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女作《人生地理学》

处女作《人生地理学》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俄战争的前一年——1903年,适逢对俄开战的呼声达到顶点,《人生地理学》终于出版了,这不仅是牧口常三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绪论的最后一章中,牧口常三郎指出了人生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牧口常三郎重点就个人的成长与精神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人生地理学》第三章,他发表了在当时还未被纳入地理学范围的论点,如今这是属于经济地理学与政治地理学的新理论。

第五节 处女作《人生地理学》

日俄战争的前一年——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适逢对俄开战的呼声达到顶点,《人生地理学》终于出版了,这不仅是牧口常三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翻开陈莉和易凌峰翻译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人生地理学》中文版,可以看到,《人生地理学》除绪论(共三章)外,主要内容由“地球,人类生活的基础”(第一编,共十一章)、“自然界——人生与地球的媒介”(第二编,共六章)和“第三编,地球上的人生现象”(共十章)组成。

绪论中,牧口常三郎主要阐述了地球和人生的关系、故乡对观察世界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书中指出: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地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确切地说,这种关系渗入到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影响着人们人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在现代,人们由于忽略这种关系而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只有认可这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复杂性,人们才能理解自身与地球的关系,并使人们的意识更加清晰。他希望人们采取科学探究的合理方法,去观察人生与地球共存的最直接的事实。

牧口常三郎在《人生地理学》第一章中通过身上穿的绒衣鞋、书桌上的煤油灯、眼镜的镜片来源于世界各地的事实反复提醒人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的生活依赖于世界,世界提供给人们生活的各种物品都很珍贵;相互依赖是大家需要经历和必然经历的过程;眼光不可只局限于自己的世界。

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认识到,世界给予人们很多恩惠和好处,国家在人生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人们一定要对社会和人民作更多更大的回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家给予人们的恩惠是理所应当的。必须警惕防范对外国的文化进行错误膜拜,甚至主张空想的世界大同主义,但也不可以赞同排他主义,更应该反对一些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试图寻找机会去控制和制服邻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暴行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应该从生来就是人、就是文化人的群体出发,真正认识到,人们的根和自己的身份来自于故乡。这是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此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人类关系的学科,必须将这门科学作为理解人们和地球关系的一条道路。在研究地理学时,我们既要承认充满活力的地球大自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类及其文化差异。

在论述故乡对观察世界的重要性时,牧口常三郎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感激故乡,因为她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在人们无能为力的婴儿时期养育我们。故乡对人的一生具有神秘的力量,一个云游四海的人最大的思念莫过于对故乡的思念。

就故乡的范围而言,它随着人类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婴儿时代,故乡仅局限于起居室和花园。小学时期,故乡也就可能只是某个县、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旧的领地。来到国外后,故乡则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以宇宙参照物,我们就可以把地球自身看做是故乡。所以,故乡是人们研究、理解整个世界或者说整个宇宙的出发点,因为故乡是人们居住、行走、视听和获得认知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观察的地方。在这里也能观察到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人们有可能通过发现足够的实例,哪怕是在最偏僻的部落或山村发现的实例,来解释充满极其复杂现象的整个自然界。

在生命的起初,人与人之间仅有极其细微的差异。每个人天生就赋有一定的才能和潜在的能力。“天才”,通过对身边的世界和自然界中令人惊奇的事物进行直接观察,来磨炼他们的洞察力使之到达一个高度。而绝大多数人只看事物的表面,放弃与自然现象的直接密切联系,沦为书本的奴隶。即使在读过上千册的书后,依然无法理解那些自己所需要的、使生活充实而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和见解。事实上,故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人们最直接的经验,使人们产生同情、亲善、友谊、仁慈、忠诚和质朴之心。如果人们胸怀故乡,并真正地认识故乡,就能从中得到很多教益。人们必须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并学会如何使观察富有效率。

地理学能培养孩子们自然的、较深层的发现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方法。全世界和整个地球自身的任何方面,都能在孩子们身边的小世界里得到反映。尽管不可以否定书本知识和第二手材料在学习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但是人们应该懂得,孩子们只有通过直接、主动与自然界进行接触,才能发掘出全部潜能。这是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永远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一把挖掘和培养孩子内在巨大潜能的钥匙。由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和邻居或部落环境组成的、离孩子最近的地理群落,不但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环境,而且也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全部课程

