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卓越精神

追求卓越精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创新与卓越,是大学立校之原始命义,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的学者们之天性。对于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原创性科研成果或者几个院士,更在于缺少精心培养科学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缺少以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意志和公正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学骑士精神。

四、追求卓越精神

1.原始命义与天性

追求创新与卓越,是大学立校之原始命义,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的学者们之天性。追求卓越,是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常为新”、“常向上”之开路先锋精神;“参天地,赞化育”(《中庸》)之社会服务精神;“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之人生境界及其公共奉献精神。

大学是社会之光,其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在于全方位创新,包括文化精神、思想信念、制度典章、科学技术和行为模式,等等。大学又是一个专门的高级学术机构,其生存之根在于自由的学术竞争与创新,它包括传授高深学问、培养尖端人才和创造新兴学说,这是大学的逻辑起点与发展归宿。在钱钟书先生看来,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10]“法”、“定”、“通”三字,将大学学术穷极宇宙的使命可谓推到极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校不在规模,有学说乃大,有一流或上流学说则名。正因为大学具有创新的功能以及培养能够大胆创新的人才,“社会才愿意向大学投资”并“肯定大学的效能”。[11]

2.笃行与“坐忘”

追求创新与卓越,是“为真理而真理”的求真精神和“为自由而自由”的笃行精神。如果说前一种精神理应是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得以生成和发展到现代水平的精神前提,那么后一种精神则可以说是西方发达社会从封建的自然经济演进到区域市场经济再到全球市场经济,从而客观上为通向更高的社会文明形态开辟道路的精神前提。

第一,求真与笃行,本质地体现为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意志和公正的科学骑士精神。欧洲自中世纪以降所形成的骑士精神,它对于后来西方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造就了一种以诚信、理性和实证为基础的科学范式。

遵循科学骑士精神,使得教师和学生们不再像在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去思考、研究人类未知的东西,而以一种永恒的自由参与精神为最高道德义务,勇敢、执著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逼近。

对于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原创性科研成果或者几个院士,更在于缺少精心培养科学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缺少以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意志和公正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学骑士精神。只有当那些无私无畏的科学骑士大量涌现之时,所谓的科学精神才是具体的、可见的,否则中国科学就缺少了一种社会从内心尊重景仰的风骨与品位。

第二,求真与笃行,欧美学者称之为“修养、科学、寂寞”的严谨治学精神。对此,著名德国教育家洪堡曾精辟地阐释道: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大学的全部外在组织即以此两点为依据。也就是说,有“坐冷板凳”的探索精神和耐于“寂寞”的求知毅力,才能够促进学术成就与大学繁荣。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在谈到学术研究的这一精神时指出,“研究不是通过雇佣他人而是个人独自作出的静悄悄的和艰苦的努力。这种旨在获得真理的努力是目前人的思想在一切可利用的设备与资源的帮助下能够做得最艰难的事情。课题必须是严肃的或具有严肃的含义;目的必须是没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大,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12]他这里谈到的所谓课题的严肃性,是指学术研究必须有价值,而不是以攫取社会的浮光掠影、鸡毛蒜皮或噱头话题来哗众取宠和邀功请赏。

第三,按照中国学术传统,作为学者,理当自觉地和与时俱进地改善自身的精神条件,努力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适合于从事科学的创造,进而将科学活动升华到精神文明活动的“坐忘”或“不动心”的高洁与高尚境界。

其一,学者理当拥有不为名利所左右的超凡信仰与情操,并使这种超凡的学术信仰与情操达到孟子称之为“不动心”、庄子则名之曰“坐忘”的境界。

在道学家庄子看来,唯有“坐忘”者,方可“体道”并能够皈依于“体道”事业。反之,不能达到“坐忘”的人,不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这便是人的所谓“物化”状态。“物化”的人,其心中“有名”“有功”“有我”,这样的人,充其量能获得关于“物”的“小知”,却不能获得关于“道”的“大知”。

其二,所谓“不动心”和“坐忘”,是指任何外界力量都左右不了的独立人格精神,此时这种独立人格精神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有了独立人格精神,必不诉求于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博取精神自由。唯其臻于这样的精神境界,才可以从事“学问”并且能够专心于“学问”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并进行真正的精神创造和科学创造。

追求创新与卓越,不仅是学者的职责,也是学生的职责;或者说,师生通过教学互动,在彼此身上共铸创新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文化增殖原理——文化再生,它既取决于教师——作为设计者的创新,也依赖于受传者——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二元主体的共同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文化最大限度地迁移于受体——学习者身上,使之成为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和技能,才能确保文化的现实生命力和价值。教育的文化功能,究其目的不仅是认识价值,而在于发展价值,培养价值形成力;不仅是传递文化和科学,而在于形成文化和科学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