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自主性评估的共性指标与评价要素

学校自主性评估的共性指标与评价要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自主性评估的共性指标与主要评价要素是每所学校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要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学校共同体”是由学校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包括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职工、家长、社区人士和地方教育官员等。SDP项目强调,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必须重视学校利益相关团体或者个人的权益,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而不能仅仅体现其中一方的利益,由其中一方“单打独斗”。

第二节 学校自主性评估的共性指标与评价要素

学校自主性评估的共性指标与主要评价要素是每所学校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为便于学校理解和把握这些共性指标的要领,有序开展学校自主性评估工作,我们编写出了《普陀区学校自主性评估指标参考要点》,对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内涵进行了诠释,为学校研制个性化指标,开展自主性评估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一、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主要有三个检测点(观测点):即必须符合学校实际;内涵清晰;有机融入学校工作。

(1)办学理念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办学主体,在处理学校与社会及个人关系的办学实践与理性思考中所形成的精神观念、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概括与总结。作为学校具有统帅作用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灵魂,不仅能彰显学校的个性特征,更能起到引领办学的作用。

(2)办学理念的形成、提炼及发展是由蒙!到清晰、由无序到有序、由零乱到系统、由繁杂到简练的过程。首先,它必须立足于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其次,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及教育发展;第三,必须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第四,需要师生员工能动地梳理、发掘、提炼、抽象,以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3)办学理念的整理、提炼、发展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但办学理念不是校长个人的专属物,它是学校长期的一种价值追求,一旦确定应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因校长的更迭而“变脸”。

(4)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战略管理与发展的“方向及目的”,其内涵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揭示与丰富。即需要从“目标”上去分解——具体化;从“途径”上去选择——可操作化;从“策略”上去落实——可行性化。且在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中寻觅到具体的支撑点,在常规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找到落脚点、形成体系,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

2.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指学校依据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确定自身在一定时期内带全局性、方向性、具有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的发展定位及努力方向。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确定学校自身在所属系统中处于或将处于的位置。学校在进行目标定位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主要从三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办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符合学校的办学现状”及师生员工的实际,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过或低估学校的现有水平及能力。同时,要善于结合专家、教工等各方面的意见予以确定或调整。

(2)办学目标要体现“阶段性、递进性”、“具体可操作性”主要是指一段时间内学校办学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以及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分时段、由低到高“台阶式”递进,且有保障目标逐步达成的途径与形式、策略与举措,并在实践中得到教工的认可与落实。

3.学校发展规划及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简称SDP)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起初,它仅仅被人们当作一种管理工具,即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考虑如何应对教育变化而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侧重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它既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为当代学校教育所关注。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为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通过学校共同体(school community)成员的努力,系统地诊断学校的原有工作基础,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并制订相应行动计划,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资源,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校发展规划及实施”主要从“前后规划的衔接”、“学期(年)计划与规划的吻合”、“部门工作计划与规划的一致”、“要有检讨实施的制度予以保障”四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过程的认识。学校发展规划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文本的产生,更应关注动态的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2)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要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学校共同体”是由学校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包括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职工、家长、社区人士和地方教育官员等。SDP项目强调,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必须重视学校利益相关团体或者个人的权益,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而不能仅仅体现其中一方的利益,由其中一方“单打独斗”。

(3)我们强调“前后规划的衔接”、“学期(年)计划与规划的吻合”、“部门工作计划与规划的一致”,旨在充分体现办学中的继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引领与实施的关系,避免办学断层和“另起炉灶”带来的不稳定状态,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各部门的行动计划应当符合“SMART”条件:Specific(具体)·Measurable(量化)·Agreed and Achievable(各方认同、可实现)·Realistic and Relevant(真实、联系学校实际)·Timed(确定时限)。

(4)强调规划、计划实施中“要有检讨实施的制度予以保障”,其旨在弘扬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倡导过程与管理的科学态度,增强学校“自主发展与持续改进”的意识,促进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这要求学校在看到优势、成绩与经验的同时,更注重对劣势、问题与不足的分析与思考,以及对教训的总结与警示,以求得学校更大、更快的发展。

二、队伍建设

1.师资结构

要求学校教师的数量、任职条件符合国家规定,职称、学历、年龄、能力等结构逐步优化。其中,能力结构主要是指教师整体及个人的教学能力、育德能力、科研能力的发展状况及水平。学校要为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创设平台、提供条件,要逐步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相对稳定、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2.教师素养与校本培训

