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大学引入教学学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大学引入教学学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学术作为一种致力于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诸种质量问题,对于大学教学的转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引入教学学术思想的必要性所在。将“教学学术”引入国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基于中美两国在原点式概念理解上的共通性以及两国实践问题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教学学术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境遇是适切的,将“教学学术”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可行的。

4.我国大学引入教学学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引入教学学术的必要性

1)引入教学学术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战略重心转移的需要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强调外延的扩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外部关系(高等教育与政府、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处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外延和外部关系方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接下来,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及内部关系的考虑必然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其中,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核心,高等教育质量必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这一趋势也在我国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所反映。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诸种问题中,教学是根本。教学学术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应时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心由外延到内涵、由外部到内部做出转移的理论需要。

2)引入教学学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需要

20世纪初,我国移植西方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学制度。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大学一直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80年代中期后,我国重点建设现代化国家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邓小平)。这之后,我国大学的价值取向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科研倍受重视,教学开始被忽视。除了独立学院、专科类院校、二级学院和职业技术大学以外,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特别强调科研的份量。“重科研轻教学”是当下我国高教界的通病,愈演愈烈。在教授的评价标准方面,科研能力成为评价的全部内涵。“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现象普遍存在。高教界各主体对大学教学的观念普遍存在误读现象,把学科专业同教学专业等同起来,认为教授们一般都已经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专业学术水平已经很高,教学当然不成问题。这种观点完全无视教学的专业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教学当然得不到重视,大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直接导致了大学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仍是“满堂灌”;教学方法落后,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不充分,网络教学进展缓慢;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贫乏;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陈旧;专业面向窄,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部分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不高,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学生利益等。[38]另外,日渐发达的信息技术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均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使大学教师感受到变革的压力。大学教学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教学学术作为一种致力于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诸种质量问题,对于大学教学的转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引入教学学术思想的必要性所在。

(2)引入教学学术的可行性

将“教学学术”引入国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教学学术”思想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环境具有适切性。

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还是在其具体的管理方式、制度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极大的差别。表面看来,二者似乎没有任何交集,但从表面向下追寻便可发现二者的共通之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大学、大学教师、学术。两国对于这些概念的基本理解和信仰是大致相同的,只是受不同环境的影响生出了不同的结果。就像两颗同卵的树苗,在不同的环境中必然会生出不同的模样。基于此,我们找到了两国的共通之处:大学、大学教师、学术等原点式概念。

正是对原点式概念理解的共通性决定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相似性。事实也是如此。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它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模仿的对象。我国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也是基本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样板发展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也会出现诸如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除了在于相关管理制度、办学条件等方面,根本还在于各主体对大学、大学教师、学术等原点式概念的理解。与其他思想不同的是,教学学术更大程度上是对原点式概念的批判、创新。基于中美两国在原点式概念理解上的共通性以及两国实践问题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教学学术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境遇是适切的,将“教学学术”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可行的。但说其可行并非主张对国外的教学学术思想全盘照搬,而是强调在借鉴的过程中应注意去除附加在教学学术之上的“美国特色”,结合我国的国情、校情来进行。

【注释】

[1]贺国庆:《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9页。

[2]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89-1990 Fact Book on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N.Y.:MacMillan.1989.

[3]Kerr,Clar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UNY Press.1991.124.

[4]马骥雄主编:《战后美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页。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俄罗斯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6][美]欧内斯特·L.博耶:《学术的使命》,《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4期。

[7]邢克超:《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8]Tierney,W.,&Bensimon,E.Promotion and tenure:Community and socialization in academe .Albany,NY:SUNY Press.1996.128.

[9]Boyer,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Princeton,NJ.1990.12.

[10]王玉衡:《试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1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俄罗斯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12]Boyer E.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Lawrenceville,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16.

[13]http://www.issotl.org/tutorial/sotltutorial/u1b/u1b2.htm.

[14]Goldsmid,C.A.,&Wilson,E.K.Passing on sociology:The teaching of a discipline .Belmont,CA:Wadsworth.1980.32.

[15]Kathleen Mckinney.Enhancing Learning Through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ssey-Bass.2007.2.

[16]K.Patricia Cross&Thomas A.Angelo.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Jossey 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M].Jossey-Bass.1993.3.

[17][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18]刘新科:《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9]James Mckernan.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M].London:Kogan.1996.4.转引自:陈柏华,高凌飚.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77-82.

[20]沈远征,韦铁源:《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30期。

[21]Braxton,J.,Luckey,W.,and Holland,P.Institutionalizing a Broader View of Scholarship Through Boyer’s Four Domains .Jossey-Bass.New Jersey.2002.

[22]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侯定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23]王晓瑜:《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究》,《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24]Shulman,L.S.Taking learning seriously .Change(July/August).1999.11-17.

[25]http://202.121.15.143:81/document/1999-8/gj998-18.htm 2006,(4):25.转引自:王玉衡:《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推动者》,《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5期。

[26]王玉衡:《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推动者》,《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5期。

[27]Philip G.Altbach.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1),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1,43-44.转引自:陈伟著:《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28]Glassick,C.E.,Huber,M.T.,and Maeroff,G.I.Scholarship Assessed: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ate .Jossey-Bass,San Francisco.1997.

[29]Maxine P.Atkinson,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Reconceptualizing Scholarship and Transforming the Academy.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Social Forces.79(4).June .2001.1217-1230.

[30]Glassick,C.E.,M.T.Huber,and G.I.Maeroff,Scholarship Assessed: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iate.Jossey-Bass.San Francisco.1997.

[31]O’Meara,K.A.Encouraging multiple forms of scholarship in faculty reward systems: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6(5).2005.479-510.

[32]Laurie Richlin,Milton D.Cox.Developing Scholarly Teaching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97.Spring 2004.

[33]http://www.issotl.org/history.htm.

[34]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35]Huber,M.Faculty eval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areers .In:Carol Colbeck(eds.),Evaluating Faculty Performance,Jossey-Bass,San Francisco.O’Meara.2002.

[36]O’Meara,K.A.Scholarship unbound:Assessing service as scholarship for Promotion and tenure.In:Altbach,P.(eds.),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Dissertation Series,Routledge Falmer,NY.2001.

[37]Cox,R.,Huber,M.T.,&Hutchings,P.Survey of CASTL scholars.Stanford .CA: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2004.

[38]吴平:《论“教学型”教授——兼谈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