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专题座谈会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专题座谈会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进入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阶段后,高等教育的水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率,这一点对上海尤其重要。从长远看,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心在高等教育。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专题座谈会

时间:2009年5月7日

出席人员:韩正、殷一璀、沈晓明、翁铁慧、张杰、许晓鸣、李进、周哲伟、俞立中、杨玉良、陈凯先、汪泓、夏建国、袁济、张民选、佘国平

韩正(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大体进度和国家基本同步,是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进行的。现在大家特别关心的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召开此次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意见。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问题

(1)希望能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有限发展的地位。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进入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阶段后,高等教育的水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

(2)重点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上海18岁的人口高峰已经过去了,毛入学率达到80%,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率,这一点对上海尤其重要。

(3)大学应该成为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国际经验表明,大学一直是吸引外来优秀人才的主要基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聚集了全球96%以上的顶级科学家,其中70%以上聚集在大学。上海有没有可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在培养吸引储存优秀人才方面的功能,为未来的快速发展引进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中央已经开始启动“千人计划”,上海配合规划也在做,但在这个方面,上海能不能做得更超前一点?

(4)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也要求上海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是为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人才和智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名片。像纽约,63所大学中有14所排在世界一流大学前100位。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力度,有没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2.关于政府定位问题

(1)坚持分类指导和分类发展的原则。上海在教委的统筹下已经在做这件事,明确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鼓励特色发展,避免发展的趋同化。

(2)落实高校在学科设置、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自主权。

(3)鼓励高校和海外名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帮助更多学生海外留学。

(4)鼓励多样化的改革,完善和扩大研究生创新工程,开放学费政策和研究生学制的改革。

(5)鼓励高校结合国家建设和上海发展的战略需求,领悟前沿发展的领域,凝练学术发展领域,抢先布局未来学术发展方向。

3.关于投入问题

(1)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上海市对普教和职教生均投入力度是全国第一,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少的,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是北京的80%。当然,也希望进一步加大对部属院校的支持,可以享受市属院校的待遇。

(2)要明确加大对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在过去的10年,我国在研发教育经费方面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投入的百分比和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的研发投入,有82%的企业是以事业经费形式下到大学的,10%左右是重大工程,由国家控制。而我国的比例正好倒过来,这不利于大学、研究所、科学院开展创新型的研究。

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1.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2.上海教育国际化非常重要。上海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标志性的国际化项目。现在项目对项目的国际化还不足以解决上海的问题。我建议,在上海办两所用全英语教学的大学,独立建制。在浦西、浦东地区各举办一所全英语教学的、面向全球招聘教授的大学。

3.上海的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要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学生成本极高。这个问题应该在中长期规划有一些具体的指标。比如,在中期是不是可以提,有10%左右的上海大学生在毕业时走创新创业之路?远期可能是20%左右。在国际上,知识经济是小型化、个性化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里,大学毕业生不一定都到大公司去工作,可能通过一些创新的好点子自己来做老板,但政策上肯定要有一定的配套。

4.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在政策上要大幅度减少专项和基建专项。现在大学的钱不少,但很多都是以专项形式下拨的。学校要盖一座楼要跑很多的委办局。事实上,专项的资金使用效率很低。同样的钱,按照生均拨款下来,基建的专项和学科建设的专项都放进去。作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政策的配套上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5.作为资源共享,大学可以和研究所(特别是一些已经改制后的研究所)建立集团,形成产学研的集团。

李进(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是一个前续后接的问题。前续就是要考虑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问题和上海名校集聚的问题,后续就是老龄化的问题,继续教育、学习化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前后一定要考虑。我有几点想法:

1.从战略上看要考虑两个方面,随着我国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上海是否应该成为人力资源强市和高等教育的强市?如果要实现,一方面要落实一些基本数据,如毛入学率、25到64岁的受教育年限、上海在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集聚率等。另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的结构。《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本专科生中本科生占60%左右,而现在是专科生占半壁江山。因此,上海的本科生比例是否可以更高一些?上海的研究生比例要多少?还有,我们建议全方位打造留学上海,2020年留学生规模是否可以达到15万人?进修生是否可以达到6万人左右?只有达到这样的规模,才可以称得上国际化。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程度上要发扬海派文化的优势,能不能推进海外合作办学?特别是强化国际汉语推广,建议要有走出去的战略,是不是考虑上海高校孔子学院占全国的孔子学院的一个比例,是否可以达到10%左右?