(1)强调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校本培训方案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和有效实施,旨在通过学校有计划的培训、教师的积极努力,不断使教师师德、专业能力、身心素质等教师素养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2)在教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学校要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并将之与学校原有的年度考核整合起来,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以切实抓住学校发展的根本。

三、学校管理

1.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

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是学校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的必要条件与重要保障。对于学校“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主要从四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在学校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的监测中,从管理理念、体现现代学校建设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渠道、管理手段、监督保障等方面,重点检测校长负责制配套文件的落实与运行情况。

(2)在关注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建设与完善的同时,也要注意外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地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办好学校。即要着力建构与完善社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借力互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其中,学校“借力互动机制”主要是指在推进我区教育“圈、链、点”发展战略中,学校“借天、借地、借资源”的对外互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3)高境界的管理应该充分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宽松、和谐、平等、尊重、高尚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人的自主而全面的发展。在学校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中,我们倡导“制度与情感并重的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现象而提出的,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直接体现。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学校领导能融洽干群关系,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共谋、共创学校的美好未来。

2.德育工作

针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等特点,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监测、评估中,学校要注意梳理、整合,找到有效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节点。对于学校德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德育课内、课外体系”与“德育课程资源、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即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两纲”教育为主体,有分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德育工作体系,且要做到时间、载体、内容“三落实”,使德育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2)“组织机构与队伍的建设”。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及德育工作者职责分工明确,“全员育德”落实有力,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为宗旨的班、队、团组织集体建设有特色、有成效。同时,学校从聘任、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有效加强班主任、校内外辅导员、团队干部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开展。即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态度及重视程度,以及在操作程序、评价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中,是否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并不断提出改进、完善的举措,使这项工作的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4)抓好能带动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的“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建设。各校应按区德育室有关“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创建工作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有序推进。在总结成绩与经验的同时,也要积极思考与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工作带动学校德育工作再上台阶。

3.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针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监测与评估。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与标准”,主要包括三类课程按规定开足、开齐,严格控制周课时量,落实“减负”规定,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三课二操二活动等。在落实“减负”规定和确保学生每天体锻时间的工作中,学校应全方位地考虑保障的举措,在课程及教学计划、师资、场地设施配置等方面合理地调整、安排,避免这些工作名义上的“减少”或“增加”,而无实质改善的状况。

(2)“开展课程、教材校本化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指学校依据国家课程计划与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情况。其中,基础型课程有校本实施方案,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开设做到定人、定时、定点、定内容,并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比较成熟的书面教材等。

(3)“教学常规体现二期课改的思想与理念”,即指学校有推进二期课改的实施方案,且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流程管理运作规范、有序,在备课、听课、评课、学生作业检查与辅导、测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且相关教学档案资料齐全。

(4)开展以“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主线的校本教研工作。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在实施计划、制度建设、行动研究、教学展示与评优等方面抓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建设。

(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即学校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完整,监控点准确,监控过程严密,分析到位,监控结果导向作用明显,信息反馈及时、准确,调整迅速,且在监控的各环节中得到有效运用,形成教师积极参与监控和接受监控的氛围与机制。

4.教育科研工作

对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科研定位正确,研究价值取向明确”主要强调课题选题源自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并形成了课题群。研究工作立足于解决学校教改实际问题,研究形式多样。

(2)“教师参与面广,科研骨干队伍稳定”则要求学校针对源自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课题,要广泛发动、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对此,检测可以通过课题申报表的参与人数统计、研讨会议或活动记录等途径进行。

(3)“注重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发展的成果与作用”则主要通过对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教学设计、主题班会设计、个案跟踪,以及后续的研究与拓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程度,以及学生行为表现及学业成绩的进步状况等,测评研究成果促进学校发展的实际价值。

5.后勤保障工作

对于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观测与评估。

(1)“办学经费的安排与使用情况”旨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评估,以了解它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及程度。

(2)“教学设施设备等校产资源的完好率、使用率”旨在了解校产资源的管理状况,以及它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社区服务工作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及程度。

(3)“卫生、安全保卫责任事故的有效控制”主要通过检测学校的预警机制的建立及良性运转,日常工作检查与防范、处理,事故发生率,以及对师生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来判断。

6.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校园文化亦称学校文化,它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特有的校园物质及人文环境与文化活动氛围。

与狭义的校园文化相比,广义的校园文化更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内容更加全面,除包括狭义学校文化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学校中心工作的载体,即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外化。它以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

(2)鉴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关注。即民主、平等、合作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学校精神的不断提炼与完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的放矢,以聚合各方力量,凸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与作用。

