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第六章 学前儿童生活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杜威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陶行知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生活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据统计,从早上7:30入园到下午5:30离园,幼儿用于生活活动的时间,约占50%,居一日活动之首。科学、有序的生活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含义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是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入园、进餐、饮水、盥洗、如厕、睡眠、离园及各种活动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等常规性生活活动。《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身体素质还很薄弱,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这一时期又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幼儿园生活活动保证了幼儿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满足了幼儿饮水、如厕等生活的需要,促进其生长发育。

(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开始逐步适应各个生活环节,同时教师也会逐步放手让幼儿进行自我服务。如进餐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吃完饭自己收拾餐具;睡眠活动,中大班的教师可鼓励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鞋子并折叠被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自立自主地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学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家长更为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孩子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普遍比较差。幼儿园生活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反复训练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机会,如饭前便后洗手、定时定量进餐、午睡起床后漱口等,行为逐渐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四)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园合理有序的生活活动不仅能保证对幼儿身体的照顾,还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精心照顾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环节,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温暖,保持愉快的情绪。幼儿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加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孩子在共同的生活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前儿童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关注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需要,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生活活动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对学前儿童而言,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来源于生活活动本身。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优化幼儿生活活动内容,有效组织幼儿的入园、离园、进餐、睡眠、饮水、如厕等环节,探讨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提高幼儿一日活动的质量。

学前教育机构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他们逐步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儿童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入园活动

为了使幼儿愉快地度过幼儿园的每一天,入园活动的组织尤为重要,它可以调整幼儿情绪,减少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

(一)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幼儿每天入园前,教室要对本班活动室的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准备图书、教具、玩具,做好晨间接待的准备。

(二)晨间接待的组织

当幼儿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时,幼儿园教师要做好晨间接待工作。

(1)幼儿入园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接待幼儿和家长。

(2)指导家长和幼儿做好晨检,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3)和家长进行简短交流,做好与家长交接工作,必要时给予一些家庭教育指导。

(4)组织陆续入园的幼儿在室内进行分散、自选活动,也可以安排做一些值日生工作。

(三)晨检的内容

一摸。触摸儿童的额头和手心,如怀疑发热应测量体温。有疫情时,用电子体温计进行筛查,怀疑发热时用水银体温计复查。

二看。观察幼儿一般情况,看有无疾病和传染病的迹象,如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皮疹、黄疸、肿大淋巴结,有无流涕、流泪、咳嗽、结膜充血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体征;可疑者应及时隔离观察,进一步确诊。

三问。了解幼儿在家食欲、睡眠、两便、情绪等情况,了解家庭成员近期健康状况,解答家长保健咨询。对委托喂药的儿童,保健人员应与家长做好药品交接工作,登记儿童姓名、班级、药名、服用方法等,并请家长签字。

四查。检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如玻璃片、弹弓、珠子、小刀、玩具枪等。

二、离园活动

(一)幼儿离园前的准备

幼儿完成在园一天的愉快活动,等待家长接回家。教师在幼儿离园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幼儿离园前,教师要组织幼儿整理活动室环境和自己的物品。

(2)简要总结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

(3)安排集体性或分散的安静活动,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等待家长。

(二)幼儿离园时的组织

迎接家长接幼儿回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

(1)家长来到时,教师可用简短的语言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交换教育幼儿的意见。

(2)要照顾好不能按时离园的幼儿。

(三)幼儿离园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

离园组织与指导应注意:

(1)充分发挥离园环节的教育作用。

(2)教师要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制度,保证幼儿安全。

(3)指导幼儿参加离园前的整理活动,使幼儿养成清洁环境和物品用过后放回原处的习惯。

(4)指导幼儿学会检查自己的仪容和收拾自己的物品。

(5)指导幼儿离园时要向教师告别。

三、餐饮活动

幼儿园餐饮活动包括“三餐两点”即早餐、午餐、晚餐、两次加餐以及日常生活的饮水。根据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教育机构要制定正确的饮食制度,儿童进餐必须定时定量,开饭要准时,进餐间隔时间应为3~4小时。

