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配合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是学院示范性建设项目中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林训超 李明富 曾伟一 黄 燕 张春林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配合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是学院示范性建设项目中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2(基本技能训练)+0.5(综合技能训练)+0.5(岗位技能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1(1个技术平台)+3(3个能力训练层次)模式”课程体系,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组织实施课程教学中改革,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从1994年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十几年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在学生培养规模上已占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初步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但随着规模的增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将是中国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教育层次到教育类型的转变和从学科化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过渡,现正在回归其职业教育的本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这个“专业”的名称,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名称和概念,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演变而来,加入了职业教育的元素。例如,已实施了十几年的DUCAM专业课程开发方法,虽然也是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从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入手,进而指导专业建设和构建课程体系,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没有脱离基于知识传授的学科化的束缚。

那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应该是什么?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显然,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点,应该体现在职业化的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应该基于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来引导。现在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就应该在专业建设上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以行动为导向。

二、项目研究的内容——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工作中,专业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其中校企合作,创新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步要进行的工作。在对航空企业和区域内电子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航空仪表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海特集团、中电集团第29研究所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创新设计了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引入到专业建设中,将专业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符合电子产品测试与航空电子测控工程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在“2+0.5+0.5”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中,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和职业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方面(技能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配套、师资队伍培训、特色教材开发、职业技能考证、职业素质训练以及质量评价标准等)进行系统的设计,形成一体化的专业改革建设方案。

与“2+0.5+0.5”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相适应,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职业培养和训练。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能力培养分解到基本能力训练、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等4个模块之中,而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在实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时,以电子产品测试应用项目、电子产品设计制作项目和生产性工程实训为主,将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职业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并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融合起来,实现“双证”融通。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img20

图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1+3模式”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也是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质量工程中提倡和在示范院校专业改革中倡导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就是以针对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来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和融合在学校教学的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环境和条件。通过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浑身都会充满职业的气息,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思想,将是现代中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

img21

图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职业描述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设计充分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使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培养人才的系统结构,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进而构建体现职业岗位(群)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配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在德国职教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计,并与德国的电子技术职业框架学习计划进行对比,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1+3模式”课程体系。

所谓“1+3模式”课程体系,是指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能力训练层次和职业成长规律,由1个技术平台(对应基本能力训练)+3个能力训练层次来构成。1个技术平台为电子技术平台,3个能力训练层次依次为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如图3所示。我们把这种“1+3”结构的课程体系简称为:搭平台、练专项、综合用、岗位学。

img22

图3 “1+3”结构课程体系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每个专业都应该有一个技术支持的平台,有的专业的技术支持平台是与生俱来的。如汽车技术类专业,汽车就是专业的技术支持平台;数控技术类专业,数控机床就是专业的技术支持平台。但对于电子技术类专业来讲,就没有这样现成的平台,也就是说,找不到一个现成、有效的载体能够承载电子技术的教育教学。因此,电子技术类专业的技术支持平台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来搭建。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进行各项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中,我们重点考虑:

1.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思想;

2.不求形似,更求神似,重在灵活运用;

3.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各个元素,并融会于学习情境设计中;

4.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体系方案(从生手到熟手);

5.课程体系构成:电子技术平台对应于学习型课程,专项能力训练对应于应用型课程,综合能力训练对应于综合型课程,岗位能力训练对应于岗位型课程。

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1+3模式”课程体系的联系

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2”为前2年)是包含专科学历学生必须具备的公共文化素质培养、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基本能力训练和专项能力训练阶段,在学习时期的前2年完成,其主要内容为公共课程、电子技术平台(基本能力训练)课程和专项能力训练课程学习。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完成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掌握专业基本技术和应用技能;通过电子测量技术、常规电子仪器使用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专项技能训练项目,掌握专业专项应用技能;对应的职业技能考证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劳动部中级)、维修电工(劳动部初级)或无线电调试工(劳动部初级)、电子仪器仪表装调工(劳动部中级)。

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0.5”为0.5年)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其主要内容为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主要按人才培养方案选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安排在校内电子信息技术实训基地,重点实施电子测试技术综合性实训项目和测控技术应用综合实训项目等。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完成测试系统和测试任务的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电子设计技术与应用、测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开发与创新技能等专业综合技能项目训练,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综合技能,为从业做准备。

3.岗位技能训练模块(“0.5”最后半年)为岗位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掌握胜任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进行员工基本素质的培训与服务社会的实践,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争取获得对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

在实施两个“0.5”的教学实训安排时,可以按照企业的实习工作时间安排弹性调节、交替进行。有的项目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有的项目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在半年以上。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能力目标框架如图4所示。

4.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模块

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都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使素质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训室。同时科学安排课外活动,结合社会教育,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必需的职业素质。

img23

资料来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林训超

图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目标框架图

五、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步骤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依据学院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课程开发模式,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其工作过程如下:

1.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服务的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市场调研),确定专业的服务面向、岗位群以及职业岗位资格要求,如表1所示。

2.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企业专家访谈),形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表。

3.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并落实校企合作形式。

4.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5.在专业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针对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

6.在职业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课程并进行分析。

7.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表1

img24

注:*第一任职岗位、核心岗位

8.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9.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

10.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1.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

12.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开展学习情境设计,配套进行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如图5所示。

img25

图5 开发过程示意图

六、项目研究的思考与评价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改革要对应完整的工作过程

职业化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岗位工作的完整过程。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这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它既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课程和学习情境及其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

2.课程改革的“串珍珠”说——DACUM的课程开发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比较

DACUM的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上,通过岗位—职责—任务分析得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但用什么“线”将这些“珍珠”串起来形成课程呢?一种简单而又不自觉的做法就是基于知识传授,采用学科化的思路来串的,并形成了学科化的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将在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上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学习情境)同样也视为一颗颗“珍珠”,那么该用什么“线”来串呢?是用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这条“线”来串,并形成职业化的课程。

3.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条件

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改革成功,与其相配套的教师职业化培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职业化”的教学管理等保障措施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理念,不仅适用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同样也适用于高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

4.项目成果的评价

我们邀请了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电子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航电工程专家蒲小勃研究员为组长的行业专家顾问,对构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电子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符合性进行评价,专家形成的评价意见如图6所示。

专家组认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定位准确,服务面向清晰,专业针对的岗位(群)符合电子行业实际。提供的文件如“岗位(群)工作分析表”、“专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专业课程开发分析表”表明: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归纳的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群)是与电子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相符合的。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007年11月,由来自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德国机械技术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新加坡宝利根精密工业、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西集团十二公司8个单位的专家对学院200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专家组成员经过认真审核,一致认为:

(1)7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关于示范院校建设的文件精神,符合行业和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符合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2)7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十分清晰的开发路线,比较深入的规律探索,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

img26

图6 专家评价意见

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表2

img27

(续表)

img28

创新点

1.创新设计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2.基于职业分析,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基于工作过程,创新开发专业“1+3模式”课程体系。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课程开发模式设计的“1+3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应用于学院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在第二批教育部组织的中德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中(在德国培训学习期间),本项目的负责人作为电子技术组组长,将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推广到电子技术组其他相关高职院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