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

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区基础教育的主要指标均处于省、市领先水平,近年来,江东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和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区教育城域网系统平台的构建以及江东区教育信息网站的开通并投入使用,构成了江东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软件环境。2004年,江东教育信息网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和全省最佳教育网站。

7.1 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1]

这里以宁波市江东区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为例进行介绍。

宁波市位于浙东沿海,其中江东区面积约37.66平方公里,区内管辖8个街道,下设74个社区,常住人口36.2万,是宁波现代化新中心城区。江东区内有各类学校63所,其中32所幼儿园、23所小学、6所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员工2952人,在校学生32080人,在园幼儿751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25%。全区基础教育的主要指标均处于省、市领先水平,近年来,江东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和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江东区教育局就将推动区域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工作作为区重点发展目标。1997年,江东区成为宁波市第一个“高标准普及实验教育区(市、县)”;同年,江东区委区政府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成框架,十年基本实现江东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局制定了《江东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1998年,江东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启动,区政府建立了教育现代化工程领导小组,还特别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区教育局领导明确指出,“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没有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可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0年初,江东区教育信息化战略确定,其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区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六项目标”:(1)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3)实现中小学“校校通”;(4)完成一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5)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6)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

“十一五”期间,江东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比率科学合理;全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健全各级各类信息化相关制度和规范,并得以严格执行。建立一支扎实、稳定、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具体目标包括:(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2)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3)建设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4)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5)拓展学校教育虚拟空间,促进学校、社区、家庭的和谐发展。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江东区在近十年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1)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教师专业发展;(4)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7.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宁波市江东区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硬件设施的配备;二是软件环境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1年底,全区共投入电教和计算机设备经费2200万元,城区小学平均每所投入100万元左右。“十五”时期,区教育局用于设施设备配置经费达到3106万元,投入到信息技术装备的经费占江东区教育局专项教育经费的20%左右。江东区学校的设备配备达到或超过省级配备标准。

具体说来,宁波市江东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2001年7月,全区21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工程,宽带网进入每个教室。

(2)2002年,江东教育信息网(http://www.jdedu.net)建成,各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校校通网络、班班能上网”。随后,各学科教研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师网上资源库和骨干教师课件资料库等也逐步建成,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深受师生喜欢。江东教育信息网整个系统由四台服务器组成,所有应用系统都独立自主开发,主要开发语言为ASP,SQL为后台数据库支持,整个网站可支持8000用户。

(3)2003年9月,区教育局投入50万元资金对江东中心小学“全程整合”实验班配置液晶电脑设备。2003至2004年上半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完成校园网改造工程,每个学校建设标准的校园网络,主干网千兆连接,百兆到桌面,信息点分布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4)截至2005年上半年,区内所有幼儿园完成了幼儿园园网工程,实现了“园园通”。

(5)2006年,江东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继续完成对部分班级及专用教室配置大屏幕显示设备工程;②加强幼儿园IT服务工作,完善对幼儿园的计算机维护工作、网络维护工作、电教设备维护工作;③实施学生评价系统,在落实部分学校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④推广和完善江东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管理平台;⑤举办区首届师生电脑作品大赛;⑥建设江东教育博客;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基本达到“六个一”:一个校园网、一个以上计算机教室、一个以上多媒体教室、一组现代化器械(手提电脑、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每个教室一组现代化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示台、显示屏)、每个教师一台办公电脑。全区平均7名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每个学校都配备了1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专职网管人员,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资源开发等工作。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区域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

在进行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江东区教育局也积极开展软件资源的积累工作。全区教育城域网系统平台的构建以及江东区教育信息网站的开通并投入使用,构成了江东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软件环境。江东区教育信息网站(http://www.jdedu.net/)从布局上分为十大模块:首页、教育行政、教育党建、教育督导、教育研究、教师之窗、学生天地、社区教育、体育在线、信息装备。它具有用户认证、权限识别、信息调度、电子邮局、资源调用等功能。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升级,网站从最初单纯发布信息发展成为多元互动平台,其中开设的“局长热线”、“心语心声”、“教育博客”等栏目实现了家长、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在线互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2004年,江东教育信息网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和全省最佳教育网站。

整体而言,软件环境建设主要的途径包括自主开发和直接采购。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资源包括:1)科利华教育资源、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2)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机房多媒体教学系统;3)网络监控系统。全区所有学校都安装了科利华校园网管理平台软件,建成校园网站。科利华、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使用频率高,平均日访问量达到8000次以上。

