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质量文化内涵

教学质量文化内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质量文化是指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质量的内在制度(潜规则)和外在制度(显规则)互动的和。当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自我突破,这就要跳出圈外,需要外来教学质量文化推动本土显规则渐变,并与本土文化交融,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管理潜规则,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文化的不断革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动力。

二、教学质量文化内涵

在当前,大部分学校教育内外部环境、软硬件条件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学校靠什么去形成自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绝不是质量与文化的简单相加,教育质量也不等于教育质量与学校文化之和,而是关于教育质量的意识与观念以一种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质量文化是那部分为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持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是指民办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围绕教学质量问题所产生的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制度及其物化形式,是关于教学质量的内在制度(潜规则)和外在制度(显规则)互动的和。

(一)教学质量文化内涵之一:一个中心——教学质量

img25

图3 教学质量中心操作模型

学校所有的人事结构、意识活动、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物化形式等应该指向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没有教学的中心地位,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就谈不上教学质量文化。

(二)教学质量文化内涵之二:两种规则——潜规则与显规则

教学质量文化是指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质量的内在制度(潜规则)和外在制度(显规则)互动的和。可见教学质量文化有内在与外在、隐性与显性、有形与无形、潜在与显在之区分。但质量文化绝不是二者简单的静态相加,而是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无生于有,内在潜规则决定外在的显规则,反过来显性的又潜移默化影响隐性的,习惯成自然不断积淀成潜在质量规则。当外在的教学制度、教学行为等显规则与内在的质量潜规则一致时,教学制度的有效性才得以显现,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固化教学质量,形成质量文化氛围。当二者冲突时,最容易改变的是显规则,然后影响潜规则。改变潜规则靠本土的力量很难,因为本土的显规则和潜规则所组成的质量文化具有保守拒变、因循守旧的惯性。当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自我突破,这就要跳出圈外,需要外来教学质量文化推动本土显规则渐变,并与本土文化交融,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管理潜规则,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文化的不断革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动力。

从狭义上看,文化是人们不约而同的行为,潜规则才是真正的文化。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就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围绕教学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不约而同的行为。这不是一种外力的强加,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风气,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教学质量文化内涵之三:四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

教学质量文化的结构特征由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四个层面组成,也可以说教学质量文化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要通过质量理念化、理念制度化、制度文化化、文化行为化,促进价值的内化与意义的共享,最终实现学校的质量追求目标。

1.教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质量文化的外部物质基础层面,主要包括办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校园环境、学校形象等,是教学质量的载体。有好专业、好师资、好学生、好设施、好环境、好就业,培养出好人才,方可谓之好学校。物质层面虽然较之于其他层面,对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影响力较小,容易改善,但作用不可小觑,也正是民办学校所缺乏的。

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是民办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办学硬件条件、校园环境状况、技术设备和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形成的物质保证。度过资本积累期的民办学校,要着力进行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校园环境建设,逐步建设成特色鲜明、具有艺术性的校园环境;加大高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资源并提高使用效益;聘请名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图书馆、运动场所的建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治管理;以品牌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顾客——学生满意度和教职员工忠诚度极高的特色文化。

2.教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属于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塑造师生员工教学质量行为的主要机制,是教学质量文化的固化部分,是为实现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规范化要求,包括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则,是构筑质量文化的保障,具有可操作性,是精神层的支撑,是行为层的引导和约束。目前多数民办高校仍停留在人治阶段,靠创业时期英明善战的“明白人”说了算——“动态管理”。教学“动态管理”的结果导致换领导就换思维、换理念、换制度,使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极其脆弱,很难固化为特色。民办学校呼唤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文化建设,呼唤建立内部法制化的教学质量环境。

民办高等学校创业之初,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宣传和校舍硬件建设上,校舍、设备、师资和就业等硬性指标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代名词,而对教育质量的工程技术(教育教法、手段、考核评价)、制度建设等关注不够。今后要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这是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重要任务。

3.教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行为文化。

行为层既受制度层的引导,又受物质层的制约,是制度执行力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团队和个人的做事方式,是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管理人员的作风和学生的学风。民办高校的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全体行为都要围绕教与学展开,以学生为本,高质量绘制教学蓝图,以质量经营学校,对教育工作持续改进。要倾听学生声音,提供适应性的教育服务,让顾客满意;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把木桶理论和质量文化结合起来,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依靠教师,依靠学生,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结合技能创新和科技竞赛开展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教、学、做的一体化和课程教学、思想养成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优化质量行为模式,重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种种教学行为文化中,最需要强调的是质量文化的三个核心行为方式要素,即领导作用、团队的学习创新和员工的自我管理行为。

第一,领导作用与领导行为

无论是ISO9000标准所提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还是追求卓越绩效组织遵循的十一条核心价值观都强调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组织目标活动。”高层领导的作用在于确定方向、营造环境等。民办高等学校实行的是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个好董事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高层管理者教学质量计划行为、组织设计行为、开放开明领导行为、塑造控制行为对创新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第二,学习创新行为

