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人教育的追求

普通人教育的追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作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时,特意将自己的普通人教育认识中的“教育目的”一章拿出来,请教导师以及开题、盲审、答辩期间的各位专家,最终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和观点。基于终极性人性认识的社会把教育视为“制造”终极者的园艺工程。这里的普通人不是自主的个体,而是被定型的一类底层终极者,终极者的等级分类决定了彼此的边界和距离。传统普通人是终极性社会可以制造、生成的对象,以维护终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再生产。

结 语:普通人教育的追求

普通人及普通人教育是我个人生活、社会思考和职业探索的结晶,反映了自己为人和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意义追求。

最近几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阅历的丰富和专业的探究,一个天真的想法时常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教育学理论?包括对人的理解和社会的认识,以及教育自身的建构,总是讲授别国的理论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抱着这种尝试和探索,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对人、社会和教育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和学生交流、探索,逐步形成普通人教育观念的“雏形”。在作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时,特意将自己的普通人教育认识中的“教育目的”一章拿出来,请教导师以及开题、盲审、答辩期间的各位专家,最终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和观点。

传统教育的终极人性论根基及其现代园艺教育观

传统教育实践中,尊奉的是终极人性论,即理性层面的无限性、价值层面的无矛盾性和存在层面的非历史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理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早期的“理念人”、“宗教人”还是近现代以来的“自然人”、“理性人”,可以说,都是理性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体现。到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理性成为理性万能的集大成,无限性成为终极性人性论重要支撑。由于理性的设计,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不测、矛盾完全在预料之中,因而,社会不会存在价值层面的争议,一切都是终极性社会秩序的反映和再生产。这种基于理性的社会秩序是超越历史和地域的,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特征。终极性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将人某种特性片面化、静态化,使具体的生命服从人造的“理性之神”的控制,进而,借理性之名达到终极者维护特权的目的。

具体到教育活动中,就是主张现代园艺教育论。基于终极性人性认识的社会把教育视为“制造”终极者的园艺工程。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不是教育者来提出的,而是教育之外的终极设计者以理性的借口来确定的,委托教育按这种终极性的模型将鲜活的生命个体塑造成不同等级的终极者。诸如统治精英、一般管理者、教化者和普通人。这里的普通人不是自主的个体,而是被定型的一类底层终极者,终极者的等级分类决定了彼此的边界和距离。这种等级性的边界和距离是静止的、不可逾越的。教育存在仅具有工具价值,自身对人和社会的贡献就在于完成终极设计者预订的培养目标。学校是终极性秩序的缩影,教师是终极者设计者的化身,承担着将终极性价值和素养灌输给儿童的职业责任,以维护终极性社会秩序和园艺教育工程的合理性和再生产。

普通人的人性论:有限、生成和共生

人性不仅承载着先天的禀赋,也张扬着后天的追求,无论是从先天还是后天的视角,每个人都是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生命有机体,这就是普通人的人性主张。

每个人都是有限的生命存在,而非万能的终极者。人如果是完美无缺的终极者,那么,人类这个物种就不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更不可能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世界、创新生命。所以,有限是人的生命特质,包括人的差异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等内涵。人先天之所以具有这些有限性,不是造物主的随机挥洒,而内含了人的后天追求,即人类社会的后天发展不是为了消弭差异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而是要人类沿着出生的方向,将生命的光芒照射四方。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始终体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这种生成的力量和机制造就了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物种——人。人是自治的存在,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有机体,他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新陈代谢,不断吐故纳新,超越自我和世界,召唤着人性的升华。人生成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创新,而非终极性目标的实现,所以,人生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无知,更不是无能,它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永远在生成的生命旅途中前行,从而证明人之为人的独特风景。

共生性是人作为“类”存在与发展的属性,是人类社会的先天基因和内在要求。生命的诞生就是历史、自然、文化的浓缩,血液中流淌着人类共在、共融、非同质的细胞。人以“类”的方式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是共在的生命体,共同呼吸一片蓝天,追求人类幸福的普世价值;彼此是以融合对方的存在而生存的,可以说,每个个体都是全息的他人;但他们又是那么地不同,即在共在、共融的生活世界中,人是非同质的存在,否则,生命就会被某种模式或价值所同化,失去生命的根基。

人的有限、生成和共生是统一于生命的有机构成之中的,有限要求人的不断生成,而生成则又必须基于共生的土壤,共生遵循有限的秉性。

普通人的生命价值:是人而非其它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生成普通人,这是由人性的本质决定的。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概念,他总是附着在各种生活、社会角色之中的。例如,在家庭,我们是家长、子女等;在单位,我们是管理者、普通员工等;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我们是消费者、生产者等。是这些丰富而具体的现实角色承载了人的内涵。但是,对一个富有活力的生命体而言,只有普通人这个角色才属于自己,是唯我的“这一个”。

