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诗联的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诗联的运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拟就诗联在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些探讨。“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和阶级压迫,为赴国难,取义成仁的献身精神。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史诗。科学而合理的运用,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诗联的运用

章国芳

早在读中学时,常听老师讲文史相通、文史哲不分家,原以为是老师在讲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今自己做了二十年的历史教师,渐渐地也有所感悟。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大多依靠文学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本文拟就诗联在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些探讨。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

“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近现代史教材中描绘了大量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救亡图存,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些人物大多可以用诗来形容,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伊犁前留别家人诗)的林则徐、“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郑观应《大东沟战争感作》)的邓世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绝笔》)的谭嗣同、“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宝刀歌》)的秋瑾、“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就义时的绝命诗)的吉鸿昌、“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郭沫若诗)的方志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留学日本“断发照”背面自题诗)的鲁迅,等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和阶级压迫,为赴国难,取义成仁的献身精神。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后人为国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动力和座右铭。

当然,在运用诗歌时,也要找准时机。如讲到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时,先讲他领导虎门销烟,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后来被革职流放新疆,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无时不以国家社稷为重,然后再引出他表达自己强烈爱国情怀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成为他一生坚贞爱国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也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后再联系2003年3月温家宝当选为总理后在记者招待会上之所以引用林则徐的诗句,意在表达他竭力为国的决心。这样的讲解,既加深了对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林则徐的了解,又明白了诗句丰富的思想内涵。

同为民族英雄,也是林则徐好友的关天培,在虎门战役中与400将士浴血奋战,由于时任钦差大臣的琦善拒派援兵,致使炮台失陷,他与全体将士都壮烈殉国。在介绍虎门战役后,引入一段小插曲,战前关天培寄回老家一个木匣和一封信,并告知亲人,不要急于打开木匣。不久,他牺牲的噩耗传来,老母和妻儿在悲痛之余,打开木匣一看,里面放着的只有他掉落的几颗牙齿和几件旧衣服。针对这一故事,先引发学生讨论,这件小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基本上讲出了老师要讲的话(说明他为官清廉,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然后引入林则徐的诗句“傲雪霜花岭南枝,功高靖海长城倚”。借用诗句把英雄人物的品质和功绩进行了高度概括。因为这一节要讲的人物很多,引用诗句则有代表性地进行了渲染。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荡气回肠的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能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内容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成因和影响往往用几句话讲不到位,而引入诗歌,则能起到切中要害、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讲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时,讲了老虎代表英国,黑熊代表俄国,肠子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老鹰代表美国,这幅图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入了黄遵宪的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之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时局图》和这首诗时刻提醒时人:国之将亡,勿忘国耻,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和对帝国主义的深切痛恨。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中日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你争我夺,中国出现空前民族危机的认识,也对认识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开始探寻挽救民族危亡道路的维新变法运动作了铺垫。

1932年,上海爆发了日本侵华的“一·二八”事变,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何香凝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愤然取出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表示抗议,上书:“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史诗。科学而合理的运用,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完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后,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欢颜。”对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通过诗的朗读,学生不但能领略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借助形象思维,还可牢固记住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识点。

诗歌有时能起到抑恶扬善、伸张正义、针砭时弊、廓清迷雾的作用。如讲到“四五”运动时,引入诗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然后设问:(1) 这是哪次运动中出现的诗歌?(2) 豺狼、雄杰各指什么?(“四人帮”、周总理)(3) 这次运动的实质是什么?有何作用?(人民群众通过怀念周恩来总理的方式,间接表达了他们对“四人帮”的义愤和对邓小平的支持。尽管运动遭到镇压,但是已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歌,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诗歌的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形式,总结出的规律性东西,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对联也是诗歌的一种,在讲“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来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以玉帛相将”,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然后,教师设问,清政府真的具有帝王度量吗?为什么只得玉帛相将?这副对联的引用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当讲完战争经过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又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不败才怪,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色不少。

讲到《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反割让的斗争时,笔者又引入反对割让斗争的倡导者之一丘逢甲咏怀台湾的感人诗篇,如《离台诗》、《春愁》等;讲到晚清的文化“诗界革命”时,又介绍黄遵宪的组诗《台湾行》、《哀旅顺》、《哭威海》等。这些诗歌中饱含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矢志不渝的崇高人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催化剂。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回归人文精神,史诗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对促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我想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历史教师同样责无旁贷,因为教学中对诗歌的运用,是为了认识历史和传统,也就是创造现在和未来。

(上海市德育课程研究开发实训基地推荐)

(作者单位: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