2.从体制机制方面考虑,要和可持续发展匹配。怎么实现多元体制办学?从长远看,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心在高等教育。上海怎样形成公办和民办优势互补、公平公正的格局?怎样更好地盘点、整合民办教育资源?对教育资产的投资效益如何评估?公办教育,有一个绩效考评问题;民办教育,如何评估?只有建立一个新的体制,才可以真正地完成公办、民办多元办学的设计。而这个体制机制的关键是考虑师资的问题,要实施多元的聘用制度,要有序竞争,要提高师资的质量,还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像解决住房问题等。

此外,如何把教育评价和拨款机制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机制扩大办学自主。办学自主权不是空话,要有一些机制推进。有了这些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才可以更好地实施。

3.要扩大地方的管理权限,希望有“地方211”政策。是否可以出台分类指导政策,使地方高校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另外,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有自己的配套政策,采用多学制方式,可以是两年制、三年制甚至七年制的。目前从教育部来讲,高等教育只能是两年制或者是三年制,本科就不是职业教育。从国际上来讲,任何的高等教育,必定是两条路,一条是帮助学生就业,一个是推荐学生深造,这是“立交桥”。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体系。

4.关于就业。就业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责任分解。政府要创造宏观的就业环境,制定政策。学校要教会学生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创业能力。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和家长,要有正确的就业观。

周哲伟(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

1.大家非常关心投入问题,《规划纲要》是否可以明确提出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还有一个是拨款机制,要保证教育系统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要逼教育主管部门非要搞专项才可以拿到经费。按照一般的规律,经费应该给教育的就给教育,不一定是生均经费或教育经费的问题,应该分为公平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拨款机制的改革对大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2.在一级学科方面,上海跟北京的距离总是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走按学科发展的路子,只能按照领域、按照需求来发展的路,这本身也是上海的优势。以这个为基础来规划,上海有可能超过北京。

3.要解决机制上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上海发展重大领域的需求,变成一个真正能指导大学工作的机制。我很赞成这次提出来的平行规划的概念。教育有本身的基础建设的问题,这些可能需要靠教育的专家来解决,但更大方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这主要应由发改委、经信委、商委等委办局的领导和专家来解决。

4.关于评估的问题。搞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要提倡三个认可,即同行认可、政府认可和行业认可。评估体系是把三方面的需求整合到一块儿,总的来讲是满足一种社会的需求,可以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排队。但办学不应该这样排队的,应该各有特色。有的学校,可能学术界的认可比较多。不能有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有自己的认可方式。

5.关于招生改革。大学招生改革而不是高考改革。这里有一个改革的宗旨,应该是使我们的教育系统回归到教育。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拓展型的,不是回归到人。所以,教育改革不以人为目标的话会出很多问题。大学改革,绝对不能是为了大学,一定是要为了教育,为了人才的成长。

6.关于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于他们的观念。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障碍,认为自己既然多读了几年书就要和高中生不一样,否则就失败了。另外还有一个是学费怎样算的问题,现在都是按成本的1/4,不要超过成本的1/4。学费要和将来的工资水平挂钩。

俞立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1.一个有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高等教育有两个特点应该非常明确:一个是高水平,一个是多样化。是否可以以高水平和多样化作为指导思想来规划和布局上海的高等教育?