绪论的最后一章中,牧口常三郎指出了人生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人们主要通过肉体和精神两个途径与地球发生相互作用。虽然人们是通过身体与地球发生联系,然而,人是通过与地球在精神上的相互影响,才开始塑造人的特性的。他将人类与地球在精神上形成的众多的关系从经验与接受两个方面分为八类,即从经验方面分为知觉的关系、功利的关系、科学的关系、审美的关系和道德的关系,从接受方面分为同情的关系、公共的关系和宗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牧口常三郎重点就个人的成长与精神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外界发生的什么样的联系,首先依赖于你是谁、干什么,其次,取决于这种联系何时发生、怎样发生。人与外界的联系存在不同的水平和深度,这取决于是谁、是什么与外界发生联系,联系的水平和深度取决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与发展。

外界,特别是自然界,确实是人们的教育者、启蒙者、领导者和安慰者。人们生活的快乐与自然界联系很多,并取决于与自然界亲密的程度。如果人们毫无畏惧、永不退缩地走近自然,真诚、老实和富有同情地接近自然,同时与自然建立起亲密关系,她不但会欢迎你,而且会接近你、拥抱你、亲吻你,她会温柔地爱你、鼓励你和支持你,最后向你展现她的精神本质,并与你和谐相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深入接触中,个性变得稳定,道德日趋成熟,同时也会创造健康开放的环境。

在《人生地理学》第三章,他发表了在当时还未被纳入地理学范围的论点,如今这是属于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的新理论。牧口常三郎讨论经济活动是否因地而异,也探讨经济活动是依循什么样的规则来进行的问题。当时的政治地理学里尽是一些讨论国界是以山还是以河来决定的内容。正如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启一所说:“就这层意义而言,第三章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的地理学角度来看,第三章的内容最富创意。”[29]

《人生地理学》的第一编“地球,人类生活的基础”共分为十一章(第四章至第十四章)。

在第四章“太空”中,主要介绍了“太阳与人生”、“日本人与太阳”、“月亮、星星和人生”的关系。

第五章“地球”中,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常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组成部分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第六章“岛屿”中,重点介绍了岛屿与气候的关系、岛屿的优点、岛民的心理、岛屿的种类及其成因、位置差异,以及岛屿在贸易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

第七至十四章主要对半岛和海岬,地峡、山脉和山谷、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泽,海洋,内海和海峡,港湾,以及海岸的性质、特点进行一一介绍,特别对它们与人生的关系进行了述说,比如:

“岛国常有的那种保守、狭隘的眼界,在多山的地区也同样常见。山区一般与外界隔绝,发展缓慢,而且顽固守旧,山区人一般是小气的、排外的,容易动怒与人争执。”[30]

“与山区人的排外相反,平原地区的人一般都会相互合作,彼此依存。平原使人们聚在一起,增添了世界的拥挤和喧闹,使个人自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虽然高地地区的人们平时待客热情,但是他们经常侵犯那些富裕的且富有天然资源的低地平原国家,然后毫不犹豫地掠夺或残杀,这种横行就像陆地上的洪水泛滥一样。”[31]

“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的无数艺术作品的灵感,都产生于美丽的山河。这证实了河流对于人类审美发展的巨大作用。”“正如高山深深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一样,河流也同样深深影响着我们。高山给予我们崇高峻伟和坚忍不拔的感受,而河流向我们展现的则是忍耐持久和宽宏大度的画面。”[32]

“湖泊不但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当看到被高山树林环绕,蓝天白云倒影在湖面上的景色,有谁会不感动、不振奋呢?这种美景的精神实质是它创造了产生我们文化最美丽动人的艺术形式的场所。”[33]

“海洋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健康。例如,很多休闲度假地建在海岸边,就是为了利用洁净的海洋空气。因为海洋温和的气候,所以海滨特别适合于呼吸病患者的康复。气温剧变对有呼吸病的人来说是最可怕的问题,因此,他们自然地被吸引到海洋上来。因为延长海洋旅行,无数的肺病患者痊愈。鉴于文明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患肺病的事实,为了人类的健康,海洋值得被人们很好地利用。”[34]

