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与交通管理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三大主要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依托上述教学改革项目,集中在交通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交通规划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王 炜 陈学武 陆 建 陈 峻 过秀成

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与交通管理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三大主要专业技能培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一般分前期论证、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管理四个阶段,而交通规划技术从前期的建设规划、建造过程中的项目实施计划到建成后的管理规划,一直贯穿始终。交通规划涉及交通工程、宏观经济、应用数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研究领域。我国对交通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而急迫,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对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需求特点,我校确立了交通规划作为交通工程本科生专业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生专业的特色方向,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创办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全面推进交通规划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对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为提高我国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成果的基本内容

我校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于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198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此前,自1983年起在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硕士点中招收交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在创办和建设中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短缺,实验设备空白,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和国家建设需要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与研究。经过实践与反复研讨,结合我校交通学科在交通规划领域的优势与特点,走出了一条以科研为龙头,以生产实践为依托,教学科研相长,生产教学相助的“科、教、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创建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科研、生产任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壮大,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尤其在交通规划教学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

本成果是我校在交通规划领域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近20年工作的结晶,成果依托的教学改革项目有:“面向21世纪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会教学改革课题,1998)、“《城市交通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教育部,2003)、“《交通规划理论》优秀课程建设”(江苏省教育厅,2002)、“交通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江苏省教育厅,2002)、“交通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江苏省教育厅,2004)。依托上述教学改革项目,集中在交通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交通规划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提出交通规划教学体系

(1)交通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交通规划教学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训练、丰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先后4次(分别于1991年、1995年、1999年和2003年)调整了本科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8次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交通规划”核心课程,补充和拓展了十余门系列课程,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公路交通调整为以公路交通、城市交通为主体,兼顾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教学内容也相应调整为覆盖五大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与管理规划的相关知识,逐步理顺了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该课程体系还特别提出对交通规划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基本掌握到深入实践再到开拓创新的递进思路,针对“交通规划”、“交通规划理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不同层次核心课程知识的内涵及外延,构建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三级递阶式交通规划课程结构,实现了本科生课程与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见表1)。

(2)交通规划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优化交通规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施“研究型”教学,构建了课内外沟通融合实践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重点抓教学内容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抓科研基本训练、学术氛围熏陶和学位论文选题;在“实践创新”方面,重点抓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表1 交通工程专业(学科)交通规划课程设置一览表

img9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学科)学生交通规划基本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教学、实验、实习等过程加以培养外,还借助课外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在交通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创立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方位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环境、机会。

第二课堂设立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计划和教学项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教师科研项目,二是学生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际调研,三是政府、企业相关部门设立的专题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学生能做到“以自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从1987年至今,已设立项目80多项,参加学生人数大约300人次。学生利用课余研究的时间,读书、研究、思考、交流,有理论、有调查、有研讨、有前瞻,从选题到结题直至提出学术报告,主要依靠学生自己。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与交通规划方向的纵横向合作研究、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有效地提高了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其突出的工程设计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每届均有该专业的学生获奖;在江苏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的先进评比中,每年均有该专业学生或团体因表现突出获得表彰,其中,2001年和2003年两次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形成“四个支撑”保障体系

我校在交通规划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为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条件,所提出的交通规划课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建设成果和“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下,在教学科研相长并进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概括起来,“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完善的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的依托”构成了我校交通规划教学体系建设的“四个支撑”保障体系。

(1)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交通规划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东南大学交通学科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组建了一支层次结构合理、学源优势互补、岗位职能明确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承担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14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有7名教师9人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教师达40余人次,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有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获得者。这支队伍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富于创新,分别于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这支队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多样化的改革。一是针对交通规划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所有教授、副教授均直接为本科生授课,所有主干课程均实现多媒体教学,致力于面向交通规划研究与工程实践,注重对学生交通规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主的归国学者们负责本专业双语教学建设工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的能力,又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多元的学术文化;三是与江苏省交通科研院、南京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直面工程实体,大大增强了感性认识;四是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定期交流的合作关系,每年均聘请2~3名国内外交通领域的知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式”课程,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交通规划领域理论前沿。

(2)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

在交通规划教学科研相长并进的实践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提出了“一流科研+一流教学=一流学科”的理念,并建立了在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上的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互动模式,实现了学科研究领域拓展与教学内容调整之间的耦合。其中,纵向基础研究为教学内容更新拓展和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供了研究方向和选题;工程应用研究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深入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环节的工作成为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交通规划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始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交通规划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从“七五”期间的城市交通规划,逐步拓展到“八五”期间的区域运输规划、“九五”期间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十五”期间的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在上述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实现了我国道路交通规划的理论体系、关键模型、技术工具的三大突破,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2003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技术与仿真设备”正是东南大学在交通规划领域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研究成果为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支撑。有些被作为一种新理念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的制定,有的被作为教学内容的新拓展而开设为新的交通规划课程,有的被作为交通规划实验手段而被纳入到交通规划实践环节与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工程本科专业4次大的教学计划调整、8次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都充分考虑了研究领域拓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耦合。

(3)完善的教材体系建设

在优化调整交通规划课程结构的同时,我校按照“本科生教材重点是交通规划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硕士研究生教材强调交通规划技术的应用和基本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教材应突出交通规划领域的创新研究能力”的教材配置原则,组织编写了层次配套、内容先进的交通规划系列教材,很好地解决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建设和衔接问题,为提高交通规划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本科生教材包括:主讲教材1本(《道路交通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辅助学习参考教材2本、交通规划认识实习配套材料5本;硕士生教材包括:主讲教材1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国家级百本研究生用书)、辅助学习参考教材3本以及道路交通规划工程咨询项目研究报告一批;博士生主修教材5本,均为交通规划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专著,其中2本为引进的原版教材,3本为我校教师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交通规划领域的学术专著。逐步形成了由主讲(主修)教材、辅助学习参考教材、交通规划认识实习配套教材和120多项道路交通规划工程咨询项目研究报告所组成的、面向教学实践要求、内容层次合理的教材体系,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在教材形式上,除引进的原版教材外,全部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形成了完善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4)教学实践基地的依托

围绕“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思路,依托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创建了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基地,完成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内科研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共同组成,打破了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做法,按照交通规划领域的培养目标重新调整、组织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要求不同、内容各异的实践教学手段。

依托交通规划教学实践基地和一大批交通规划领域的科研项目,积极组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体系、上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自本专业创建以来,每届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实习或结合毕业设计均参加了科研项目。历年来,交通规划实践创新基地先后为248位本科生提供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为99位硕士研究生、25位博士研究生提供了毕业论文的实践环境。

配合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开发并向学生开放了交通规划系统分析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该软件是目前唯一根据我国交通环境自行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分析软件,被评为2000年度江苏省十大优秀软件,它为学生进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实践应用效果

东南大学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集中体现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广泛认同。2004年11月18日,该成果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鉴定,由全国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建设目标明确,始终围绕国家对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逐步积累,形成优势,特色鲜明,在交通规划教学和实践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我国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均对我校交通规划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03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4年该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建设课程“交通规划”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该专业毕业生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达16人次,超过全国在交通工程领域获奖人次数的一半,该专业在读研究生单晓峰同学作为江苏省学生代表参加了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代表全国学生在中南海怀仁堂向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面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及参加交通规划实践研究项目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