四、办学质量

1.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状况的监控主要通过基本指标的检测和学生获奖等情况来判断。

(1)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观测 首先,学生遵守学生守则与行为规范,以及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整体水平。其次,在观测中,中小学生应做到爱国爱党、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其中,中学生应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小学生则应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能力。再次,学校校风良好,达到区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要求。

(2)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检测 首先,要求学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中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则初步具有上述能力。再次,小学、初中毕业率,高中会考各科及格率等常规性指标要达到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情况的监测时,不仅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对学生各科学习情况进行纵向地分析、对比。而且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掌握本校与市、区平均水平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这既可以检测教学的质量,也可兼顾学生的不同情况,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3)对学生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素质的观测 首先,要求学生的劳动(劳技)课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求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再次,中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应初步具有)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

(4)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观测 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其中,中学生基本掌握(小学生为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中小学生体育课及格率、体育达标率达到市规定要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达到市规定要求;近视新发率低于规定要求。其次,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其中,中学生具有自尊、自信、合作、诚信、竞争的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小学生具有自尊、自信、合群、诚信,初步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及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再次,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应有一项兴趣爱好和特长。将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在课外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会做人。

2.阶段性绩效

学校办学工作的阶段性绩效的检测主要通过对学期(年)工作目标达成、重点项目推进以及法规执行的情况来判断。在判断过程中,须提供一些结果性的统计表和作证材料。

3.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主要通过学校获奖(区级及以上综合性或单项荣誉)和家长满意度、社区满意度来判断。其中,家长的满意度除了问卷调查之外,对家长的表扬与投诉也要作为重要的参考素材,学校对此要及时记录和处理。

五、自主创新与发展

1.实验项目

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期限内为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其中“特定”一词严格将项目与日常工作区分开来。作为项目一般具有时间的临时性、结果的独特性、过程的逐步完善性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临时性是指项目有确定的“开始”与“结束”,当项目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已经清楚地看到该项目的目的不会或者不可能达到时,或者该项目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时,即宣告了该项目的已达到其终点。临时性并不一定意味其时间短,有些项目或许要延续好几年。而项目的过程主要包括启动、计划、实施、控制、结束五个活动范畴。

学校的自主创新与发展,主要通过对学校的实验项目设计方案的细化、实施来进行观测。学校的实验创新型项目主要是指在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现代管理、队伍建设、学校改革等方面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规律所作的前瞻性研究和探索性实践,以期产生明显的效果,高效率地带动规划的实施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在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验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实验项目的完整性、科学性 学校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项目产生的背景;项目设计的目标;理论依据;设计创意思路;项目实施步骤、操作方法、举措;项目预期成果等。

(2)要注意实验项目对其他工作项目的关联性、引领性 实验项目的实施不是孤立存在与运行的,它必然与学校其他工作项目紧密地衔接。为此,学校要发挥好实验项目的排头兵作用,找到实验项目与其他工作的衔接点,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3)要注意学校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中,学校在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要考虑干扰项目实施的诸多因素,控制好项目的实施期限,不要急功近利地对项目推进时间作主观臆想性的规定。同时,要注意分析项目进行过程中因条件变化而出现的“改变”,使自己明白这些“改变”对时间进度、工作范围、项目质量或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可选择性的改进方案。

(4)要注意增强项目实施团队及个人的执行力 在增强与团队及个人执行力的过程中,要加强沟通,传送较为准确的信息。即对确定下来的目标和实施过程中,相关的人员要明确“跟谁”、“什么目标与内容”、“何时”、“怎样”去进行沟通、汇报。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性的培训等形式,提高项目实施团队及个人在实施过程的技能,为项目的完成提供支持与保障。

2.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学校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学科、人才特色等;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对优化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学校特色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界定:

(1)稳定性 不论老校与新校,从其创建以来长期坚持不懈,不断积淀与发展;

(2)基础性 学校有实施特色项目的目标与计划、一批教师队伍、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对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有直接支撑作用;

(3)广泛性 学生及教师的参与面广,受益面较大;

(4)先进性 校长有强烈的特色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独特办学思路,有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和促使特色形成、发展的激励机制;

(5)示范性 反映特色的成果及资料翔实,有一批高素质的学生,社会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

3.对办学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反思与建议

在全方位看待学校办学工作中,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的目标,认清与发挥自身的优势,总结、积淀、丰富自身的办学经验。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困难及不足,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诊断、研究、反思。在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规划作适当调整,以完善工作举措。同时,也可结合工作的诸多状况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