做好儿童餐饮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对保证儿童营养素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餐饮习惯和培养文明礼貌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一)进餐前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

(1)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

(2)教师安排餐桌,用消毒水擦餐桌,分发碗筷、餐巾。碗筷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菜碗放在饭碗的前面,筷子放在碗的右边,餐巾放在碗的左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教师分发餐具。

(3)组织幼儿如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如厕、洗手。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

(4)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

(5)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进餐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1)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进餐时不大声说笑。集体进餐,其实也是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的时机。教师应该告诉儿童,想说话时先咽下嘴里的食物,轻声说话。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餐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中、大班幼儿筷子的使用方法和握法),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2)幼儿进餐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与指导。对于进餐情况不佳的幼儿,教师应先弄清楚原因,是否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或是进餐方法不对。然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照顾或指导、帮助,切勿大声呵斥幼儿。对胃口小、食欲差的儿童,可以少盛多添;对吃饭特别慢的儿童,可以让其提前一点时间进餐,使他感觉自己也能同别人一样按时吃完;对吃得过快的儿童,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挑食的儿童,除了要引导其不挑食,还可根据儿童的口味来烹调,吸引他们去尝试吃不爱吃的东西,并以同伴和教师的良好情绪去影响、感染他们;对生病的儿童,应允许他们少吃一些;对肥胖的儿童,注意适当控制他们的进食量。

(3)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4)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

(三)进餐结束的组织与指导

(1)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

(2)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3)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

(4)餐后安排轻松安静的活动,观看动画片、阅读图书、室内区角活动、散步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案例6 -1

两岁半的婷婷长得又瘦又小。奶奶告诉老师,在家里,婷婷只吃一勺饭,食道细,胃口小,多吃一点,饭就含在嘴里不咽下,真是没办法。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根据婷婷的情况,进餐时只给盛了一勺饭,还不时叮嘱她咀嚼的方法,婷婷很快地吃完了一勺饭。老师立即夸奖她这么快就吃完“一勺饭”,别人都还没吃完呢。接着又问,是否需要添一点,婷婷高兴地同意了,于是老师给她添了半勺饭,鼓励她继续自己吃,不一会,婷婷又吃完了。老师惊喜地直夸她真好,自己吃了“两碗饭”。当奶奶接婷婷回家时,她大声地告诉说:“我今天吃了两碗饭。”奶奶诧异地问老师怎么会呢?老师悄悄地告诉了奶奶自己的教育手段,希望奶奶在家中予以配合。每次进餐,老师总是关注婷婷,及时表扬。在愉快的心情下婷婷的饭量逐步增加,胃口好了,婷婷的小脸蛋也变圆了。

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养方法值得学习。第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婷婷长期的饮食习惯导致她的基本食量不如其他孩子,因此不必强求她按照一般孩子的要求去做,而逐步加大食量是有效手段。第二,为孩子营造了愉快的氛围。不去触及孩子最敏感的弱点,而是用放大镜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点滴进步,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情绪愉快,就乐意听从教师的要求。第三,与家长的积极沟通,让家长理解老师的用心,以得到家庭的配合。

四、盥洗活动

幼儿园的盥洗活动包括洗手、洗脸、刷牙、漱口等。盥洗活动是培养幼儿爱清洁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组织儿童的盥洗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盥洗环境的准备

(1)幼儿园盥洗室的安排要合理,要有宽敞的场所,儿童的洗手池、毛巾架等要符合儿童的身高,水龙头的数量要足够儿童使用,盥洗室应保持干净、通风,定期消毒,地面要防滑,挂物品的挂钩、钉子等应钉在儿童碰不到的地方。

