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计划的构思

教学计划的构思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证教学质景,培养出从事医学影像学的高级人才,我们对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构思。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所以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在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同时加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来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医学影像学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同大学其他专业同步;大类学科基础课基本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的构思[1]

杨小庆[2] 季 红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 以修订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为目的,坚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打通公共基础,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前期趋同,宽口径专业培养,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和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以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新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诊断显像;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 R-05;G423.1;R192;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264(2004)04-0267-04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随着医学影像学学科的迅速发展,CT(螺旋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而目前从事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医生,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显得十分薄弱。据我们对江苏省90所县级以上医院的调查获悉,随着高新影像设备的普及和更新,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明显滞后于影像设备的发展,社会急需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本省县级以上医院需要一定数量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面对21世纪,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保证教学质景,培养出从事医学影像学的高级人才,我们对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构思。

一、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学生在校期间应首先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是教给学生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好地全面发展。

3.要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育的是从事医学影像学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临床医师;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外指导。

4.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专业特色,根据社会需求拓宽专业口径,同时注意本科教育与本硕连读七年制、本硕博连读八年制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二、确定可行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所以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制定我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医学影像学人才。

2.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学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3.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诊断学、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5)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科技文献资料。

三、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医、工结合的新兴专业。综合型大学所具有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就是门类齐全的众多学科,有着在校内的广泛合作前景。医学影像学专业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强化素质教育;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加强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拓宽专业面,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操作熟练、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本次教学计划修订目标为:打通公共基础,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前期趋同,宽口径专业培养,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1.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

在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同时加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来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是:前三学年同临床医学专业基本同步学习人文素质、外语、理工、医学基础等课程(当然,人文素质教育和外语学习应贯穿在本科教学全过程);四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课;五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分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2.建立有机衔接的教学平台

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使用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在调查研究和与各相关院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医学教育平台;由基础医学院提出基础医学教育方案,建立基础医学教育平台;进一步由临床医学院提出临床医学总体培养方案,建立临床医学教育平台;最后在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同时,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将参加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因素,对相关课程(如生化、生理、病理、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课程)没有做大的变动。医学影像学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同大学其他专业同步;大类学科基础课基本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

3.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

表1 医学影像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

img101

注:跨学科选修课程为6个学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为23.6%

四、修订后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特点

1.建立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临床医学培养模式

本次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医学类平台课程,与其他临床专业同步。通识教育课程由22门课程组成,增加了成才导论、医学心理学、语言写作类、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医用生物学8门课程,共增加240学时,在体现宽基础的同时为今后人才转系、转专业奠定了基础。

(1)加强人文社科类基础课。依托大学人文社科教育平台,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教育模式改变,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科学,尤其是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选定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为必修课程,增加语言写作类、文学鉴赏类、艺术美学类的选修课程,实现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协作的职业态度,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取得自我的不断发展。

(2)拓宽自然科学基础课。利用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且直接提供了促进理、工、医、文结合,医学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根本保证;不仅公共基础学科较强,而且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也较浓,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新型人才。利用大学基础教育平台,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物理学由原有的限选课程改为必修课程,为培养宽基础、后劲足的临床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加医学类平台课。随着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和高度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现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医学领域,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完善,使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逐渐呈现出网络化、远程化的发展趋势,实际拓展了医疗市场和服务范围。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平台基础上增加医用生物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为医学类通识平台课程。

2.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

本教学计划大类学科基础课(必修课)67个学分,1276学时,占35.3%,其中调整了内科学、外科学和药理学的学时;将影像物理学改为成像原理,由生物医学系承担;增加了心电图学等课程,以上涉及5门课程,共增加522学时。通过减少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使教学计划增加“柔性”,减少“刚性”。

(1)拓宽学科基础课。新世纪,医学科学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带头学科,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学科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医学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领域全面进步和整个面貌的根本改观。通过与基础医学院专家共同探讨,增加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拓宽学科基础课。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通过与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共同探讨,增加流行病学与卫生学概论课程为大类学科基础的必修课程,使本计划具有时代性,体现本专业办学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为了处理好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点”,避免新的学科知识的重复或断裂,本计划增加了基础学科尤其是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选修课程: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化学、临床神经解剖学、临床基因诊断学等课程,在强化医学基础课教育的同时加强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3.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

本教学计划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27个学分,560学时,占15.5%.由影像解剖学、影像技术学、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8门课程组成的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了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课程,减少课堂教学时数,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优化。

4.减少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

改变原有16个学分任意选修课,减少盲目性,确定基础类选修课、专业类选修课、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工具类选修课四大类,尤其要重视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和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21世纪医学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老龄化,疾病谱、死亡谱改变等系列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根据提出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创伤为重点讲授内容,进一步扩大专业类选修课,以二级学科为主开设反映学科前沿与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增加了医学史、预防医学导论、放射防护、医学网络应用、肿瘤学、康复医学和危重医学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课外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能力的高低又是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会看病,不能为病人提供理想的服务,那就是医学教育的失败。因此,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强调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习,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为此,全部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比例为1∶1,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临床实习、调整专业实习内容,提出医学影像学专业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外语教学均不低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临床医师,在临床实习期间必须增加内、外科实习时间和内容,内、外科各增加4周实习时间并与临床医学专业内、外科各12周的实习内容、要求和时间同步,同时取消以往临床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的妇、儿、眼、耳科各2周的临床实习,以见习而代之。另一方面,我院关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和评价的改革,经过探索阶段和初步设施阶段,制定的相应量化指标和考核方案将在专业主干课程实习考核中广泛实施,将读片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在毕业考试中占50%的权重

6.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执行教学计划

(1)教师要积极稳步地进行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专业理论课全部实行“演示型”多媒体教学,实现专业教学现代化,克服“满堂灌、抱着走”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各门课程都要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讲思路,讲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习)教学,不断充实、更新实验器材、实验标本,创造条件,逐步开设综合性实验课,逐步实行专业实验(习)课“交互型”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3)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接受查阅文献科研设计、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及总结报告等科研方法的初步训练。有条件的学科可结合科研项目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或建立课外科研活动小组。

修订后的培养计划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有利于建立具有医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差异,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改革并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类平台;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删减内容陈旧与重复课程,增加新兴、综合、交叉和网络化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特色。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7月,第23卷第4期。

[2]作者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C-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