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容架构及实现机制

内容架构及实现机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校内部管理重心由校级层面向院系的转移,有必要立足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状况,对院系学生工作做以回顾与梳理,对进一步明确院系学生工作的内涵、价值取向、内容架构与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构成,是基于实践内涵的“职能”演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重大变革,加速了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变化。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价值取向、内容架构及实现机制

刘志侃[1] 袁博源

【摘 要】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高校内部管理重心由学校向院系转移的现实背景下,院系学生工作在“组织结构、传动机能、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着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为此,本文在对院系学生工作内涵厘定的基础上,阐明了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并以此对其内容架构与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生工作;生态能力;价值取向;实现机制

院系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又是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并实施的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发挥院系学生工作的作用,回应与完成自身承载的历史使命,是高校院系学生工作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院系学生工作的梳理与分析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重心由校级层面向院系的转移,有必要立足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状况,对院系学生工作做以回顾与梳理,对进一步明确院系学生工作的内涵、价值取向、内容架构与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院系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发展中的地位

纵观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与其工作职能拓展紧密关联。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源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员最初的主要工作是为了满足建国初期为政治服务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即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经历了恢复与发展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坚持德育首位,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以管理为手段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进入发展阶段,其独立地位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实现了从传统的“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的转变过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五大以来,高校学生工作本着“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历史任务,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各高校开始了在学生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尝试。面向21世纪,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宗旨,结合大学生就业制度向“自主择业”纵深转化这一背景,深化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也相应的从注重“教育、管理”逐步演化为“教育、管理、服务”职能,学生工作从“保稳定”逐渐向多维职能转向。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工作职能的发展推动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竞争是人才竞争已成为教育界共识。高校学生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随之不断拓展:既要对学生进行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上的教育、行为养成和事务上的管理,包括奖、贷、助、补、减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工作,还要承担学生心理指导等。基于此,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发展为“学工部(处)、招就处(招生就业处)、团委、保卫处、心理指导中心、公寓管理等”多个组织机构,这些部门构成了校级层面的学生工作主体,承担高校的学生工作,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的现实性进一步增强,但其职能边界还有继续拓展之势态,势必影响院系学生工作的质量。

院系学生工作在组织结构发展变化中的主体地位是否与职能发展相一致?实际上,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构成,是基于实践内涵的“职能”演绎。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职数呈逐渐加大趋势,并凭借其“职能”下移“格式化”目标,将职能部门所属的任务分解下移为管理目标。应急性、临时性的安排和通知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惯常手段,院系学生工作变成就事论事,完成以“职能”为主体部门部署的任务,成为“接受—分解—部署”工作的“消防队员”,致使院系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发展中的地位失衡。

(二)院系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中的传动机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重大变革,加速了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大众化、后勤社会化、学分制等诸多新鲜名词直接表征着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随着封闭式办学模式被打破,大学从神秘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被推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高校发展所必需的诸多教育资源不再单纯依靠国家的无偿提供,而是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的途径得以配置解决。正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和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型为催化学生工作机制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由此,几乎全国高校都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以协调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学工部、学生处、招就处、团委、财务处等)的工作,并达成各项工作部署的共识,安排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为应对日益扩大的学生工作边界,合理调配资源利用效率,发挥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应地推进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院系学办—班级”为直线管理的工作机制模式,班级也就成为院系学生工作的载体

基于学生工作机制模式的认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工作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等,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探讨的热点。可以说“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深化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路径,无疑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回顾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简单地放大为“教师、干部与学生结对子”的育人方式,“导师制”也被“结对子”替代,加之“学生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等问题与人事制度管理相关,因此,院系学生工作机制传动机能的异化不是机制本身所造成的,而是构成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从自身职能与任务实现上出发,未对各院系的实际情况与工作旨向进行充分的研判,致使院系学生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弱化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工作理论内涵滞后于实践内涵,是院系学生工作处于扮演“跑龙套”、传动机能“不畅”的关键。

(三)院系学生工作在转型时期的目标定位审视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院系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之一,着力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并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顺应时代要求已是历史的必然。那么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院系学生工作如何适应高等教育转型,并围绕根本任务“培养人”与核心任务“质量”这一问题,准确定位,丰富与发展学生工作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更有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目前,院系学生工作还存在着定位不清、目标不明这一事实,其实质就是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不明。“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与学生自身等实际情况,如果统一的规定过于原则或过于具体,过于强调思想教育或过于注重行为管理,过于传统或过于现代都不合适,但不去尝试予以规定似乎更不合适。”[1]因此,院系学生工作的定位、目标的着力点是回归院系学生工作工作的价值取向。《纲要》中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为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院系学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工作应服务与服从于人才培养,院系学生工作更是如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院系学生工作是教育教学单位的有机组成部分,立足于具体承担人才培养任务院系的实际,着眼于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即就是围绕“信念、品德、知识、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这些关键要素,找准与自身角色相匹配、相适应的定位,围绕学校教育整体育人目标,制定相应的定位与目标选择,这才是院系学生工作的基础。

综上所述,院系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失衡,院系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中的传动机能不畅,院系学生工作在转型时期的定位模糊成为制约院系学生工作质量的原因所在。因此,厘清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内容架构与实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与内容架构

探讨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取向与内容架构,须从内涵与外延说起。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中的概念,内涵主要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即概念适用的对象。由此引申,内涵通常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定性的方面,而外延则往往是指事物外部的、形式的、定量的方面。内涵是外延的根据,外延是内涵的表现,两者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由此来解读院系学生工作,应可看出,院系学生工作的内涵即院系学生工作的根本属性、价值追求和实施的效果等。具体地说,就是院系学生工作在贴近本院系学生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生能力上的显现程度。而院系学生工作的外延则是实现院系学生工作价值诉求所采取的方式、内容、手段、途径及其表现形式,如育人方式的“人本化”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平台设计、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模式、服务学生内容的系统化、学生工作者素质等等,它们是院系学生工作发展的外在体现。

