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目标的主要功能

高校德育目标的主要功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主要是指德育目标控制着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德育目标的调控功能。只有确立好德育目标,才能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恒常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德育目标的调控功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德育目标的主要功能

德育功能反映了德育“本来能够干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指德育应该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德育目标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是教育者期望的德育效果。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两者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它要求德育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德育本来的功能,即“想干什么”必定基于“能干什么”。两者的相关性决定了对德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即确定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德育目标及其体系,对德育功能的认识不当会造成确定的德育目标低于或高于德育功能所要达到的阈限。如果德育目标的设置低于德育功能的阈限,就无法发挥德育的最大效能,使德育实践流于平庸和琐碎,如“文革”时期,德育功能单一化为政治功能、学校德育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德育实践也成为简单的政治宣传。反之,如果德育目标高于德育功能所能达到的可能性,即想让德育完成它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这个目标肯定是虚妄的、缺乏指导意义的,相应的德育实践必然夸大其词,力不从心,陷入“假、大、空”的低效状态。如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反思后的德育功能被扩大化了,导致人们对德育有过高的期望,在目标设置上表现为过高、过多、过于抽象等无序泛化的状态,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德育实践以虚务虚,难以找到深入探索的切入点。其二,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对于适当和适度的德育评价和实践也有重要意义。德育有效性的评价必然基于“德育所能够做”的层面上,如果对德育期望过高而让其承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因此而评价“德育实效太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人们对大学德育期望普遍过高,以至于当学生出现非智育领域的所有问题时,人们习惯于问“德育怎么了”,实际上这是让德育承受了不堪承受之重。其三,只有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才能使德育工作者的实践立足于其该做且能做的事情上,基于现实,才能卓有成效。人们对德育功能认识的无度状态,导致了德育实践的无序泛化和德育工作者的无所适从。虚妄的夸大的德育功能观给德育实践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在德育功能观的认识上,我们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来考察分析,它主要发挥着以下功能。

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是促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主要是指德育目标控制着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只有按德育目标指引的方向,通过有效的德育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加以系统的强有力影响,才能使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与社会要求趋向一致。从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还是表现为支持、关心改革,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增强,渴望在改革大潮中成为有用之才,实现自身价值。但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年龄趋向低龄化,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对生活的积累、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情绪也不够稳定,加之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修养,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这种现状虽不占主流,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方向上不完全一致,长久下去,也可能对大学生品德发展的主流产生消极影响。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控制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改变其不符合德育目标的活动干预下出现的发展。

德育目标的激励功能。德育目标的激励功能指德育目标能有效地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活动效率,增强德育活动的效果。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既能使大学生理解其价值大小,又能判断其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果没有确定出科学、具体、可行的德育目标,或者德育目标高度抽象、概括,不仅难以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功能,反而会产生许多负效应和后遗症,影响德育效果。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就必须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的价值,达到目标的程度。若他们认识到德育目标在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实现,激励力量就大;若他们仅仅认识到德育目标价值大,而期望概率低,则激励力量不大。

德育目标的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调控功能指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德育内容的安排、德育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德育活动形式的设计和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等都受德育目标的指导和支配。只有确立好德育目标,才能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恒常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过程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过程在目标的支配下运动,目标在过程中得以实现。另外,德育目标可以调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影响,发挥高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按照德育目标的统一方向,引导大学生逐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目标的调控功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