2.上海高等教育的指标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涉及毛入学率的问题,还有就业人口受教育的年限问题等,这个指标上海在全国应该是领先的,这是我们规划当中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3.关于改革的问题。上海是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高等教育的领域,是否能做一些比较大的工作?有些事可能是教育部定的,一个地方可能很难改变,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但有些问题,上海是否可以早一点做?我想提出七点改革的意见。

(1)上海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举措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说到底就是要有高水平的人才。上海的人才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如果沿袭国家的基本政策,上海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可能会处于弱势,因此,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团队的问题上,上海可能需要想得更远一点,提的标准更高一点,这个旗帜打得更明确一点。这样,我们会吸引到一批很优秀的人到上海工作。

(2)关于留学生的政策问题。上海也设立了一些留学生的奖学金的政策,各高校更努力吸引各国的学生来这里学习,但不能仅仅瞄准贫穷落后的国家,也要吸引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

(3)在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方面,现在一个很重要的杠杆就是关于科研经费效用效率的问题。科研经费到底怎样运作?作为改革的措施,可能还需要想得深一点。

(4)上海要吸引国外的大学到上海落户。作为上海,如何吸引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到上海落户?这对推动上海的教育和改革都有示范意义。教育国际化吸引国际优秀大学落户,这也是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提升能力很重要的方面。

(5)关于招生制度的问题。招生制度的改革,根本问题是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去考虑问题。我想,上海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是否可以走得快一点、步子迈得大一点?可以由更多的学校直接从中学里面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不要通过简单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办法来做。当然,这样的做法对高校的压力很大,但这个事是很有意义的,只有通过招生改革才能推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改革,这一点在高等教育当中是否可以体现?这个改革也能加强大学和中学间的联系。招生改革不仅是对高校本身,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会有一个拉动的作用。

(6)关于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问题。在上海的民办学校,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投入的多元化,能不能办几所有示范意义的民办高校?这个民办高校的意义不是老板通过办教育赚钱,而是真正有一批社会有识之士,通过教育的手段回报社会,办真正能体现私立大学发展的示范作用的学校,这又可以和上海的发展吻合起来,民办高校的示范意义会形成上海教育的一个方面的亮点。另外,上海是否可以在企业对学校捐赠的财税优惠政策上有所突破?

(7)关于上海高等教育辐射功能的问题。上海有一批部属高校,本身是要面向全国的,此外,还有一批市属高校。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多样化的教育,能对一个地方进行辐射、能带动整个长三角的社会经发展。上海高等教育的辐射功能是否也可以作为高等教育重点思考的问题?

杨玉良(复旦大学校长):

1.应该建立一个符合上海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实际上就是对每所高校应该有定位。如果整个架构体系、各级各类的学校结构不合理,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要求,就会带来就业问题,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2.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海的高等教育还是要强调竞争力。上海的高等教育总体来讲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国家现行体制下,跟北京比处于弱势。

3.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学校内部最大的问题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者的纠缠不清。这些年逐步形成的体制很难改变,但必须改变,否则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行政机构,不仅仅是部处行政化,院系主任也行政化。

最后我呼吁,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整个高等教育里面最弱的就是本科教育,自从前些年提出研究型大学以后,这个问题在中国高校中变得更普遍了。

陈凯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1.关于上海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一定要认识到上海的地位,认识到国家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现在面临的一个特点就是逐步要从科技大国成为科技强国,在若干领域要走在世界的前面。这样的思想,也要成为上海教育未来发展考虑的因素。要使上海的整个发展在全国起到“四个率先”的作用,要适应上海大城市的特点,要适应从科技大国走向强国。对于这些要求,在布局上海未来教育发展时要重点考虑。此外,《规划纲要》更要有前瞻性,不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是要预计到今后五年、十年长期发展的需要。上海未来要发展很多方面,我们学科的建设和整个人才培养的基础,有些方面是适应的,还有很多方面是不适应的。上海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海城市发展的方向,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支撑。当然,上海的发展也不完全是着眼于上海,还要考虑对全国的贡献。

2.希望上海能够继续关注地方性大学的发展。上海地方性的大学有相当一批了,这些大学会成为上海发展格局当中非常有特色、非常出彩的一面,我相信也是有条件做的。地方大学只要办好,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是教育部的重点大学,这一块还是希望能继续办好。从整个规划的角度讲,要把学校的规模和特色分开,不是说学校的规模大才有分量,有的学校并不一定很大,但办得很好很有特色。这样的学校应该充分关注,这样的学校办起来,正是因为体量不大,所以可以快速地发挥效果。这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好的例子。我们要把规模不大、非常有特色、同一领域排名比较靠前,是这个领域全国领头学校之一的加强培育。