(2)要为儿童提供干净、数量充足、取放方便的小毛巾,提醒儿童擦汗、擦嘴,并注意及时更换破损的毛巾。

(3)儿童喝水的杯子和放置杯子处应干净、整齐、卫生。

(4)盥洗室里可提供色彩鲜艳的洗手皂,以吸引儿童洗手,为了方便儿童使用肥皂,教师可将大肥皂切割成小块,也可将小块的肥皂悬挂在水龙头上。

(5)洗衣粉、消毒水等物品的放置要安全、隐蔽,以防幼儿误碰、误食。

(二)盥洗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师应教儿童学会保持洁净的方法,如勤洗手,知道饭前便后、手脏了要洗;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掉在地上的东西不放进嘴里;能使用手帕、纸巾和毛巾,保持脸的清洁;保持仪表的洁净;爱洗澡,喜欢身体洁净带来的舒适感。

(2)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养成在手脏、进食前,大小便后肥皂流水洗手的习惯。

(3)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有秩序地排队如厕、洗手,不推不挤;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如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洗手时教孩子学会如何卷袖子,冬天或年龄小的幼儿要帮着卷,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忙卷袖子;不玩水和肥皂,洗手完毕要把手上的水甩干后再用小毛巾擦手。

案例6 -2

两个托班的老师在运用相同的儿歌、相同的示范教儿童洗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手背搓一搓,冲一冲,甩一甩,擦擦毛巾小手白。”两周后,甲班的幼儿完全掌握了洗手的正确方法,而乙班的幼儿却还未能掌握。究其原因,原来甲班的老师感到一首短短的儿歌里包含了许多洗手的动作和要求,对于托班的儿童来说,他们是不能一下就掌握的。于是,甲班教师根据儿歌内容把洗手分成许多步骤,每天教一步,所以儿童很快就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而乙班的教师却将儿歌和洗手的动作一次性全部教下去,每天反复念诵。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分析:2~3岁的儿童可以听得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交流,但毕竟是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儿童做几件事情,他们可能无法记住,更不会按要求去执行。甲班的教师正是掌握了幼儿这一特点,把洗手分解成了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一次只讲一个动作,突出重点,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如厕活动

如厕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教师应从对幼儿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入手,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一)如厕环境的准备

(1)幼儿园的厕所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蹲式便池旁应设有扶手柄,使儿童有安全感。便池间应有隔离栏,避免儿童挤在一起。有条件的还可为儿童备有坐便器,以适合低龄儿童使用。

(2)厕所间应保持清洁、明亮,无异味,门容易打开,不会把儿童锁在里面,使其有安全感。

(二)如厕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允许幼儿按需要随时大小便,特别是在集体、户外或外出活动前要提醒儿童上厕所,培养儿童有了便意就上厕所的习惯。同时,让儿童认识、熟悉学前教育机构内的所有厕所,教儿童就近上厕所,培养儿童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2)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分别教会男孩、女孩如厕的方法,特别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指导。指导孩子对准厕盆大小便,不要排在外面。教幼儿便后擦屁股。小班幼儿初入园时可以由老师擦屁股,中大班幼儿便后自己擦屁股。教幼儿擦屁股时要从前向后擦,把纸折厚擦两次。纸要事先放在固定位置,幼儿可自行取。

(3)指导幼儿大便时拉好裤子。在冬季,注意腿部保暖。帮助幼儿便后穿好裤子。注意腹部保暖。大中班注意检查,对个别进行帮助。

(4)提醒照顾个别儿童。午睡前,教师要提醒常尿床和尿频的儿童先小便再睡觉,并让他睡在离厕所较近的床铺。低龄儿童常会发生尿湿裤子的现象,教师应安慰儿童,并帮他及时清洗、更换衣裤。冬天,有的儿童衣着增多,穿脱上的困难会影响他们及时如厕,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儿童解决困难。

案例6 -3

兰兰进幼儿园小班没几天,就尿床了。老师摸到她湿湿的被褥问:“你尿尿了?”只见她一脸惊恐的表情。老师帮她换掉了裤子。

第二天午睡前,老师特地关照兰兰去小便,并观察到兰兰确实有小便。可午睡起床,兰兰又尿床了。接连几天,兰兰都是这样,为此她一到午睡就神情紧张。于是,老师建议家长带兰兰去医院检查,看看她在生理上是否有问题。没过几天,兰兰的奶奶告诉老师,医生的检查结果是:兰兰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发育较晚,因此她的小便不能自控。现在,医生已经开始给兰兰进行调理。

