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近几年,涌现出的大批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与其说他们天生特别聪明,不如说是学习得法,自学能力强,从而增长了聪明才智,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学生在校通过教师讲课获取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生有涯而知无穷!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独立工作的。如果在校学习时,不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

41.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近几年,涌现出的大批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与其说他们天生特别聪明,不如说是学习得法,自学能力强,从而增长了聪明才智,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

学生在校通过教师讲课获取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生有涯而知无穷!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独立工作的。如果在校学习时,不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出学校,离开教师就会变成“失了网的蜘蛛”,就不能独立地继续学习和发展了。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知道怎样学习,他们就掌握了知识宫殿的金钥匙,就能自己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的大门,自由地索取知识财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切实注意的问题。

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呢?

一、要学会正确使用教科书。

学生在校学习要以书本知识为主。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校能否掌握基本的又比较完全的知识,主要在读书。但同样读书,效果却可大不相同,这里就有个方法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教科书。其方法有:

(一)预习。在讲授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学习教科书有关内容,初步地了解教材,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上课时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就更好。

(二)复习。在讲授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把教师讲的与书上写的结合起来,对照比较,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系统与完整。

(三)根据教科书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提出一些复习题,要学生根据教科书来回答。在回答时,既可从教科书中摘引,也可利用教科书的材料,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四)编制阅读提纲。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把课文分成段落,给每一段加上适当的标题,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论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即认真读书的习惯、正确地朗读、默读、背诵的习惯。

二、要养成良好的进行课内外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课内外作业,是巩固与消化知识、并使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不论进行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还是各种实际操作,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先复习课文然后进行作业的习惯。

知识是形成技巧的基础,只有知识掌握得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保证作业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迅速完成作业。因而作业前必须读书,将知识很好消化理解。很多学生不懂这个道理,也没有养成这个良好习惯,他们总是急于完成作业。由于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忆不准,常常发生错误,降低作业的质量。虽然增加了作业时间,却没有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动手去作,这样才有助于自己消化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然而有些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一遇困难,就退缩不前,不是问别人就是翻答案,更有甚者,抄抄了事。还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做完作业非找别人对答案不可。甚至自己本来做对了,为了跟别人统一答案反而改错了。

(三)养成自我检查修改的习惯。

做完作业要进行自我检查,这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形成错误的认识和习惯,最终难于改正。自我检查修改作业的习惯有益于正确掌握知识和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

(四)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

学习要循序渐进,先学的知识是后学的知识的基础,只有前面的基础知识巩固了,而后再学新知识才能顺利进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这个道理。因而学生不能“欠账”。作业不能拖拉。当天作业必须当天完成。

三、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学生阅读必要的课外书籍,不仅能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扩大他们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但读书必须得法。

(一)要“专”不要“乱”。

所谓“专”就是围绕所学各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读,专心致志地读。不加选择,碰到什么读什么,或凭兴趣出发,有趣就读、没趣就扔,这种乱读的习惯,第一违背知识系统性的原则。第二也不符合青少年认识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空耗了时间,学不到东西。

(二)要“深”不要“浮”。

“深”,就是深思熟虑,必求甚解,开动机器,大动脑筋。对所读的书必须进行深入钻研。要知疑善问,不能自作聪明,浮光掠影,一目十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浮”必浅,浮读只能形成浅薄的初步观念,稍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浮读虽快,但收效甚微,这是青少年读书的一大弊病。

(三)要“恒”不要“躁”。

俗话说:“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所谓有恒,就是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读便罢,读则读懂,读通,读完。做到读有所得。躁,就是急躁。急于求成,不肯下苦功夫,总是欲速则不达。因此,不要贪多求快或一曝十寒。

在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指导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索引与资料汇编等,并培养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一)在书上作记号和批注。这是最简单的笔记形式。就是在读书时,对书中重要的、精辟的、关键性的地方,加圈、加点、划线;或者在书的天头地脚、句子旁边、章段后面写上批评注释,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摘录。就是把书中最主要的事实、精彩的描写确凿的数字、重要的人物事迹、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和逻辑推证的结论等抄录下来,收入读书卡片,防备遗忘以供参考。

(三)提纲。就是按照书的章节内容,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精神实质扼要地记下来。这是经过了加工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笔记。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帮助他们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四)概要。就是把一本书的中心思想,扼要地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种笔记要求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做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对学习帮助很大。

五、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儿童的思维是处于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必须从这一点出发。

(一)凭借具体事物、现象进行思维活动。

青少年阅历浅,生活经验少,缺乏思考训练,容易产生没有根据或不加论证轻易得出不着边际的结论,这是一种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研究具体事物,依据可靠事实,经过科学论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再把事物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论证的思维方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等。在数理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确定解题步骤,进行论证的一般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勤思多想、质疑善问的好习惯。俗话说:“多想出智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要我们勤于思考。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勤于动脑在学习上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学得深学得扎实。

读书要有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学问、学问,连学带问。一个人要博学多才,既靠学又靠问。要培养学生善问的好习惯。使学生虚心向别人请教,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六、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时间。

(一)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能驾驭时间。使学生懂得时间就是知识,不要浪费一分一秒。

(二)要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在校学习,除了上课、参加学校所组织的活动外,还有一些时间要自己支配利用。这就要教会学生善于计划时间。什么时间读书、什么时间作业、什么时间活动等等,都要有计划,准时执行,养成习惯,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

(三)要科学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首先,要集中精力,心不二用。教育学生不论上课,还是做作业,或者读课外书,都要专心。而不要一边学习、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和人说话

其次,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学习效果好,掌握知识用的时间少,因此学习效率高。

再次,读书学习不要连续长时间进行,学习一段时间后,要稍加休息,既可保护眼睛,又可解除大脑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

最后,各门功课,要穿插学习。不要对相近学科连续学习,而要文理相间,穿插进行。这样做可以减小互相干扰,收到互相配合的效果。

以上简略介绍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很不全面的。学生年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所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