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实施主体

高校德育工作实施主体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导致德育工作队伍涣散。高校德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协作。从学校内部来看,各方面配合、协作不理想,存在两“脱节”现象。一是德育教师队伍与德育管理队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脱节”,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德育管理部门如宣传部、团委、学工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第二课堂。

二、高校德育工作实施主体——德育工作队伍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或叫社科部)负责,当然还包括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候的德育影响,从全员教育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也属于德育部分;另一块是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叫学生处)负责。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社科部只负责教学,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

不难看出,在高校中的德育工作者是一个包含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德育(即传统的“两课”)教师的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学生的价值困惑,以及德育工作者同样处于这样一个变化的社会中,而难免受到影响,德育工作者,从价值观的困惑而言,有雷同于学生的倾向,从现实工作的效果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观念和亲和力较弱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当前主要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中,较大程度上存在亲和观念和亲和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人格亲和力缺乏。据调查,部分高校德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有的教师在考试评分中打“亲疏分”“人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政工干部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有出自主观因素的不公正现象。德育教师忽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会导致其人格的亲和力很难真正形成,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出现大学生不愿上“两课”,以及不信任辅导员、班主任的现象。二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从事德育教学与管理中,不注意尊重大学生人格,存在用训斥、挖苦、讥讽等手段发泄对大学生的不满,无视大学生的隐私权等现象。三是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注重同大学生的角色互换,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不够,将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较少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面对大学生的过失,以惩罚代替循循善诱的教育,从而造成大学生的个性、人格受到压抑,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四是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心理沟通不够,真情实感交流少。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状况:教师埋怨学生“铁不成器、人不成钢”,学生埋怨教师期望过高、强人所难;教师埋怨学生贪恋玩耍、不务正业,学生埋怨教师不解人性、封杀“童趣”;教师埋怨学生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学生埋怨老师和尚念经、催人入睡;教师埋怨学生攀比享乐、不思进取,学生埋怨教师观念保守、不合潮流等。五是有些高校德育工作者理论素养、专业水准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六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机制陈旧,稳定性不够,活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要求多,培养少;使用多,发展难;任务重,关心少。从而导致德育工作队伍涣散。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德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协作。从学校内部来看,各方面配合、协作不理想,存在两“脱节”现象。一是德育教师队伍与德育管理队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脱节”,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德育管理部门如宣传部、团委、学工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第二课堂。这两支队伍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各自为政,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造成教育重叠、断层,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两支队伍的工作具有联系性和连续性,应整体、统筹安排,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二是非德育教职工队伍和德育教职工队伍“脱节”,非德育教职工认为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己无关,工作中单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从各自的角度和岗位发挥对德育的影响作用,这样造成德育队伍孤军奋战,德育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