3.规划应该着眼于现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用什么方法回答、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得到解决。

4.谈一些中医药比较特殊的问题。中医药的人才培养突出问题还是很多的,从全国的范围来讲,一个是整体的规模偏小,现在全国的中医药人才,从在整个卫生队伍当中占的比重和解放初相比大大下降。解放初,中医、西医的结构,中医占了相当的比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形成600万的西医队伍,中医占的比例相当小。就上海来讲,要我们把规模扩得很大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中医药的高端人才,使得中医药发展上面临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些方面,我们要有更多改革的思路,允许学校有一个改革的自主权。像培养方式、招生方式等,都希望在规划当中能让学校有更多的实验、改革的研究。如果教育行政部门把这些审批权、各方面的权利控制得比较紧,学校这些方面的改革就比较缓慢,难以推进。在面临中医药事业现在的问题中,方案当中应该给出一个回答的方式,回答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推进改革,使得学校人事、财务、学术方面有更多的改革自主权,鼓励他们探索、逐步化解问题。

汪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1.上海中长期规划如何从全国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成才为构架的科学的、国际化的培养体系和高校的建设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规划纲要》可以考虑到这一点,全盘谋划、优质资源嫁接可能更为重要。我们反复研究,和北京第一方阵比,和江苏等地比,上海如果在单项指标和北京等其他省市相比,这样的比法需要有紧迫感,但是否可以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把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探索综合起来考核?

2.在服务地区经济过程中,对大学的评价体系要有所改变。我们不能只追逐学术性的目标,单以科研总经费或者论文数,或者学校完成多少项目来说,而应看为社会的服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大学的角色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出来的政策和想法、措施、动作都不同。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大学往这个角度走,政府要有杠杆的角度。高校如果在研发的时候有政策导向支撑,就能大大增加研发为生产服务的能力。

3.高校还有一个人事制度问题。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要处理好各种矛盾。

4.关于招生的问题。对特殊专业招生要给高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主张文理不分科,让我们在这个平台的改革可以继续下去,但是,是否可以允许多种模式改革?

夏建国(上海电机学院院长):

领导在重视大学建设的同时,是否更要关注特色型大学的建设?提四点建议。

1.《规划纲要》要能够充分体现教育公平。上海公办、民办高校应该享有同等的政策和待遇。现在问题是,一方面市委市府领导鼓励行业办学,但另一方面行业办学的院校管理体制还不是很顺,财政拨款渠道不畅。

2.努力改善上海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是不是鼓励技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是否可以建立上海技职类的教育体系,从而构建上海高等院校真正的“立交桥”,使得上海各类高等院校安于自己的定位?

3.《规划纲要》能否直接在全国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这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安于自己的科学定位。

4.《规划纲要》要充分突出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对热情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政府是否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是否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减免?国外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袁济(上海杉达学院院长):

1.上海教育发展是有经验的,是否要总结经验?

2.教育要回归本质,要重视人格教育,这很重要。

3.中小学包括大学的教师应该享受公务员待遇。如果把老师的待遇提高,老师就会安心教书。家长的钱就会用来消费。这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

4.还有就是教育要国际化,英语教学是关键。

殷一璀(上海市委副书记):

今天很多校长谈了很多好的意见,我们的中长期规划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改革的力度要更大一点,举措要更实一点。

上海的教育发展还有一些问题,上海的教育是全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同时又要体现上海“四个率先”的要求,以及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对一些改革中需要突破的内容,规划纲要还是要凸显。同时,对国际型大城市而言,高等教育必须要有一些重要的衡量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怎么提?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新增就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等,这些指标在《规划纲要》中应该要体现得更充分。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既是长远问题也是中长期的问题,也是眼前关心的问题,《规划纲要》要重点突破。我对这个《规划纲要》还是充满信心的,但一定是要有改革的力度,要有上海的特点。

再次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