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补全对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补全对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中新增了“补全对话”这一形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补全对话”这一题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笔者利用“补全对话”题,采取师生对话方式,让学生各叙己见,教师加以评论、归纳,在正确地补全对话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利用“补全对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中新增了“补全对话”这一形式。它既是对阅读理解题的一种补充,同时又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既增添了试卷内容的交际性,又提高了整份试卷的效度。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理解谈话的内容及谈话双方的意图,从而选出最佳答案。这一题型及其考查要求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对话的理解不同于对短文的理解。对话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而短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答题难度较大。而对话是口头语言,难度相对较低,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补全对话”这一题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笔者利用“补全对话”题,采取师生对话方式,让学生各叙己见,教师加以评论、归纳,在正确地补全对话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略举几例说明我的做法:(S=student;T=teacher)

例1:

Li Li:So you are going to college in England,too?

Bob:Yes,I’ll be at Oxford.What about you?Going to Cambridge?

Li Li:No.1______(D)

Bob:What’s your subject?

Li Li:2______?,B)And yours?

Bob:3______?)

Li Li:Why did you say“of course”?

Bob:What would an American go to college in England for,4______(A)

Li Li:Hush!(smiles)5______?)

Bob:No,I won’t.They are sure to get mad to hear it.

A.if not for European History?

B.English Literature.

C.Don’t say like that,will you?

D.I’m going to London University.

E.The English Language,of course.

F.Don’t let any Englishman hear that!

G.European History,of course.

T:第二题的答案有所不同,请你们说说各自的理由。

S1:我认为G句和E句都可以用来回答What’s your subject?这个问题。我认为2和3都可以选E或者G。

T:为什么不选B呢?

S1:literature这个词,我不认识,没把握。

S2:从Li Li问Bob为什么说“..of course?”可知Li Li不可能说E句和G句。同时,由4选A可以看出第3题必选G,而不能选E。第二题应该选B。

T:说得对。虽然G、E和B三句都可以用来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但从下面的问题可以推断,G和E不适合于第二题。第四题的答案,可以从标点符号和大小写断定是A。这样又反证第三题只能选G。那么,第二题只剩下B了。因此,正确答案是2B、3G。

第五题,有人选C,有人选F。为什么?

S3:因为答案C“..will you?”与Bob的回答“No,I won’t”一致,所以我选C。

S4:我认为C句欠妥。反正他们还没到英国,即使到了英国,如果只是他们两人说说,别人听不到,又有何妨?但如果让英国人听到了,人家当然会不高兴。因此宜选用F句。

T:说得有道理。F句更符合逻辑。S4的思路很严密。

例2:

In the garden.

(They have laid the table here)

Becky:I’ll pour.Would you like to have milk and sugar in your tea?

Sun:No,thank you.1______(C)

Becky:I’m greedy.Look!I have milk and three lumps of sugar in my cup of tea,2______(?,F)

Sun:We drink green tea instead of black tea in China,3______(B)

Becky:Sandwich?These are tomato sandwiches,and those are cucumber ones.

Sun:Thanks.4______(E)

Becky:I’m going to slice this loaf.I like bread and butter.Pass me the butter,will you?

Sun:5______(?,A)And here is jam for you,since you keep slim no matter what you eat.Lucky girl!

Becky:Thanks.

A.Here you are.

B.and never add milk or sugar.

C.I prefer tea without milk or sugar.

D.and now I am so fat!

E.But how about yourself?

F.and I never put on weight.

G.Of course.I think I can pass the butter to you.

T:S5,请问你为什么给2选D,而不像S6那样选F?

S5:因为大家都知道,多吃糖会使人发胖。所以,毫无疑问应该选D。

T:很有道理。S6,那么你为什么选F呢?

S6:根据下文“..since you keep slim..”可知Becky事实上没有发胖。吃糖会使人发胖只是一种可能性,并没有必然性。因此,第二题的正确答案非F莫属。

T:对。不管是阅读理解也好,补全对话也好,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语境线索。

不但要利用直接语境(direct context),更应该利用间接语境(wider context),即要“纵观全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第五题,有人选G,有人选A。请加以说明。

S7:Becky问Sun是否愿意给他拿butter,Sun当然同意。所以选G。

S8:G句说“I think I can..”只能说明有这种可能。而根据下文“And here is jam for you..”可知Sun不但递了butter,还递了jam。况且,口头对话中往往伴有动作,在说话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必言明。所以选A为佳。

T:分析得很好。我们在碰到问句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上、语法上是否一致,而应该弄清实际的应答关系。这也是一种深层理解。

例3:

Annie:1______(G)

Betty:Just a few minutes ago.

Carol:We’ve been waiting for almost an hour.

Betty:I’m sorry,2______(?,D)

Annie:Oh.That’s too bad.3______(B)

Betty:4______?,F)but I didn’t have any change for a pay phone.

Carol:You could have got some change in a store.

Betty:Not really.The tire went flat out on the edge of town.5______(A)

Carol:Well,at least you’re here now.No need to wait any longer.So let’s get started!

A.There wasn’t any place to call from.

B.Couldn’t you have telephoned?

C.I did call you,

D.but I had car trouble—a flat tire.

E.Why didn’t you come here or have the tire changed?

F.I was going to,

G.When did you get here?

T:第二题,为什么选D,而不选C?

S9:因为C句以逗号结尾,不适用。

T:说得对。而且也不合句意。那么为什么第四题不选C,而选F呢?

S10:第四题选C的话,虽然标点符号适用,但句子前后矛盾。因为C句是“I did call you”而不是“I did not call you”。

T:两位同学都很仔细。我们不但要“全面地看”,更需要“仔细地看”。这也是一种素质。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归纳出几个阅读理解的着眼点:

1.要纵观全篇,根据前后语境作出判断;

2.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包括双方的态度、意图等。

3.不但要注意上下文的语法关系,而且要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是补全对话的关键。

4.注意实际的应答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

5.最后还要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我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必须仔细备好课,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二是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如果由教师单方面把一些方法或步骤灌输给学生,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师生的对话,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理、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阅读理解的着眼点。这样一来,就把课堂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