尤其要说到的是,牧口常三郎在第十三章“海洋”中表明了他对像日本这样没有资源的国家要如何才能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心。他巧妙地将日本形容为一家店铺。“横亘北纬21度到51度,东经120度到156度的小国,宛如一间简陋的商店。国民守着店头的火炉,悠闲地抽着烟,等候顾客光临。举国四千万名店员,掌管着丝绸、茶铺、干粮杂货店。店门前都垂下樱花标志的门帘。”在如今,就是汽车店、照相机店、电子产品店。顾客都是外国人,使用的是美元、英镑。这里,牧口常三郎关注的是,让资源贫乏的日本成为幸福之地,实际上需要做些什么。任何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都难逃贫困之苦,应该停止战争。牧口常三郎这种主张和平的呼吁,贯穿全书,也是十分宝贵的。

《人生地理学》的第二编“自然界——人生与地球的媒介”共分为六章(第十五章至第二十章)。主要通过对建筑材料、瓷器和玻璃材料、岩石和矿物等无生命世界,对大气层、气候、地球植物、动物等内容的介绍,告诉了人们如何认识自然界、遵循自然规律并有效利用自然,以及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知识,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无重要的启迪。

《人生地理学》的第三编“地球上的人生现象”共分为十章(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及其功能,产业的地点,国家,城市现象,风俗、性情和地理,生存竞争,文明与地球等。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书中关于社会、国家和生存竞争的观点充分体现了牧口常三郎的政治主张。

比如:社会“为一个具有共同的目的,个体之间存在一种永久的精神联结,并共同居住在一定地区的团体”,“社会如人一样,过着有智力、情感和意志的生活”[35],“人体的每个部位总是服从于全身的新陈代谢。部位发生变化,但身体继续存在、生长和发展。社会也是如此。虽然个人和团体不断产生、消亡,但是社会本身,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智力生活上,继续存在、发展。社会历史中某个特定时期取得的成就,没有随着人们的死亡而消亡,而是以口头的传说或记载的文献保存下来传给后代。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将新发现的财富补充到社会发展的智力生活中,社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博”。“作为一种生命体的社会,规模不断扩大,随内部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而发展。简言之,社会的进化就如其他有机体一样。部分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也不能没有部分。”“社会是有机体”[36],外界(自然界)对人类个体的影响,通过个体反映在社会里,也就是通过个体在与外界进行的生存活动的过程中赢得发展;同样,由个体集合而成的社会也通过每一个个体在同外界进行的生存活动中得到发展,即人作用于大自然时,并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员,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国家是一个享有主权的社会。也就是说,国家具有完全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是人类生活的公共体。”[37]国家应该履行的职能有四项:“保护自身不受内部干扰的活动,国家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反对内部分裂的力量,同时,积极推动内部统一;保护自身不受外部干扰的活动,换言之,国家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反对外来干涉和进攻;确保个人自由和保护人权的活动;促进国民幸福安康的活动。”[38]“国家不能脱离个体存在,个体构成国家,国家的目标包含了反映每个个体自我实现的共同愿望。这就解释了个体愿望的发展和国家目标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帝国主义至多只能被认为是一定阶段暂时的客观特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1770—1831年)说,国家目标本质是道德的。鲍桑葵(Bosanquet,1848—1923年)曾经写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而且是相同的,那就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生活。确实,这应该成为未来国家的主要目标。”[39]

“生存竞争是一切物种都共同具有的。优胜劣汰和进化是竞争的副产品。”“竞争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回顾人类历史,可发现竞争单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下面竞争的顺序就是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个人与个人的竞争和家庭与家庭的竞争;乡村与乡村的竞争(社区);部落与部落的竞争(种族集团);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国家)。”“随着竞争单位的变化,竞争形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如军事竞争、政治竞争、经济竞争或人道主义的竞争。”“最终的竞争将是道德品质领域的竞争。”“有一点将越来越清楚,这就是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将逐渐取代早期的竞争形式。血迹斑斑的军事竞争偃旗息鼓,出现了更多的和平竞争形式,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显著转变。”[40]“虽然人道主义竞争在国际舞台上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有识之士已开始意识到,生存竞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未必是经济竞争中的优胜者。预计下一个竞争形式是人道主义的竞争,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人们可能会问,什么是人道主义竞争呢?我把这种竞争看做是通过无形的道德影响,而不是军事实力或者赤裸裸的经济实力,去实现个人和社会目标所作的努力。换言之,人道主义竞争取代了靠武力、恐吓和恐惧而强迫的降服,通过彼此尊重谋求人们的自愿合作和忠诚,而没有必要以自私的方式扩大领土和征服其他国家。如果国家领导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德,那么国家的生活、事务将带有人道和正义的特点。把这样一种方法应用于当今国际关系的真实世界中,似乎是不现实的。可是,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在国际关系中得到证实。因此,我认为用人道主义的方法处理国际事务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不现实,它将最终取得胜利。我们应该看到,‘人道主义方法’并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具体方法,而是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政治的、军事的,还是经济的,都尽力采取人道主义方式办事。重要的是实现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人身安全和幸福的目标定位,而不仅仅只是个人利益的增加。换言之,目标是改善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的做法既利己也利人。因此,要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共同生活,我们需要持续的努力,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41]