7.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宁波市江东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在各个学科内开展起来,整合活动主要有三种模式:(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综合课程的整合;(3)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表现在CA I模式和INTERNET模式。前者主要指老师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并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后者指的是教师依托网络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方式呈现,并整合课内和课外大量的教学资源,开辟师生在线交流空间,以便于个别化辅导和交流。近年来,江东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教师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了教学案例网站,区教育局专门组织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网站设计培训和评比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教学网站包括:1)李惠利小学王凌老师设计的语文学科《春》(http://www.jdedu.net/school/lhlxx/wl/index.htm/);2)曙光小学许波老师设计的《拼音园地》(http://www.jdedu.net/jiaoyan/yuwen/web/pingyingweb/index.htm);3)江东中心小学蔡央娜老师设计的《百花园》(http://www.nbjdzx.com/anna/);4)江东中心小学鲍淑琴老师设计的英语热线(http://www.nbjdzx.com/enbbs/)。

信息技术与综合课程的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一些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类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一般不只是涉及某个学科的内容,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研究型课程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传统的研究型课程包含确定主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撰写研究报告等主要步骤,不过,借助网络,学习者可以用网络找资料、利用网络书写、交流和最终呈现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活动课程中嵌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环节,以此促使师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每年的田径运动会、外语节、艺术节等传统活动中,学校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它们设计与活动有关的会徽,这样做既让学生运用到了信息技术,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又能够达到这些体育或文艺活动的教育目的。此外,个别学校还会开展电脑节等与信息技术应用直接相关的活动,活动通过一些比赛(打字、设计作品等)来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运用、鉴别信息的能力。

在宁波江东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中,一个值得推广的案例是“视像中国”(V-China)项目。该计划开始于2004年,是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资助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连同香港圣文德书院负责推动实施,其目的是连接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学校,通过结为“视像姊妹学校”来促进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2006年,视像中国计划以迈向世界、跑出中国为目标,再次获得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资助,得以继续发展。2006年,太古小学在视像中国秘书处的帮助下加入“视像中国计划”,2008年前后,江东区通途小学、栎木小学、中山东路小学、东郊中心小学等学校也纷纷加入其中。近几年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江东区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到了“视像中国”项目中来,从中体验到了远程教学和交互的快乐,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活动包括:

(1)“福满中国,欢乐祥和——浙京沪苏港少年儿童送旧迎新五地网上迎新春活动”(2007年2月12日);

(2)浙沪港三地学生同上科学课——天气与天气预报(2007年4月23日);

(3)宁波和香港学生同上科学课——“水火箭”的制作(2007年12月14日);

(4)“欢乐奥运年幸福中国人京沪浙粤港少年儿童迎接二零零八年”实时网上联欢活动(2007年12月22日);

(5)网上辩论赛(2008年5月);

(6)宁波小学师生集体观摩圣文德天主教小学的英语课和语文课(2008年5月14日)。

“视像中国”活动的优点在于能让师生们广泛地共享到原本不可奢望的异地优质资源,具体表现为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师资资源的共享,这对双方师生都是有益的。从教学的时空看,“视像中国”活动突破了固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从教学过程看,“视像中国”活动更容易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和回馈。此外,“视像中国”活动减轻了学校间教学交流的成本,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师生间可以即时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7.1.3 教师专业发展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特点

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引发了教育的变革,进入了新课程,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12月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技术方面所要达到的新要求。

《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指导和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法规性与强制性、规范性与严肃性、广泛性与社会性(目前,我国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00多万)。

为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标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国外的相关标准有: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S)、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A)、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除了在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方面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外,对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过程的有益经验我们也注意兼收并蓄。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中小学的实际调研情况并借鉴美、英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子标准,N依次为41、46、44)。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以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子标准为例,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总体框架如图7.1所示。由图可见,其中包含三个子标准,每一个子标准的体系结构都与图7.2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则有差异(以反映不同人员的工作特点与需求)。

img136

图7.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整体框架

img137

图7.2 教育技术能力子标准的体系结构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

2005年,为了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我国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该项目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目前正在组织初级层次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雍潜研究员说:“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初级层次的培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个教师都必须参加,参加初级层次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是教师具备上岗资格的必要条件。当教师通过初级层次培训后,我们鼓励其参加中级和高级层次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必须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ETE)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属于教育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组成部分。考试对象为全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分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大类,教学人员又分为初、中、高三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分为初级、高级两个级别。NETE属于水平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

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由国家考试机构实施统一的国家级考试,这是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战略性措施。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ETE)代表国家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认证,考试的唯一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浙江省于2009年正式启动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在此之前,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多次举办各类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课件制作、网页制作、FLASH动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图像处理等多个方面,为全省培训了一批批教育技术优秀的骨干教师。2009年开始,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代替了原来的专题培训。

