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策略

论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针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践、研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对策,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是要重视保护和引导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兴趣。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影响因素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大课题。

论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策略

锦州市国和小学 蒋 微 王 夺

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针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践、研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对策,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学校层面

1.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

(1)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提高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兴趣,激发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技艺,活跃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环境。

(2)校园“四风”建设。学校必须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四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能稳定心理环境因素。一个良好的校风校貌,可以使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2.健全学校心理辅导组织机构

(1)建立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个性心理记录档案,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心理偏差的特征。

(2)开设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专门心理辅导课。根据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偏差的共性,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利用隔周一次的健康教育课,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辅导,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学会倾诉,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我校在课题开展之前,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专职的心理教师赵晶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助自教。

二、教师层面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做到一视同仁,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2.在各学科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优化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地发展。三是利用教材因素。我们对语、数、音、体、美等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在这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涵心理素质的内容,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积极的心理教育。

3.实施关爱教育措施,使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我们将以“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为切入点,及时挖掘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把表扬带回家,赋予他们进取的动力。在激励中使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培育他们的自尊、自信,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一切积极因素,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三、家长层面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介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更新家教观念,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优化家庭教育氛围。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家长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四、社会层面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了一套针对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比较有效的教育策略。

(1)尊重呵护法。居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样渴望集体的温暖,希望全班同学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应该尊重和呵护弱势群体,本着真诚、理解的原则给予关注,善待他们。在日常管理、教学、班务活动中充分尊重和精心呵护他们,为全体学生做出榜样。在平时的言语中避免出现任何侮辱性的字眼,而应以赞赏性、鼓励性的话相待。

(2)活动体验法。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几年来,我校积极倡导并有效组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专题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具体做法有:①开展能够给学生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比赛,如低年级的讲故事大赛,中年级的课本剧表演比赛,高年级的演讲朗诵比赛、口算比赛、英语单词竞赛等;②与语文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不同年组分别进行了《论语》《弟子规》《笠翁对韵》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文章的诵读,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③利用重大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教育活动;④开好每学期一次的主题班会。

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弱势群体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进取、乐观、宽容、耐挫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环境熏陶法。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都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在进一步改造校园环境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功的环境。例如,利用电子宣传板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的话语,利用宣传栏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充满积极期望的校园氛围。

(4)兴趣促进法。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的态度,它和一定的情感倾向有关。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一是要重视保护和引导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把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习中来。二是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从书本中汲取积极的因素,促进学生心理自愈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三是积极示范,共享学习乐趣。“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年人的活力、才能和秘密更能吸引年轻人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欢乐,与学生开展共同的活动,如学校开展了“师生共读《弟子规》”活动,让学生在经典中寻找人生和心理的支撑点。如当学生得知孔子也是幼年丧父的“弱势群体子女”后,一些学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得到很好的自愈。

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影响因素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大课题。能否真正做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