21世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唯一的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得快。在学习型组织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L>C。其含义是:知识经济社会里,学习创新必须大于变化发展,一个组织内部的学习和变革,如果赶不上外部的变化,这个企业就会消亡。事实上,永不满足的学习力、不断自我否定的变革行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是遵循市场竞争法则的民办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优化先进教学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师生员工的自我管理行为

教学质量文化强调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自觉的质量行为,营造一种质量文化氛围,包括对教学质量观和培养目标的认同,对质量的承诺和对质量改进的不断追求。学校的教学只有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才能形成质量文化。教师要自律、自强,学生要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成为学校的主人。在民办高等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内应坚决抛弃责怪的旁观者文化和顺从的奴隶文化,逐步建立自我管理的主人文化。

4.教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目标追求,是学校群体的质量意识和个体的价值观念。教学质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精神力。

就民办高等学校而言,构筑独具特色的质量精神文化,就需要树立教育的公益性目的、正确的教学质量价值观、办学特色意识、质量精品意识、学生顾客意识、师生团队意识以及质量忧患的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这是质量文化的核心要素。

第一,教育的公益性目的

要抛弃教育的产业化倾向,不以营利为目的。继续发扬民校干事创业的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办教育,把目光放在未来,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把教育事业做精做强。

第二,教学质量价值观

教学质量价值观是教学质量意识的核心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深深影响师生员工对教学质量的态度和行为取向。教学质量价值观具体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校的质量观、微观的课程观。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观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实用性的:培养实用性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意个性化教学观的新向度。在就业的实用性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导向下,学生的学习观的关注点是技能训练和职业操守。学校质量观是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观,微观的课程观应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能人才需要的社会化课程观。

第三,办学特色意识

“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的资源。”无论从现实的供求关系分析,还是民办学校自身的内在要求,无不彰显出一个基本的理念——特色是民办学校的立校之本,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兴办民办学校,是为了满足特定群体选择性需求的教育服务需要;发展民办教育,不能跟在公办学校后面亦步亦趋,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当前生源锐减、办学成本加剧、办学性质尚未定位的困境下,民办学校必须突出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个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第四,质量精品意识

在民办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精品意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化的教学服务,确保教育出精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必须以学生的满意度、群众的美誉度和社会的认可度来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第五,学生顾客意识

质量文化以顾客持续满意为关注焦点。强烈的学生顾客意识是民办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对学校而言,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顾客是学生。必须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行动中为了学生。树立学生主体顾客地位,不在于口头上,而在于行动上,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办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民办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不可轮回。民办学校万不可拿学生的青春和生命来积累原始资本,不可用教育教学的偷工减料来毁坏学生的前途命运。要围绕学生的成才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持续不断改进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校教育成人成才。民办学校没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校舍,但不可缺少一流的质量追求。有的民办学校教师面对落榜学生仍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点、内容、方法开展教学,于是屡屡受挫,感慨地说:“我们从事的是废品加工。”谁都可以瞧不起咱,唯独自己不能瞧不起自己。“世无弃人和弃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民办高等学校招收的被传统应试教育抛弃的学生中极有可能有未来杰出的人才,只要教育工作者从学生顾客的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在追求学生的价值增值和服务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定会实现优质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样民办高等学校也可以追求一流的学校质量,培育一流的人才,打破人们世俗目光中民办学校没有质量的偏见。

第六,师生团队意识

质量文化建设要求全员参与,人人是质量管理者。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离开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民办学校需要教师的团结协作、共同钻研,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师生合作团队,使“质量”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念,人人为实现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目标而团结、自愿、自觉地奋斗,营造一种“质量为我,我为质量”的文化氛围。

(四)教学质量文化的变革抗性

通过质量文化四个层次可以明显看出,精神层属于本土文化的潜规则,对整个质量文化建设有决定作用,一旦形成不易改变;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属显规则,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对容易改变,并不断影响潜规则,促进精神层渐变。同文化变革的抗性一样,质量文化变革从物质层到精神层逐渐增强。当然质量文化的纬度一经改变,其持续的时间与改变的难易程度成正比,越难改变的在改变后持续的时间越长。由此我们得出民办高等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在创业时期形成的质量文化需要扬弃,更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汲取不同外来质量文化营养。可以先从易改变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入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规章,优化教学行为,有意识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创新型、学习型持续改进的卓越教学质量精神文化。

img26

图4 教学质量文化模型

(五)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发展定位

借鉴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式(CVF),将灵活与伸缩、控制与稳定、内部与合作、外部与竞争四个要素分别界定为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的民主、专制、举办者、师生四个关注维度,结合质量文化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四个维度可找出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所处的类型和位置,如表2所示:

表2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所处的类型和位置

img27

从民办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现状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民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举办者的角度出发,普遍是专制控制。举办者求生存,学校考虑成本核算求稳定,采用家族式金字塔垂直管理求秩序,教师打工求无过,教学质量文化在浅层次运作。民办学校要获得长期发展,必须树立顾客满意质量意识,围绕学生和教师双主体,进行管理授权和流程式管理,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在学生成才、教师进取和学校发展中实现共赢。

上图也表明,质量文化建设各要素均指向领导者,强调领导的作用,民办高等学校建设质量文化的关键要素是举办者及其他高层决策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