2010年,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纳入全年的工作重点,指出:“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通过远程网络培训方式,完成全省2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标准培训。积极开展送教活动,为全省30个县(市、区)开展送教培训。鼓励和指导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组织开展3000人次的英特尔未来教师教育培训和1000人次的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培训。尝试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3.基于网络的教师教研活动

江东区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区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认为,现在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都已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学校网站以及江东教育信息网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教研等活动。近些年来,江东区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有代表性的活动,其经验于2005年被推荐到浙江省教研室主任会议上作交流。

网络教研的典型方式是主题型教研,包括学科论坛(BBS)、视频和音频会议、E-mail、OICQ+NetMeeting、CHAT、留言板等方式。其中,学科论坛(BBS)深受教师喜欢,因为它便于研讨,又便于保存。目前,江东区各学科教研教学资源网内容正在得到不断的充实,代表性的资源网站包括:

(1)江东小语在线(http://www.jdedu.net/jiaoyan/yuwen/);

(2)江东思品学科信息网(http://www.jdedu.net/jiaoyan/sipin/);

(3)江东小数在线(http://www.xszxedu.net);

(4)江东英语时空在线(http://www.jdedu.net/jiaoyan/english/);

(5)江东艺术教育网(http://www.jdedu.net/jiaoyan/ys/);

(6)江东区科学活动教研网(http://www.jdedu.net/jiaoyan/kx/);

(7)江东区信息技术教学支持网(http://www.jdedu.net/jiaoyan/xinxi/);

(8)区学前教育研究网(http://www.jdedu.net/jiaoyan/xueqian/)。

大部分教研网站上都设有论坛,论坛由版主(教研员)负责,教师可以在论坛上方便地浏览帖子,及时了解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如江东小语在线的“语文沙龙”、江东艺术教育网的“艺术论坛”曾经开展了“我看语文评价”、“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探索”等几次主题性教学研讨活动,全区相关学科的教师积极投入,气氛很热烈,活动很成功。

这种网络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的种种不足和弊端,使参与人员和教研范围无限扩大,并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的原则,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和开放的对话环境。同时,网络教研使得资源存储和资源共享便捷,共享是网络教研的核心。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承认,计算机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其中一些明显的便利包括:(1)拓展了教学资源;(2)教学资源很直观、很形象、很生动;(3)博客作文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同时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交流。

除了网上教研,江东区教师先后参与了教育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中心组织的若干“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区有62%的学校参加课题群研究工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顺利结题,并在2004年荣获浙江省优秀课题成果三等奖。江东区教育局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第六、七、八、九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会比赛。2005年5月,江东区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观摩会,参赛的6名教师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和四个二等奖。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自2000年以来,江东区教育局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目前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状况,组织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如Intel未来教育培训、现代教育设备和网络管理维护培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等,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五个“提高”:一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二是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学习教学科研的能力;四是提高教师利用、加工信息和开发CA I软件、网页的制作能力;五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相关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江东区教育局在《江东区2003-200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江东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制度》中有三条明确的规定:一是要重视各校网络管理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二是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认定时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一票否决制;三是加强督查和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校长考核内容。2000年,江东区教育局就着手引进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并打破编制积极引进,目前全区各校都配备一名专责网管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而一票否决制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积极性。目前,江东区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渐形成,不同目标人群接受了内容不一的培训活动(表7.1)。截至2001年底,全区95%以上教师通过了计算机初级培训,有85.4%的教师获得计算机中级培训合格证书,为推进我区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全区教师普遍进行CA I课件制作培训,目前有83.6%的教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至今,江东区已有各类课件数百个,有10余个课件在国家、省、市各类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有63%的教师积极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活动。

表7.1 宁波江东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内容

img138

据统计,2001-2005年,全区每年暑期都会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技能全员培训;从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教师分期接受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目的在于使全体教师能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至2005年,全区45周岁以下教师(占全区教师总数的89%)全部参加此项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截至2005年初,全区1200名专任教师中有63%以上的教师参与了课程整合的观摩学习和课题实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一年一度的教师网页、课件评比中,全区青年教师参与率达到90%以上。近几年里,江东区进行了学科课程整合、W EB教学网站制作、信息技术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通过几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践,江东区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校园网的建成以及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证校园网络正常运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各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帮助各校网络管理员提高校园网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技术人员的安全技术和维护技巧,保障校园网络健康运行,2006年春,在区教育局的专项资助下,江东区所有中小学学校的网管教师参加了由区教育局与浙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共同组织的“江东区学校网管高级培训班”。培训班针对江东区学校存在的各种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问题,通过专题技术讲解、实验系统实践、典型案例分析、成功管理经验交流等研修形式,达到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校园网网络管理建设、保障校园网信息安全的根本目的。培训的具体内容包含十个方面:(1)网络入侵与防范技术;(2)加密及系统安全技术;(3)校园网络的运行和维护;(4)校园网络管理和实例;(5)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应用实例解析;(7)网络化互动课件制作的关键性基本技术培训;(8)网络化互动课件应用实例;(9)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10)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技术。