无论是扮演什么样的生活、社会角色,只有以普通人的内涵去理解、认识、担负这些角色,生活和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人的存在和发展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个体总是局限于一个或几种角色,那么角色的封闭性、暂时性就会将人这一生命体僵化和定型,使个体生成角色人而非人自身,例如,担任领导的人会将在单位中的管理者角色带到社会、家庭中,失去人的本然特征和追求。因为作为人的生命是永恒的,角色是暂时的、可替代的、他人设计的,也就是说,角色是人人可以扮演的,而生命自身则只属于作为普通人的个体自己。所以,任何角色必须承载生成普通人的使命,角色自身才更具人性和发展的潜能。

普通人是人这一物种的生命写照,更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源泉。

传统普通人与基于有限、生成、共生普通人的区别

传统普通人是终极性社会可以制造、生成的对象,以维护终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再生产。在终极设计者视野中,普通人是等级社会存在的前提,不然就没有所谓的不同层级的终极设计者,例如,相对于领导而言,下属就是普通人(即使他也是一级领导);对专家来说,一般民众就是普通人。虽然也有一些上位的终极者有时以普通人自居,但更多的是一种姿态,目的是更好地巩固、维护自己的终极者地位和权威。所以,在终极性社会中,普通人具有安于现状、甘于奉献的美德,这也正是统治者所倡导和乐见的要求。

基于有限、生成和共生人性的普通人则承载了新的人之内涵和价值理念。普通人是从人性视角来定位的,而非外在的地位、职能、权力、信仰、性别、种族等来划界的,因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自由和共生的,每个人是他人在自己生命中的个性映照,人人是自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分工和差异只是人的临时性表演。作为存在的生命体,他首先是人,所以,人人是普通的;而且,社会分工和角色差异自身也没有等级之分和压抑彼此的欲望,不然,社会就是定型的、僵化的,因为等级和压抑而失去生机,最后走向灭亡,历史已经一次次地证明,非人性的终极性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再生产只是南柯一梦而已。所以,从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等人性论出发,人的本质是普通人,普通人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生命写照。

终极性社会中,普通人是一种工具性存在,是终极性设计者制造的、反人性的人的畸形反映;基于有限、生成和共生的人性论认为,普通人是目的性存在,是每个人拥有生命尊严和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的社会理念:平等、自由、公正

传统社会是为维护终极性统治秩序服务的,所谓人的尊严和幸福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而非每个人的专利。普通人追求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是一种权利的体现,更是人之为人的真实写照,人只有平等、自由、公正相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普通人。

在普通人社会中,平等是人的有限性正当存在的前提,正是因为人的有限性,才没有终极、统一、永恒的标准来将充满个性的人进行等级化划分;也正是内在的平等观念,才确保每个人沿着自己的有限性不断前行,而不是被迫追求所谓的终极无限性。

自由是普通人生命尊严和活力的体现,惟有每个人的自由,普通人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以彰显。生命是不断生成的,这种生命的生成特征必须以自主、自由为标志,不然,个人生成的就不是自我,而是他人;生命对个体而言就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体现不出人之为人的目的性价值。所以,生成性的普通人首先是自由的人,自由是生命的灵魂,“不自由、勿宁死”揭示了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性,所有赋予生命的尊严和神圣均来自他是一个自由存在。

公正是普通人社会的基本制度保障,也是普通人社会制度善的写照。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普通人社会,虽然承载着先验的天性,但普通人的生成和普通人社会的建构更需公正社会制度的保障。在普通人社会中,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需要得到公正社会的呵护,如此,人才能体验身为普通人的尊严和神圣。公正的核心是尊重并保障每个人的自治机制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人人在共生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所以,站在社会视角,社会是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由于人的生成性,社会必须追求平等、自由、公正的制度理念,才能让每个人感受到——社会是我的、我是社会的主人。

普通人教育的独立尊严

普通人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由于普通人摆脱了外在终极者的设计与塑造,因而,普通人教育追求活动自身的独立尊严,即教育不是权威统治的工具,也不是谋生就业的手段,而是基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实践。

普通人教育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成人实践,“教育独立”是相对于历史上统治阶层对教育活动的控制和压抑而言的。教育也关心、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个人所必需而且是人类面对的存在与发展话题,但这种关心、关注不是被某种终极性性认识所垄断;而是强调,教育能自主地、开放地了解、认识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站在人性升华和人类文明的视角帮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进而,期待这些普通人走向社会时能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

不难看出,教育尊严的独立性源于人的生命神圣性,人是不能“被”设计和塑造的,这既是人的生命特性,也是人类进步的追求。所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必须独立地思考问题、自由表达,才能生成平等、自由、共生的普通人。

普通人教育的目标追求:普通人的生成

普通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普通人”,这是教育活动的实践特征所选择和决定的。作为普通人,人是始终生成的生命存在,何以教育活动拥有培养普通人的特权?