显然,在20世纪初已被绑上侵略战车的日本,牧口常三郎的这些观点不仅是富有勇气的,而且是相当前卫的。这些见解不仅有助于人们丰富和深化对政治的认识,有助于建立良性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人道主义竞争社会的美好憧憬。

牧口常三郎在《人生地理学》的著作中,留下了迈向“共生的世纪”、“人道的世纪”的警世格言。字面上看,此书完全是一本地理学专著。也许正因为这,牧口常三郎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地位没有得到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牧口常三郎在日本和世界教育史上的知名度。其实,《人生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本地理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教育著作,而且至今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态文明教材。当时人们尚未认真关注资源与能源的有限性、水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他独具慧眼,有先见之明,认为外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安慰者,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平等交往对提升人的生活和人格的重要作用。在书中,牧口常三郎列举了八项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觉的关系、功利的关系、科学的关系、审美的关系、道德的关系、同情的关系、公共的关系、宗教的关系。他认为,人通过上述八种关系与自然密切接触,有助于培养人的身心和人格。他告诉人们,人与地球知觉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与地球开展更多精神和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一切科学产生的前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人类不仅会对自然产生好奇心,更具价值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会激发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灵魂,善良的美德也会油然而生。

牧口常三郎指出,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人群所受的外界影响是因人而异的,这是由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状况不同所造成的,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状况都会对社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好的、正面的、肯定的,有些是不好的、负面的、否定的,无论是好是坏,个体所处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都起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当时的学者们也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却不多见。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地表为切入点,进行分类研究,这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是非常新鲜和超前的观点。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牧口常三郎极力将这一观点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把它当做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认识到,国与国、人与人实际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界限,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紧密的联系,看起来属于个体的一些事物,如语言、思想、信念、工具、工作方式、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其实并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个体所在集体、个体所处社会的产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掌握的,任何人都不能把它变成个体所有,而学校教育也只不过是为了将社会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一员而已。

“社会是通过个体体现出来的,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汇总起来,形成比个体更为强大的思想联合体,这种强大的思想联合体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的思想。牧口常三郎力图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合的精神,要求学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观点,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是值得世人学习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见地。”[42]

牧口常三郎认为:人类和地球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关联性使得自然界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意义。人必须学会与自然界“交往”,如果能从人与自然相互生存的角度来引导人们重新体验和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界,人就会在与自然进行各方面的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深入接触中,其个性和道德都会变得日趋成熟。相反,如果人与自然进行的是不健全的交往,那样,不仅会导致自然对人生命的伤害,甚至会损害完善人格中不可缺少的慈爱等美德。牧口常三郎在《人生地理学》中所提出的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相统一、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相统一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迪,它不仅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自然是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使人们学习大自然的宽宏、公平、真诚和富有同情心等品质。同时,也可以领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超越自身物种的局限性,代表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承担起地球生态环境的管理者、生物圈向宇宙太空进化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伟大使命。

牧口常三郎认为,人类从大自然摄取必要的生活资源,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悟到真理,陶冶情操,学习道理,开启宗教心境,因此说大自然是无价之宝。这些观点无疑对过去西方国家那种普遍认为自然是无情的客观体和人类征服的对象的看法是一种大胆的突破。“牧口常三郎在明治时代已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将它升华到理论高度,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生地理学》之所以能够轰动当时的学术界,就是由于这种崭新的观点,以及非常超前的思想带来了新的活力。人类在展开经济活动的同时,无视自然界与人类的有机关系,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自身带来惨痛后果。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能从自然界过多地摄取资源,但已难以弥补长期以来的破坏带来的严重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牧口常三郎的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43]

《人生地理学》蕴含着科学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与和谐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其构思和内容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在当时,这种思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至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可是,他靠自己的努力,多方探索,通过大量的论据和分析,合乎情理、符合逻辑、满足时代需要的精神,以及放眼世界的胸怀和眼光,将自己的看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后人称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