老师了解情况后,便开始对兰兰采取特别照顾。把兰兰的床位换到离盥洗室最近的地方;午睡前,提醒她小便,注意观察;在午睡1小时后,唤她起来小便。慢慢地,兰兰每天醒后,都发现自己睡在干干净净的床上,她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尿床了。兰兰进入中班后,已经能安稳地睡午觉,再也不用老师唤醒她去小便了。

分析:孩子尿床无论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都不是孩子的错。尿床以后,孩子一般总会神情紧张,就像兰兰。如果有过尿床被指责的经历,以后一旦出现尿床,就会因担心成人的态度而紧张;如果有了尿床难为情这样的常识,以后尽管并没受到批评,也会因害羞而紧张,特别是女孩。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保护她们的自尊心。

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很不完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问题可能与生理发育状况有关,有些问题可能与心理适应性有关。如,兰兰的尿床与生理有关,兰兰的紧张与心理有关,也有刚进入园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原因而尿床。如果发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上述案例如果老师责怪兰兰,也许尿床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还可能由于心理紧张而越发严重。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细心观察和照料,也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并善于分析,才能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争取家长的合理配合。

六、睡眠活动

学前儿童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环境的准备

(1)儿童寝室要保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在夏天,入睡时若打开窗户或电扇,要注意风量适度,不让风直接对着儿童的头部吹,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明亮。

(2)儿童的床位要宽松,被褥的厚薄要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

(3)在儿童睡眠前,教师应检查床铺上有无影响儿童睡眠的杂物,同时还要观察儿童,以避免儿童将一些小玩意,如头饰、纽扣等物品带入被中。

(4)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5)睡眠前可播放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以便使儿童安静入睡。

(二)睡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1)提醒儿童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可穿短裤背心;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教师要向儿童指明衣物、鞋袜摆放的位置,教他们一些叠衣服的方法。

(2)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在儿童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应多巡视,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

(3)儿童睡眠结束后,整理被褥的工作应在儿童离开寝室后进行,避免儿童吸入扬起的飞尘。

(4)新入园的幼儿在睡眠时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儿童要抱着自己的枕巾、玩具或要摸着大人的脸、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

(5)对于有些精力较充沛的儿童,可以允许他们减少午睡时间,但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儿童。

(6)对于生病的儿童,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三)睡眠结束后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睡眠后起床、穿衣、整理床铺等都需要教师悉心地组织与指导,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让体质弱需要睡眠的幼儿多睡一会儿。大、中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

(2)指导或帮助幼儿穿衣整理床铺。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忙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可组织幼儿相互检查着装是否整齐。

(3)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案例6 -4

幼儿园每天中午的午睡对于张老师来说成了一个难题,小朋友们一个个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是伸手,就是跷腿,偶尔还能听见一些小朋友伸头叫一下自己旁边的小伙伴,更聪明的是以想小便为理由,干脆到厕所去转一圈。这样一来,中午就再也没有几个小朋友能睡好觉。这怎么能行?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发育!于是张老师想出了一个妙计——请他们做梦!首先张老师编了一个有趣的梦讲给他们听,在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问道:“你们想做梦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好,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吧,这样梦精灵就会把最好的梦送给睡得最香的孩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孩子们就把自己眼睛紧紧地闭了起来。寝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孩子呼吸的声音!他们睡得香极了!起床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老师讲述着他们做的美梦……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从孩子们的心理出发,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午睡变成了一个可爱的童话“梦精灵”。孩子们带着这样美丽的梦想进入梦乡,午睡后又可以满足他们讲故事的愿望,既提高了午睡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与实施策略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正确、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立终身发展的能力,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创设、提供的生活活动环境、内容等不仅要与幼儿相适应,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还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生活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以完成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这一基本使命。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