在人生的每一时刻,人都在成长的旅途中,人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促进人生成的作用。但是,教育之外的实践在本质上是以特定的“活动”为目的的,人对这些活动仅仅具有工具价值,人的生成只是这些活动的“副产品”。而教育实践则不然,它直接以人的生成为直接目的,正是因为它的直接性,决定了它的成人使命不能有任何偏袒和歧视,仅仅为某种社会观念服务,而必须满足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其只能培养普通人,而非某个层面的终极者。

教育培养普通人的独特性在于,它因为拥有超越终极性社会的条件而以普通人的生成为实践目标。普通人的生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需要以孕育他、抚养他的生活世界为养料,促进自治性个体的生成。教育自身的独立性使其既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引进教育的环境中,供师生反思、探究、创新;又可以超越现实存在,激发人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欲望,自由地表达、交流彼此的理想和追求,成为自治的普通人。这样,当这些新人走进社会时,就既能满足特定社会实践的需要,又能凭借自己的普通人活力,不断推进这些特定部门的改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迈向幸福、光明的彼岸。

普通人教育的机制;人性是基础,更是手段与目的追求

普通教育实践中,人性不仅是教育存在、发展的内在基础,更是教育手段与目的的追求。传统教育也尊重人性,强调人性化的教学,但人性仅仅是被尊重、利用的对象,通过尊重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人性之外的终极性教育目标。普通人教育追求人性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即教育实践以尊重人的有限、生成和共生性为前提,更以培养人的有限、生成和共生性素养为目标。这是因为,人性不是静态的认知对象,而是伴随着人的发展而生成的,人的生成即人性的展开和升华;如果人的人性基础和成人目标是分裂的,那么,无论是人自身还是人性,都是虚假的、畸形的,人性是伴随“人”的。有人,才有“人性”;反之亦然。

因此,普通人教育必须正确认识人性在成人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仅仅停留于利用的层面上,那么,由此所认识的人性基础也是非人性的。人性认识的统一性要求教师教学的方法、方式理应是人性的体现,那种以学生将来生活更美好为借口而实施非人性的惩罚、甚至体罚方式教育学生的做法,无非是为自己虚伪的终极性目标培养寻找一个“合理性”托辞而已。因此,人性浸润在普通教育的机理里,活动中的人和观念是人性的体现和升华,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人类伟业。

普通人教育不是新的终极设计,而是人的自治体现

普通人和普通人教育的提出不是一种新的终极设计,这是由对人的普通人性认识所决定的。

历史上的终极设计对人和世界的认识是封闭的定性、定型,诸如“理念人”、“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等,无不是将这些特定时代的人的理想模型永恒化、普遍化,进而依靠这些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不可否认,这些理想的人在人类的历史进程确实发挥了解放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进步;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这些终极者及其社会秩序都未能获得永恒的地位,反而不断地被一个个新的终极设计所取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性的误解,人是未完成的共生生命体,而非静止于某种终极的死寂状态。所以,终极性社会及其设计者越想控制、压抑它的对立面,其自身命运越短暂,就是因为它走向了非人。

普通人及其教育是基于对人性的历史性考察和升华而提出的,它既继承了此前各种终极者的合理性内核,又从现代社会对人的认识出发,超越了终极性思考的逻辑,以有限、生成和共生来建构普通人人性论。普通人人性论避免走上新的终极设计的命运的根基在于,它不是从外在的功利性目的来俯视人自身,而是以人为目的性存在来反思人性。这样,研究的动机和目的就能确保普通人人性的非终极性。

从普通人人性论的内涵分析,它是非终极性的。人的有限性意味着永远在发展中,这种发展基于人自身的差异、平等和未完成性,是不可终极设计的;人的生成性指向人的自治、超越和不确定性,强调人的自我追求,生命的魅力在于向着不确定性生成,彻底清除了终极设计的时空,人是不可被控制和终结的;人的共生性内含着共在、共融和非同质的社会追求和生成机制,人与人彼此是全息的共生体,控制、压抑他人就意味着终极设计者为自己的对象所控制、压抑,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静止、单一的时空中。

所以,普通人人性论是在反终极的征程中建立的,自身的生成孕育着对终极拒绝的基因:自治、未完成性、不确定性、共生等。

普通人教育不是梦想,更不是幻想,而是对现实的应答和人性的召唤

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的不公,还是应试教育的残酷,每个人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识,只是基于各种历史教训和现实的考量而不揭开“皇帝的新衣”而已。所以,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人性依旧崇高、神圣。

所有的现实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对人的认识,即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普通人是对终极性等级、特权社会对生命控制和压抑的应答,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统治他人就是作茧自缚,正如奴隶主也像被他奴役的奴隶那样没有自由。普通人更是人之为人的真实写照,是人性升华的历史召唤,惟有普通人的解放,整个人类社会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

普通人教育意在倡导从每个人做起的自治理念,个体不能期望终极者的开明与伟大,那种唯上的思想只能造就虔诚的终极者,而不能生成自为的主人,更不能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美好而幸福的社会是基于自治的生命体的,而不是终极性的设计。

因此,通过生成普通人,让教育焕发育人的活力,实现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解放和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