主管人员认识的局限性的制约,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重视和充分发挥。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较为缺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数据,在制订重大教育规划方面,缺乏足够充分的事实材料尤其是质量方面的基础数据的支撑。工作结束环节未能给有关人员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速度慢,所反馈的问题较为零散、笼统。

第二,在重视评价和提供深入细致的实情分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居于核心地位的调节控制措施及相关机制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关注对基础质量评价和监测的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国家及省级监测体系的建构的探讨、课程标准制定和测试工具编制的分析,对于根据评价和监测结果进行“调控”开展的行动研究较少。实际上,简单的学业质量评价和监测结果的分析,难以做到既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有助于给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反馈的双重作用。事实上,在学习方面犯同样错误的学生,其犯错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针对学生出现的同一问题,教师只有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解决特定学生的特定学习问题。学业质量评价和监测结果反馈对于教师来说,永远存在先确定实情、再因材施教的问题,存在从理论分析到实践的具体操作的问题。根据评价和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调节控制措施,才是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核心所在。

第三,评价和监控的内容比较狭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和监控内容过于集中于学生的学业质量方面,对形成学生学业质量的教育过程与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注不足。人们之所以必须强调教育过程与管理过程的质量,是因为正是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本身决定了质量的高低,而不是事后确定的结果分析决定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目前基础教育评价和监控过分关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认知领域的变化的质量监控,忽略对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进展的质量监控。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而且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其他重要领域,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状况的相关因素也需要得到重视。

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人们有必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的职责划分。在理论上阐明存在哪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政府主体的作用、学校主体承担的使命和社会主体的职责,可以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围绕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开展有效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二是构建有助于完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机制。通过现状调研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目前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在设计和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区域实施质量评价和监控的表现形态与实施效果,探明质量评价和监控的基本规律,形成思路比较清晰、结构比较完整、程序比较规范、措施比较明确、方法比较科学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