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德育建设策略研究

学科德育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向来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因为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前途。学科德育建设应主要关注: 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建设指南。 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各学科德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适合各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目的是以各种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来保证学校各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即加强学科德育建设的有效性。编写学科德育指南,就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从而梳理出不同的德育落实点。

学科德育建设策略研究

李 颖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向来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因为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前途。为此,上海市先后出台《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各学科贯彻“两纲教育”的教学指导意见》,意在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把握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时代性与规律性已显得尤为关键。无可否认,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时还存在着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而忽视自己也是一位德育工作者……针对育人方面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和引导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课程学习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也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可见,研究学科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学科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提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完成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三大任务,这就涉及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效率问题,而且学科教材内容本身也或显或隐地包含着许多德育元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言行等也有德育元素。所以我们认为:学科德育是指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知与行、学与施、情与意的结合,在一定的情景设置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

学科德育建设应主要关注:(1) 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建设指南。包括本学科教材每篇章(章节)中隐含的知识点、德育点、三维目标、教学建议等,意在相对完整地构建高中各学科德育的教学框架。(2) 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各学科德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适合各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目的是以各种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来保证学校各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即加强学科德育建设的有效性。

二、学科德育建设的基本策略

1.编制学科德育指南,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有效融合德育要点,是学科德育建设的基础性策略

学科德育指南是本学科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性文本,是教师实施学科德育,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是学科组教师为完成单元或学期教学任务而对教学内容(含知识点、德育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的通盘统筹与谋划。而德育点主要是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重点,以点带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整个学科德育。一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知识点、德育点、三维目标、教学建议等。

学科德育指南的编写,实际上是教师深入研读,继而开发利用甚至是二次开发教材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系统地融合知识点、德育点的过程;是教师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科学组织教学的基础。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学科教材对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教育性。实施学科德育,实际上就是把德育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即根据学科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有机结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合欢树》一文时,不局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而是适时补充作者史铁生坎坷而坚韧的人生经历,推荐学生品读体现伟大生命潜能的《我与地坛》一文,力求让学生感知残缺的生命体同样也能演绎非凡的人生,然后尝试练笔“以史铁生为镜”,意在引起学生的反思:作为身心健康的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着色?从一篇文本,到一组文章;从作者写作的背景,到其整个人生经历,学生收获的恐怕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位作者,了解了一些语文学科的知识,体察到母爱的伟大,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了对生命的思考,对应对人生挫折的思考。

学科德育指南的编写,不仅可以使每章节的学科知识点与德育点实现有机融合,还能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使一学期、一年段的德育点得到有效调配,从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以语文学科为例:高一第一学期有一个“人我之间”的教学单元,包含《最后的常春藤叶》、《邂逅霍金》、《一碗阳春面》三篇文章。如果在三篇文章的教学中都按单元要求融入“生命间需要相互激励”的德育元素,从学科德育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学科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既缺乏层次性,又缺乏丰富性。编写学科德育指南,就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从而梳理出不同的德育落实点。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侧重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融”,感悟“人可以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精神生命的传递与永存”;通过《邂逅霍金》可以引发学生认识“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有尊严的,生命需要人文关怀”;而《一碗阳春面》则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相濡以沫的扶助可以温暖人心,成为由逆境走向幸福的动力”。

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是学科德育建设的关键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组织是学科德育有无成效的关键,这里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教学过程与方法在学科德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课堂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习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它涵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应该防止把它们与德育割裂开来。

比如,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不断改进,小组讨论的形式越来越频现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但我们有很多教师往往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根本没有想到小组讨论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有效抓手之一。

规范的小组讨论,应包含以下要点:(1) 讨论前先进行分工,或记录,或整理,或代表发言。(2) 每位同学都要发表意见。(3) 代表发言时,要说明发言代表本小组意见,或说明因为本小组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仅代表个人发言;发言结束时可以礼貌地询问本小组成员是否有补充。(4) 班级交流时,其他小组同学务必认真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必须待他人发言结束后,方可提出异议。显然,这里包含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

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教师习惯于以纪律约束来维持课堂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多练来熟练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而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很少有机会参与集体的讨论,很少有机会亲身动手实践,这是培养不出有自信、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产生真情实感,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3.利用学科特点与学科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科德育建设的保障性策略