7.1.4 学生能力培养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近年来,有关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虚拟世界中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规范、中小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接触信息机会及“数字鸿沟”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也因此,新课标中重点突出了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只有青少年一代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宁波江东区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新观念和新技能,同时摸索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2001年初,宁波市江东区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江东区既要完成教育部实验目标,又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地方课程开发与应用。目前,全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安排是:在小学三、四年级(每周两课时),学习内容是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内容。五年级学生每周增开信息技术教育一课时,教材采用自编实验读本《电脑进阶》。通过自编教材的使用,小学生可以学会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联系与交流的方法,介绍电子邮箱、QQ、IP电话语音通讯、BBS、聊天室的使用;小学生们还能学到有关图像处理工具(《我形我速3.0》)、网络主题活动(如何下载与安装软件;如何对文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如何在网上进行VOD视频点播的方法)、利用《东方网页网III》建立自己与班级的主页,等等。2002年,江东区组织骨干教师完成了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读本(上、下册)的编印,之后投入使用。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全区广大学生在汉字输入、上网搜集和处理信息、使用论坛发表见解、制作学习课件等能力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相关赛事积极性增强,并取得优异成绩。这其中,李惠利小学是突出的代表,李惠利小学的特色是科技,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参加“机器人进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其中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及相关的动手能力培养。该校学生在第五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取得了一金一铜的好成绩,并代表中国小学队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上捧回最高奖。

2.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活动

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培养信息素质型的创新人才,其具体特征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全面的信息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处理、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进行信息协作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在此背景下,宁波市江东区戎徐小学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项以“宁波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目的有四:(1)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向世界宣传宁波,为迎接世界各地对宁波感兴趣的人到宁波投资、旅游做宣传;(2)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通过收集、筛选、运用、创新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表演、信息收集等综合能力;(4)通过活动小组的方式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经过师生的讨论,专题活动将具体内容确定为以下七大主题:美丽的宁波公园、宁波的塔、好听的宁波话、聪明的宁波人、宁波小吃宁波菜、酸酸甜甜的水果、宁波建筑文化研究。研究性学习为期17周。学生在大主题的指导下再选择他们小组感兴趣的点。如“宁波小吃宁波菜”主题活动时,有的小组准备研究有关宁波小吃中猪油汤团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有的小组则对“苔菜拖黄鱼”发生了兴趣,准备亲手制作;海鲜是许多人的至爱,很多小组都想了解宁波哪些地方产海鲜,哪些海鲜是宁波特有的,我们品尝到的海鲜是如何加工的……

当学生明确要探究的具体问题后,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资源,报刊、书籍等印刷品资源,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父母、邻居、专业人士等)。在制作自己的探究作品时,教师也不要求学生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或内容。例如,在“宁波小吃宁波菜”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不仅进行了宁波小吃广告袋展览、上网浏览,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等活动;还让学生讲讲有关宁波小吃的故事和民间传说;组织美工活动,并开辟角色区,设立宁波小吃店,进行买卖、包装等活动;进行编广告的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亲历食品的选料、制作、包装、买卖等过程。

最终,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探究结果。这些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电子小报、PPT演示材料、相声、小品、童话剧、游戏等。例如,在“好听的宁波话”交流活动中,师生们安排了以下节目来展示探究成果:(1)相声:你来说说宁波话。(2)调查汇报。(3)学说宁波话。(4)请你做老师。(5)有奖竞猜:“宁波老话大擂台”。(6)游戏:踢踢扳扳、点点拗拗、打荞麦等。

通过此次“宁波专题研究”,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主动探究的精神,通过收集、筛选、运用、创新信息,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很多家长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查资料、细心地教孩子们学说宁波话、收集童谣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后,通过活动小组的方式组织活动,学生们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孩子们在课间、午间常常就他们小组研究的问题展开讨论,在研究、争论、游戏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基于网络的德育活动

近几年来,有关青少年上网吧过度网游导致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消极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由于青少年自身缺乏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江东区,为消除社会上不良网吧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区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在自愿和免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势,创“红领巾网吧”,开展“争做网络道德小公民”为主题的网络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假期上网环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网络知识,从而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2002年9月秋季开学后,各校继续利用午间、下午兴趣活动时间和双休日开放“红领巾网吧”。在此基础上,有的学校通过互联网联合开展网络公德教育,实现德育资源共享。这一创举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