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趋势研究

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趋势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客观上要求推进教育国际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势迫切需要教育内容多元化,同时教育适度产业化也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上种种因素,都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到上海下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上海要在处理好教育发展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关系的基

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趋势研究

课题组

一、当前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

(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不确定性增加,给未来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呈现出结构升级和周期加快的特征,同时全球化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文化认同也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议题。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客观上要求推进教育国际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势迫切需要教育内容多元化,同时教育适度产业化也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世界竞争格局正发生着调整变化,教育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际竞争全方位展开并日趋激烈,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金砖四国”、“远眺五国”等正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新兴力量,非西方国家实力在全球对比中呈上升趋势,对现有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产生冲击。在国际竞争格局调整过程中,教育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教育资源全球流动以及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对教育市场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三)信息化社会全面到来,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人类社会加快迈入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更新融合速度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型社会运转模式逐步确立。在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形式和手段需要更加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更新,教育的产业地位将逐步凸显,迫切需要增强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

(四)全球科技革命快速发展,为教育发展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科技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成为国际竞争新的战略聚焦点。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科技竞争将日趋激烈,重大科技革命即将出现。面对全球科技革命趋势,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动态演进,使创新成为教育的重要理念,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加强产学研跨部门合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环境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成熟,“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得到深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复兴,大国地位将初步显现。以上种种因素,都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到上海下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

(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领军全球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前进的最主要力量。在谋求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维下,大国视角将成为中国下一轮全球战略的出发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责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战略要求:大国战略需要深入明确“教育强国”理念,现行教育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将担负着提升全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责任,教育将在大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肩负起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体现,教育将受到高度重视

未来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国家治理中将得到更加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将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将人的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满足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需要,努力实现全体国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美好愿景,实现人的最终价值。未来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接受平等教育将成为每个公民追求发展的基本权力,“以人为本”要求未来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合理,要求教育更加突出人文关怀,切实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工业已开始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根据预测,2018—2021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在这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工业将摆脱初级加工型的面貌,呈现出高专业性、高创新性与高技能性相结合的整体特征。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坚实支撑。首先,从战略上要求教育优先、优质发展。其次,工业化深入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大规模、动态的人才培训作为配套支持,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高级技能操作人才。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教育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我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战略性资源储量的不足和改善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海作为一座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的城市,资源限制和环境约束问题将尤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尤其明显。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推动。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离不开教育的推动和促进;另一方面,教育需要承担起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任,需要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五)教育体制随着户籍、财政等相关制度改革而逐步趋于成熟

未来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成熟完善,同时将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2020年,我国管理体制以下几方面变化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统一,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调整,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三是教育管理体制将作出重大调整,目前政府大包大揽、“管办合一”等问题将得到彻底改变,政府、社会、市场将形成分工明确的职责和义务,教育的运行效率将明显提高。

三、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根据国家战略定位要求,上海要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从中长期看,建设全球城市将是上海落实国家战略定位要求,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根据全球城市的形成演化规律,上海要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强区域协调,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创新与社会发育,这必然要求上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

(一)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要求形成面向世界的教育体系

上海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强,经济活动高度国际化,外来文化冲击逐步增强,人口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迫切需要上海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适应和推动城市国际化的步伐。上海要在处理好教育发展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关系的基础上,增加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及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二)区域协调合作全面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开放性

在区域协调合作方面,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将快速有序推进,上海服务区域乃至全国的步伐逐步加快。随着区域协调合作进程的不断提速,上海需要发挥其教育领域内的相对优势,进一步促进教育开放化,承担起推动区域资源开发的平台功能,扩大教育资源对长三角地区的开放程度,打造长三角人才培训平台,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的重要手段。

(三)上海产业发展趋势对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

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上海将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智力密集型服务更趋活跃。第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更趋高端。上海产业结构的上述趋势所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动,将对本市教育的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对本市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要求积极围绕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动态设置专业,努力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同时在教学培养方式上,今后对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将进一步突出。

(四)上海科技创新战略的实现,需要增强教育的基础性功能

在科技创新方面,根据《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上海知识竞争力居亚洲前列,并在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上海已明确了中长期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医疗健康、生态环保、精品制造、信息数字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信息、空天与地学、交叉学科将成为科研的重点学科。面对上海科技创新的上述发展趋势,上海教育系统需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为创新提供人才后备。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为创新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同时,要努力提高市民的基本科技素养,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给上海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量

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是决定未来上海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未来上海的人口变动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人口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2)人口老龄化加速;(3)外来流动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上海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和优化存量配置,着重关注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一步重视老年人教育问题。

(六)城乡发展趋势对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上海下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从长期看,上海的城乡一体化程度将大幅提高,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积极转变。与之相适应,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应进一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郊区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现代农民。另外,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上海农业服务全国”方面的推动作用。

(七)上海社会民生事业进步对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上海人均GDP已突破一万美元大关。按照国际标准,这标志着上海已进入了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随着上海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育与社会进步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社会组织将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专业学科建设,加大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职业社工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需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扩大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的规模。同时,在培养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习环节,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三是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需要上海教育部门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如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学生医疗保险体系、民办教师养老金制度等。四是社会民生领域公共财政投入加大,需要政府强化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实现教育投入法治化,保证教育财政支出的“三个增长”。五是全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要求进一步高涨,需要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综合上海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背景的分析,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发展和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面对全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顺应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上海迫切需要建设起开放型、创新型、务实型的教育体系,以切实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负责人:陈群民

课题组成员:向明勋、徐建、李显波、王永刚、吴也白、史晓琛、张卓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