学科具有教育性。但每门学科的性质不同,知识体系也不同,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有侧重。如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偏重感性思维,数学强调逻辑性,而理化生学科则更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能通过实验阐明物质的内部联系与发展规律,对观察、分析、归纳的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学科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学生德、智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实学科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并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掘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思维方法以及文化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向往,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体悟各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数学学科中数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与木材砍伐的例题,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通过物种繁殖与死亡的例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进而提倡绿色生活的理念;通过垃圾产生与垃圾处理的例题,让同学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等等。而理化生实验的观察、记录、探究,既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科学态度的绝好时机。

再如体育学科中的篮球教学。学生在平时的比赛或学习中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技巧,是如何赢得比赛,却很少思考如何赢得对手、观众、裁判员或同伴的尊重。体育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的技巧战术外,还应侧重于“球德”教育,利用班级、年级之间的小型比赛,抓住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无论最终输或赢,都要用自己的表现赢得他人的尊重,并懂得尊重对手。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点的挖掘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教育节奏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相合拍,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吻合,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收获,学科德育建设才能得到保障。

4.结合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视野,是学科德育建设的补充性策略

学科德育的平台不仅在于基础型课程,还在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是上海二期课改中三类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让教师有了较大的课程开发空间,同时也赋予学科德育建设更广泛的利用空间。课程是教师开发的,是学生选修的,教师与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是最有保障的,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也是最容易显现的。

学校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了“民俗学”、“中国历史文化漫谈”、“中华太极”等课程,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中延伸出研究型课程,组织学生“寻访城市的足迹”,通过同学们的亲身实践、探访,找寻我们生活的城市区域内的有价值的人文历史场所,通过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来了解一段历史;通过了解其现状来了解它的发展;通过预测其可能有的发展来展望未来,从而立体地了解上海,感受上海的城市文化底蕴。每年的活动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展开,同学们自行选择场所,自行制订调查方案,自行聘请语文、历史、艺术等指导教师,自行筹集经费,在完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制作实用性的场馆介绍说明书,发挥同学们的创意潜能。每年的活动以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同学们从对一个场馆、一个人物的了解扩充到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场馆、人物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视野。

三、实施学科德育建设策略的基本要素

1.学科德育建设,学校的指导、引领是关键

正如课程改革考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即考验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一样,学科德育建设同样考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因为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学科德育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它既不同于以往在学科知识学习之余贴一两个德育标签,更不同于学科与德育的分离,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理论上给教师一个抓手,使他们在编制学科德育指南时,在备课、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学校制定了《市二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建设的意见》,随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一起下发,并组织教研组长首先学习、讨论。然后利用校本培训平台,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知识,包括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读《学科课程标准》,指导编制学科德育指南,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德育,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可以落实哪些德育元素,怎么去进行学科德育建设,等等。

在教师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听课评课,并将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包括教师在课堂里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纳入评价体系;学校应创设研讨平台,或开研讨课,或经验交流,或专家指导,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科德育价值的认识与学科德育的建设力。

2.学科德育建设,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根本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科德育的建设者。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实验伊始,就采取教研组主动报名的办法,由教研组长带动试点学科先行开展。学科德育指南的编制可以选择一个章节(单元),也可以选择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逐步推进。这样,变“学校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试着做一点”到“可以做更多”,从“看别人做”到“我也来试试”,最终参与实验的学科组逐渐多了起来,参与实验的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学科德育的研究氛围也越来越浓,学校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先后成为区学科德育基地,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研究也有了更广厚的实证基础。

3.学科德育建设,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是保证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而教师本身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而这种引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的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这种“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它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人文素养、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加强学科德育建设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师德师能和育德意识,要求教师带着智慧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这样才能防止学科德育的形式主义,增进学科德育的有效性。

4.学科德育建设,坚持细致而长久是必须

教育目的应该隐藏在教育内容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告诉教师,学科德育最根本的原则是“自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让有效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比如,物理教师没有必要硬性地在课堂教学开头或结束时,穿靴戴帽式地来一通思想教育,好像不这样做就没有学科德育。我们需要做的是“即事明理,借物寓情”,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融合性和学科德育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德育是灵魂的塑造,要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并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付诸生活实践,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科德育亦然。并且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而每一届学生又拥有不同的时代特质。这就要求学科德育体系、学科德育建设要与时俱进。所以说,学科德育建设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教师也要因此来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并在学科德育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节、修整和完善自己。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