为保证幼儿园生活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我们在组织生活活动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指导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应树立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思想,认识到时时处处都有教育,将生活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过程,有意识地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不能人为割裂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联。

(二)流畅性原则

幼儿园生活活动结构要紧凑,各环节转换要自然流畅,活动中和活动间隙要尽量避免拖沓,同时,要善于把幼儿等待的时间变为积极的活动过程。《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科学、合理安排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时,我们应当多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单单只顾管理上的方便。

(三)实践性原则

幼儿作为未成熟的个体,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才是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在生活活动中反复实践,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条件,给予幼儿充分的练习和学习的机会,不能一味地包办代替。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实践操作中,应该如何把握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入手。

(一)保教结合,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保教结合”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提出的。由于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儿童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对儿童的生活予以全面、细心的照顾。但有些教师将“保教结合”理解成了“包办代替”,凡是儿童力所能及的、应该掌握的事情,教师不要代替儿童去做,而是要鼓励并指导儿童自己去完成。

例如,饭前洗手关系到是否会病从口入,虽然教师一定要严把洗手关,但绝不等于由教师替幼儿洗手。即使是小班幼儿,教师也不应为他们一洗一擦了事,而是应当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组织、观察和指导幼儿完成这一活动。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讲解、示范,设计情景表演,甚至设计正规的教学活动,以正面教育为主帮助幼儿解决。

(二)悉心观察,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功能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教育幼儿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教师应抓住生活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餐活动中,除了要让儿童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餐饮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教师还可结合这一活动对儿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在餐前,教师可向儿童介绍今天的食物或让儿童自己说说菜的色、味、形、营养,不但可以激起儿童的食欲,还可使他们认识各种食物并促进语言的交流。比如说:“今天我们吃的菜多香呀!颜色多美呀!绿色的芹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干,黑色的木耳,还有圆圆的小肉团呢!味道一定很棒!”又如,结合生活中儿童损伤的玩具或物品、盥洗室里的滴水声、拖拉小椅子的声音等实例,开展随机教育,引导儿童讨论:小椅子是怎么受伤的?盥洗室里谁在哭?怎样让水龙头不哭等。

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教师还可以生成许多新的教育活动。例如: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天气预报”这项日常性的活动,但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幼儿记录或讲述当天的天气预报,而很少将天气预报与当天的天气状况、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一天,气温骤升到30摄氏度,可在户外活动的幼儿衣着依然不见减少。这件事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幼儿缺乏自我照顾的常识;二是教师缺乏指导意识。有位细心的幼儿教师做得很好,她将“天气预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每天都在“天气预报”的旁边标上图文提示,如,“今天下雨,地面潮湿,小心路滑”或“今天很热,适宜的衣着是……”切切实实地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真正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案例6 -5

肖老师正在组织小朋友洗手,只见斌斌小朋友洗手时用手指堵塞水龙头,水从手缝里喷出来,弄湿了衣服。肖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叫其他小朋友过来。

肖老师:“小朋友,你们看,为什么水从手缝里喷射出来而不是流出来?”

小朋友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手指堵塞水龙头,水只好从手缝里喷射出来……”

肖老师:“原来,当小朋友用手指堵塞水龙头时,水流动的空间变小了,水受到挤压,就产生一种压力,有压力的水是喷射出来而不是流出来的。消防员叔叔在救火时,手里抓着大水管,水管里的水可以从地面喷射到几层楼高,这是因为在大水管接水的地方加了压力器,就和小朋友用手指堵塞水龙头的道理一样。不过,小朋友洗手的时候还是不要用手指堵塞水龙头,因为射出来的水很容易弄湿衣服,也浪费水。”

