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下一心铸辉煌

上下一心铸辉煌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与资源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有较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十年兢兢业业,十年风雨兼程,铸就了环资学院今天的辉煌与成就。“环境工程与科学”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工程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爆破工程、岩石力学等5门专业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艰苦拼搏求发展 上下一心铸辉煌——环境与资源学院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环境与资源学院

一、十年风雨兼程,铸就辉煌成就

环境与资源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有较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学院的前身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1958年开办的非金属矿床开采专业和地勘专业;1978年发展成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非金属矿系;1993年学校改名为西南工学院,非金属矿系分为环境工程系和地质资源系;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后,环境工程系和地质资源系分别改为环境工程学院和城建学院;2005年1月,由原环境工程学院和城建学院重组成为现在的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学院坚持以教师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整合各种办学资源,突出“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传承“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大学精神。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用创新的思路、振奋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抢抓各种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年兢兢业业,十年风雨兼程,铸就了环资学院今天的辉煌与成就。

现在,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特色、以应用型高级工程建设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型工科学院,开设了地质、测绘、采矿、安全、交通、环境、地理信息等7个本科专业和矿业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5个硕士点;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9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达2600余人;拥有“固体废弃物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烟气脱硫工厂技术中心”分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烟气污染测控中心”、“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实践教学中心”以及“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大批重要的实验研究平台。“环境工程与科学”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工程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爆破工程、岩石力学等5门专业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2000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培养本科学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编写出版教材(教程)14部;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项目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地市级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百篇。

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展望无限美好未来

(一)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学院十分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涉及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条件改善,坚持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应用专业知识的实战环境。在过去的十年里,学院花大力气建设了多个专业实验室,依托企业建成了多个教学实习及科研基地,保障了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学院的实验室对外开放,满足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实验要求,学院申请创新基金项目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在学院的7个本科专业中,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验室,其中,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是我校的最具特色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总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全国唯一一座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并直接由学校运营管理的污水处理厂,不仅满足了环资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学院的相关实践教学需要,并承担和完成了欧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等多项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目前,学院共建有各类教学实习、实践及科研基地29个,其中有2个实习基地于2007年获“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称号;2009年与北京超图软件有限公司签订了“GIS共建实验室”和“GIS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并赠送给学院价值100万元的软件,本科教学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院组建了“工程勘察与检测试验平台”、“数值模拟与数字试验中心”、“岩土力学实验中心”3个实习实训平台;实验室总资产已达2500余万元。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随着学院的发展,不仅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开设的专业也不断增加。为此,学院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通过大力引进、送出去培养以及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及大学人才的办法,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22%,教授比例为15%;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3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董事单位及海内外的数十名知名专家直接参与我院的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学院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资源和环境为主线整合学院各专业,重点突出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非金属矿科研特色,目前已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利用”、“爆破与防护”、“固废处理与资源化”以及“低成本废水生态处理”等近十个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团队。同时,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形成了5个精品课程为方向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品德高尚的建设人才

学院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努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建设人才。在过去的十年中,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品德高尚、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模范教师,矿业工程系郭学彬教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桃李春风一支笔,满头白发十年灯。 新生来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走了一批又一批。看得见的是全国各地的桃李芬芳;看得更加真切的是郭老师的丝丝白发和日益消瘦的身躯。左胸肿胀疼痛的他,依然坚持在攀钢兰尖铁矿做边坡开挖爆破试验;身患骨髓瘤的他,依然一字一句地审读修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年近退休的他,依然经常骑自行车到学生宿舍,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5·12”大地震后,郭学彬教授带病并冒着生命危险,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到灾区现场处理堰塞湖问题。

“乐做绿叶托红花,甘当人梯通大厦”是采矿86级学生毕业20年同学会时对母校的赠言,更是环资学院广大教职工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的十年中,学院的广大教师,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人才的方法,改革现有制度和体制。特别是以郭学彬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乐于奉献,甘当人梯的教师,他们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面上进行改进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了一大批人;不仅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增强,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

(四)立足校园塑英才,走入社会作贡献

一个学校要做的不仅是培养好学生,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环资学院的广大教职工,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积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努力在矿床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资源加工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服务社会,贡献社会,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加工超细粉体,创造无限价值。”学院院长陈海焱教授,不仅潜心教学,承担十余门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培养多名研究生,还在科研上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承担了多项国家及教育部等重点项目。同时,他还十分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注重工程实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在五粮液集团、陕西兴化集团、甘肃稀土集团等国内外100余家单位得到应用。他本人所独创的射流超细粉碎设备已经应用于江油光巨玻璃微珠原料的加工,使得该公司三年内从400万元的年销售收入发展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规模,成为国内玻璃微珠最大的供应商,射流粉碎设备技术因此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开发的金刚石粉碎设备已在以黄河旋风集团为代表的金刚石企业中广泛应用;开发的应用工业余热制备超细粉体技术,已经由华润集团投入资金,利用玻璃厂余热加工煤粉与石油焦,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碧海明珠”屹嘉峪。我国甘肃省的嘉峪关市,屹立着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在嘉峪关市东湖风景区中轴线广场上还有一座同样宏伟的现代建筑,那就是“碧海明珠”气象塔。“碧海明珠”气象塔是国内目前最高的气象塔,由裙楼和外观为钢结构“海豚”造型的塔楼组成,运用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探测分析技术,具备准确地监测预警大风、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由于工程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环境与资源学院被委托负责安装测量与定位工作。这是一项具有创新和难度的工程,并且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供借鉴。以学院测绘专业李玉宝老师为首的科研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历时半年,与安装方紧密合作,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终于完成了这一国内绝无仅有的复杂钢结构安装工程,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地方、企业以及学校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走出蜀道天堑,建设燕赵通途。”地处燕赵大地的张家口石家庄高速公路为河北省的重点工程之一。其中涞源至曲阳段内有9处跨越陕京天然气管线。陕京管线是为北京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极其容易引发大规模火灾、爆炸等特别重大的事故。同时,将影响北京市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为此,以学院交通专业苏华友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振动监测技术,历时近一年,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紧密合作,完成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复杂的高速公路桥梁桩基冲击施工与爆破施工对超高压力、大管径地埋天然气管道振动影响的监测与分析。在整个监测试验工作中,所有教师和学生不畏严寒和酷暑,高质量地完成了现场监测任务,得到了张石高速公路筹建处、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及施工单位的认可和赞赏,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十年来,环资学院通过狠抓机遇,励精图治,紧紧围绕“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内聚能量、外扩人脉、纵横开拓、共谋发展”的思路,努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望过去不平凡的十年,我们心中充满了骄傲,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十年,我们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在今后10年间,西南科技大学必将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环资学院也将在学校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张志贵 陈 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