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人的身外之“物”,不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而在于人的“实践性”。他们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物化现象展开了批判,但在“反对人的生命价值被物化”这一点上却成了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作为理解课程目的的原点,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物”,不应该被物化。

一、课程目的的原点:人的生命价值

教育的根本点在于为了人的发展,而人发展自身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生命价值构成了理解课程目的的原点,对课程目的的思考必须从这一原点出发,并且始终不能背离这一原点。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引导人走向生命自觉,才能引导人像人那样去生活,才能引导社会生活。而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人的身外之“物”,不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而在于人的“实践性”。

(一)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物”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市场机制在搞活我国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负面效应,即“物化”了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失落,其表现主要有三(55):一是将个体存在“物化”,使物质变成人生的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追求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当作唯一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于是拼命地工作以便获取更多的收入,拼命地开发自然以满足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拼命地算计以便积累更多的财富。在拼命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生应有的丰富多彩被单纯的物质欲望遮蔽了、舍弃了,被简化为一种单纯的物质追求,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成为物的奴隶。(56)二是将人的社会关系“物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金钱关系”。在市场中,人的劳动被物化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进而将劳资双方物化为一种“金钱关系”:资方通过金钱购买劳动者的劳动,而劳动者则将自己的劳动变现为可以拥有的金钱。可金钱关系一旦形成,并不满足将自身仅仅局限在市场经济领域,它要将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殖民化为金钱关系,将人所有的交往都殖民化为金钱交易:工作关系被物化为金钱交易,朋友关系被物化为利益关系,婚姻关系须以金钱来维系,就连最为纯洁的父(母)子(女)关系也被金钱所腐化。总之,原本纯真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非市场经济领域的社会关系逐步被市场化的金钱关系所殖民,一切交往都以金钱为中心,都以金钱来衡量。三是将意识形态“物化”,形成现代社会的“拜物教”。市场机制所侵蚀、所物化的不仅仅是人的行为,更是人的意识形态。人们将商品、货币和资本当作一种独立于个人的东西,当作一种让人顶礼膜拜的超人格力量,认为拥有了它们就能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世间万物。当人们将以上看法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基于金钱崇拜的“拜物教”就成了现代人的意识形态,而人的意识形态一旦被物化,人的生命价值就彻底被物化了:人们不再沉思自身生命的价值,而沉迷于感性的物质刺激。崇高的精神生活被世俗化为感官的享受和肉体的欢乐。

总之,“物化”导致了生命意义的丢失和人性的失落,从而产生深度的“存在危机”:人找不到自己活着的理由,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着。因此,反对“物化”成了马克思、卢卡奇、马尔库塞、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人的批判主题。他们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物化现象展开了批判,但在“反对人的生命价值被物化”这一点上却成了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领域,反对“教育的物化”,反对“生命价值的物化”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主题,因为“从人的发展和解放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教育的深层危机就是教育的物化所导致的人性失落”(57)。因此,作为理解课程目的的原点,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物”,不应该被物化。

(二)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自我意识

在反对人的生命价值被物化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反问自己:既然人的生命价值不在物身上,而在人自己身上,那么人身上的什么东西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呢?这个问题虽然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答案,但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存在现象学的观点。存在现象学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所主张的那样——在于肉体的解放,即将肉体从禁欲中解放出来。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在于心灵的解放,在于自觉的自我意识,在于提升人内在的精神境界。换句话说,存在现象学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在于心灵的解放,解放心灵的最主要途径在于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因此,存在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人的心灵,在于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在他们看来,现代学校教育的最大危机在于学校成了控制学生自我意识的牢笼。(58)

存在现象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将人的生命价值等同于人的解放,而在于将人的解放等同于心灵的解放,并将心灵解放的主要途径定位于提升人的自我意识。第一,人的解放在其根本意义是实践的解放,而不是心灵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现实之路。在这里,人并不是像胡塞尔等学者所说的那样是纯粹的先验主体,而是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经验主体:对于先验主体来说,人的解放就是精神的解放,因为他没有肉身,不需要行动;对于从事现实活动的活生生的经验主体来说,人的解放首先在于实践的解放,因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的外在条件,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解放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先验主体,所存在的只能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经验主体,先验主体只是经验主体的主观想象物。对于现实的经验主体而言,解放自己的真正之路在于修行,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而不在于修心,不在于意识,不在于精神解脱。但这并不是说,心灵的解放不重要,而是说对人的解放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心灵的解放,而是实践的解放。换句话说,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的解放首先是实践的解放,而不是心灵的解放。第二,心灵解放的主要途径是实践,而不是自我意识的提升。在存在现象学看来,个体获得心灵解放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因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在马克思看来,尽管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对解放人的心灵很重要,但心灵的解放绝不可能仅仅通过提升人的自我意识水平来获得,心灵获得解放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人的实践造就了人的大脑,造就了人的语言,造就了人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的精神世界,进而造就了心灵解放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心灵的解放程度取决于实践的进度,没有实践的进展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心灵解放,将心灵的解放寄托于自我意识的提升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在物那里,而在人身上,不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而在于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那就是人的实践。马克思提出实践概念的首要目的,不在于用实践去解释世界的样子,去教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是要用实践去论述人的本质,去解释人的生命价值何在。(59)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抽象的先天的本质,而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创造自己,人性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名字,人做什么决定了他是什么,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决定了人性的圆周。换句话说,人的实践活动怎样,人的本质也就怎样。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生的真正价值不是从人的身外之物去发现,也不是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而是从人的实践中去发现。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成物”与“成己”两个方面。“成物”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实践敞开了事物的本体属性,使事物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给人看。从被动角度看,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主动地显现出来给人看,而是被人的实践所打开,从而才显现自身的本来面目给人看;从主动角度看,人的实践使事物的本体属性从遮蔽的隐藏状态走向解蔽的显现状态,进而让事物的本体属性是其所是地在人面前显现出来。第二,实践不仅敞开了事物的本体属性,而且敞开了事物的价值属性。“事物之于人的价值”也是被人的实践所打开,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了事物对于自己的价值,正如古语所云,人在实践中发现“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第三,实践不仅使人完成了对世界的认识,而且使人完成了对世界的改造。在实践中,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将自己的意志运用于世界,使世界服从于人的意志,从而使人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与“成物”相对应,“成己”也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实践使人有了自我意识。人就是在与世界打交道的生产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完成了对自己的认识,不仅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子,而且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即意识到塑造自己的外部力量何在,进而为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实践使人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意识到活着的使命和责任。人活着的使命和责任不是在内心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发现的:人越是投身于某种事业就越能形成人生的使命和责任,而离开社会实践则会使人的生命意义发生萎缩,会使人感到生命意义的虚无。第三,实践不仅使人完成了对自己的认识,而且使人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人自身的素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管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们都不是先天之物,而是为后天的实践所生成。总之,在实践中,人不仅完成了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而且完成了对世界和自身的改造,从而使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