听完肖老师的话,小朋友瞪着好奇、求知的眼睛点点头,似乎懂了其中的道理。

分析:爱玩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斌斌洗手的时候玩起了水龙头,喷射出来的水弄湿了衣服,在很多老师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调皮捣乱行为。而这位肖老师却视之为教育契机,充分利用洗手这个活动中的潜在的教育素材,把“捣乱”行为变成一节生动的科学活动。

(三)因人而异,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教师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在具体的设计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对于小班幼儿,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加讲解的具体方法,设计情景表演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中,通过看、听、练,逐渐强化他们的技能。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着重于让他们将小班学习的生活技能继续巩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的方法也从具体的示范讲解转为以语言为主的提醒、检查、表扬等。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做到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式。

幼儿与幼儿之间,因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差异。在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个别照顾。

案例6 -6

“我要小勺”

场景:午餐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筷子和勺子两种餐具。

记录:进餐活动前,教师摆放了两种餐具以供孩子进餐前自由选择。班上最大的乐乐小朋友在桌子前犹豫了一会儿,教师见后只是会意的一笑并点了点头,乐乐终于选了把小勺安心地走到餐桌前用餐。

教师提供两种餐具时考虑到生活技能的学习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通过感知讨论练习操作等活动,绝大部分幼儿已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与教育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反应。然而技能的获得和习惯的养成,对于每个幼儿来说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筷子和小勺的自由选择满足了各发展阶段幼儿的需要,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提高。

(四)优化环境,引发和支持幼儿的生活活动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具有无言的沉默力量。环境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同时又是教育自身。在经过优化、美化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使幼儿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注重生活化环境的创设,更好地把教育渗透在环境中,使幼儿在“无声”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润泽,萌发他们内在的生命张力。

运用图示标记:在盥洗室里为幼儿准备了洗手流程图,起到了环境暗示教育的作用,让孩子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张贴节约用水的卡通图让孩子们养成洗完手后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物品柜由幼儿自己设计独特的标记,增加他们在生活中自理能力,增强自主性和自信。

创设生活活动区:孩子们通过在活动区操作材料,逐步掌握生活活动技能,激发自我服务的兴趣。如小班的“结果果”:用绒布做成的果树上钉满了纽扣,而同样用绒布做的果子则开着扣眼,这些吸引着幼儿动手将果子扣在果树的纽扣上。在孩子们让果树“结”出果子的同时,他们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学会了简单的扣纽扣本领。中班后期,孩子们会逐渐使用筷子进餐。在幼儿使用之前可以先在活动区增设“喂喂小动物”的活动材料,投放筷子及废旧材料制作的青菜、骨头等,引导孩子们在用筷子夹物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使用筷子。

(五)利用游戏,使幼儿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教师在设计指导儿童生活活动时,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游戏活动使儿童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用纸盒、饮料瓶等制作的大嘴动物或大嘴娃娃以及用小纸球、小豆子、小石子等物品,让儿童在给“娃娃”或“动物”用小勺、筷子喂食的游戏的情景中,反复摆弄和使用这些材料,既发展了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也使其掌握了自我服务的技能。在角色游戏中,为儿童提供一些扮演角色的服装,如医生的白褂、超市营业员的背心、妈妈的围裙等,让儿童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拉拉链、扣纽扣、穿衣服等自理技能。比如幼儿在玩手绢的游戏中,学会了叠被子的方法。然后再鼓励孩子试着叠被子,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兴趣大增,很快就学会了叠被子。还可以通过竞赛游戏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如: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子,等等。

(六)家园共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儿童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儿童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许多儿童动手能力差或生活习惯不好,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密切相关,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依赖性较强。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悉心照料好每一个儿童,仔细观察、了解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与特点,经常向家长反馈,使家长信任你,进而支持你的教养工作;其次,要对儿童在教育机构或在家的生活情况、能力、行为表现等与家长定期、经常地沟通,使家长能感受、体会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能力与进步,同时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以及从小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在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养成。

思考题

1.幼儿园生活活动有什么意义?

2.请以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为例,谈一谈组织与指导的要点。

3.根据所见习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幼儿园中班的生活活动计划,并尝试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