作为院系来说,它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者,也是本校办学指导思想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落实者,致力于所要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于实现“复制世界”任务,更重要的是完成“创造世界”的任务。因此,院系学生工作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这一关键,并围绕价值取向,建构以“信念、品德、知识、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为架构的工作系统,促进学生生态能力的生成。

(一)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发展从本质上看是社会主体满足其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的行为上,应当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价值理性的高度彰显,从而使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作为院系学生工作,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结合院系实际与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在实现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达到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院系学生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能力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其内在价值判断与社会进步相一致;二是从学生的生态能力的生成,亦即将学生的生存需要与长远需要化为工作思路与运作方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三是注重强、弱势群体以及个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基本的工作策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与激励相结合的引导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院系学生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从价值理性角度看,就是要使学生在学理上加快对知识的升华,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作为个体的生动实践;从工具理性来看,就是促使学生完善学习过程,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院系学生工作就是将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过程的始终。

(二)院系学工作的内容架构

如前所述,院系学生工作是以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为价值取向,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院系学生工作要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环节开展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教育。高校院系专业设置一般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如何让入校的新生从入校始树立“专业”概念,并深刻领会学科体系及其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尤其是关注并阐释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线索,并保持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是院系必须高度重视的育人环节之一。高校一般都在入校之始进行了专业介绍,这并不完全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厘清自身发展思路,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同时对专业学习方法、技巧和寻求成功的可行性途径等问题加以引导,实质上指向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思维与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规划。

2.学生生涯发展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凸显,这使得院系学生工作在帮助学生梳理生涯线索、制定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满足其为实现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方面必须作为。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壮大,作为中间层面的学生工作部门要涉足庞大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显然只能从宏观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实施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院系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测评等相关因素,帮助其寻找生涯线索、确立“职业锚”与制定、修正其生涯发展规划,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3.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已成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除通过修正培养计划之外,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观察力、质疑力、协同力和领导力,敢于主动实践的统筹思维能力、个性鲜明的创新性人才等方面的培育,必须搭建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促使学生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展现、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4.做人做事引导。独生子女问题、贫困生问题实际上是这一群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这也是院系学生工作面临的实际而又具体问题。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工作并变为生动实践,完善和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显得尤为迫切。在关注独生子女、贫困生问题的同时,加大对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引导力度。既要重视个体性别差异,又要重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期望,将“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以期他们可以领悟并将“学会学习”演变为个体生动的实践。

三、院系学生工作的实现机制

(一)院系党政合力:彰显学生工作价值取向的前提

长期以来,高校院系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人为地割裂开来,虽有组织结构的缺陷,但也有基于“职能”管理的原因,演变为育人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因此,院系党政班子务必从学生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着手,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于教育实践过程中。这不仅需要认识上的统一,而且涉及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更涉及院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利用,最大可能的促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满足其实现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的运行方案。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工作是院系的整体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回答与实践。

(二)合理引导: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的基础

1.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院系须建立起“分对象、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分对象”,就是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性别以及学生的现状,比照社会对其的要求要素确立指导方案;“分层次”,就是对本科生和高职生实行不同的指导方案;“分阶段”,就是对一年级学生实施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测评,寻找生涯发展线索,确立“职业锚”;对二年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定位;对三年级学生实施分门别类的指导,如对确立考研、公务员、就业与创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四年级的学生实施就业策略、就业技巧指导,提升其应对能力。

2.关注贫困生和非正式群体。贫困生由于其经济因素的限制,导致其接受新鲜事务的两重性——一方面过度沉迷,另一方面畏惧。为此,利用专业特点和当地的社会资源,建立“贫困生见习基地”,让其在该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非正式群体,要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3.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生涯发展规划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比照其生涯规划方案与完成效果,形成良性互动的激励机制。

4.鼓励学生科研立项,并为其确定指导教师,实行全过程指导。

(三)教育质量: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的核心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促使学生对知识获取并以此转化为现实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是院系学生工作的核心价值旨归。院系须认真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潜力,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要将学科内容与现实应用的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为什么学,主动学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积极搭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实践平台,将其学理性深化,工具性强化。

(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素质升华的关键

这里的平台,主要是针对学生“人力资本”不足,“社会资本”匮乏而不能充分就业的现实而设立的。从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本”为着眼点——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价值系统等方面建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其“社会资本”,也就是围绕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将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提升其素质的升华。

从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角度,确立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技能活动月”“竞赛月”,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学生的参赛过程中既是知识的释放过程,也是知识的再生过程,使其在“过程”中品味与建构知识结构的主动性。

其次,从丰富学生“社会资本”入手,搭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实践载体。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力度,深化学风建设,并辅之社交礼仪讲座和对女生实施“形体训练”等活动,历练其“学会生存与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做人、做事的精神境界。

(五)激励机制:学生不懈追求的保障

激励这一概念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心理过程。应用到对学生实施管理,是指激发学生追求学业完善的动机。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实施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正确地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需要,增加其满意度。首先,将学校的奖评制度与院系的实际结合起来,围绕校级的奖评原则实施必要的调整与细化;其次,激励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要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奖评实施细则,除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外,还要注重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再次,注重奖评制度的科学性,在工作细化的同时,要关注信息反馈,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张彦.构建科学高效的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注释】

[1]刘志侃,男,1966年生,陕西宁强人,研究生,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