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自“十五”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了应用推进阶段。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全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为制订浙江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咨询依据。

1.1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先后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自“十五”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了应用推进阶段。

1.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1.调研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调研的函》(浙教电传〔2009〕86号),并于2009年4月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全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研工作,并就全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全省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为制订浙江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咨询依据。

2.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的数据采集工作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情况、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应用系统建设及其应用情况、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情况、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和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本次调研对浙江省79所高校发放了网络问卷,共回收68份有效问卷,抽检率为86.1%。

(2)抽样调研。先后召开了3个分别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和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调研了绍兴文理学院、台州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学院、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衢州学院和嘉兴学院等6所高校;电话访谈了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树人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9所高校。

(3)统计分析。对上述问卷及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旨在对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有基本的认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初步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作相应的思考。

本章统计数据的截止期为2008年底。

浙江省现有高等院校79所,其中本科院校33所、高职高专院校46所,分布情况如图1.1所示。

img3

图1.1 浙江省不同类型高校分布情况

1.1.2 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情况

全省高校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高,建设水平良好,但从总体来看信息安全建设的水平仍需提高。

1.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设备拥有水平

全省高校信息化设备拥有水平情况见表1.1。目前,全省高校拥有的服务器价值最低的为2万元,最高的达到9704.65万元,平均为420.31万元。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差距比较大,本科院校的服务器投资总价值相对较高,它们的服务器总价值平均分别为868.75万元和133.72万元。

表1.1 浙江省高校信息化设备拥有水平

img4

拥有10万元以上的服务器的数量,最高的有120台,但还有不少高校没有此类服务器。高职高专院校在10万元以上的服务器投入比较少,本科院校相对投入较大,每个学校都至少拥有1台以上10万元以上的独立服务器。

学生个人电脑拥有比例基本相当,平均值都接近50%,个别高校学生拥有电脑比例达到95%,说明学生个人电脑拥有比较普及,本科和高职高专学生差异不大。

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多媒体设备配备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基本一致,有部分院校达到100%,说明全省高校在多媒体教室投入了较多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也基本相当,少数院校达到100%的高利用率。

2.不同类型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水平

理想的校园网应当覆盖整个校园,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访问,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全省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水平见表1.2。

表1.2 浙江省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水平

img5

本科院校网络接口(布线的网络接入点)总数平均值为16192.50个,高职高专为4819.66个。本科院校全校网络接口平均数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

从网络覆盖面来看,全省院校网络通达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比例都非常高,大部分高校都达到了100%的通达比例,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差异不大。

从高校统一部署的无线AP(AccessPoint,即无线接入点)的数目来看,不管高职高专还是本科院校都只有部分院校覆盖无线网络。统计表明,本科院校统一部署的无线AP数最大的为465个,最小为0,平均值为49.67个。高职高专院校统一部署的无线AP数最大的为210个,最小为0,平均值为19.76个。

学校统一部署的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图书馆、操场、会议室、食堂等)的比例普遍不是很高,本科院校平均为18.90%,高职高专平均为17.12%,只有少数院校达到100%覆盖。

本科院校校园网出口带宽最大为4010Mbps,最小的为102Mbps,平均为1379.24M bps;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园网出口总带宽最大为2202Mbps,最小为12Mbps,平均为385.35Mbps。

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间教育网出口带宽差距较大,本科院校都连接了教育网,而只有少数的高职高专院校连接了教育网。本科院校教育网出口带宽平均为207.43M bps,高职高专教育网出口带宽平均为11.26M bps。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出口选择电信和教科网的比例最高,其中选择电信的比例达到100%。说明电信和教科网是多数院校选择的校园网出口方式,大多数学校都同时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校园网出口方式,其比例如图1.2所示。

img6

图1.2 校园网出口方式比例

本科院校校园网主干带宽最大为10000Mbps,最小为1000Mbps,平均值为3142.86M bps;高职高专中校园网主干带宽最大为10000Mbps,最小为100Mbps,平均为1514.70Mbps。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主干带宽都比较大,但平均利用率都不高,还没有达到50%。

随着校园网规模和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对网络运行的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网主干网的稳定程度可以反映网络的稳定性,如图1.3所示。

img7

图1.3 最近一年校园网主干因故障停止时间比例

71.43%的本科院校和55.88%的高职高专院校因故障校园网主干停止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能修复,说明大多数高校都有一定的应急能力,保证网络的畅通。

3.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水平

表1.3 浙江省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水平

img8

全省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水平情况见表1.3。95.45%的本科院校配置了网络防病毒系统,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为66.67%。95.45%的本科院校防毒软件升级方式为自动更新,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为76.47%。各院校比较重视网络防病毒系统的建设,为校园网安全提供必要的保证。

网络运行故障检测系统通过对网络设备及其应用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完善的监测和报警,以满足网络运行和维护人员对故障和性能管理的需求。从统计数据看出,57.14%的本科院校配置有网络实时监测系统,高职高专的比例为55.88%;42.86%的本科院校有网络运行故障实时报告系统,高职高专为20.59%。

统计显示,80.95%的本科院校建有信息过滤系统,而高职高专院校为52.94%。信息过滤系统的功能范围统计比例结果如图1.4所示。

img9

图1.4 信息过滤方式比例

全省高校的信息过滤系统普遍具有垃圾邮件过滤功能,其次是网页内容的过滤、电子公告系统过滤,最后是搜索引擎的过滤。本科院校具有垃圾邮件过滤功能的比例为100%,对网页内容过滤比例为26.32%;高职高专院校具有垃圾邮件过滤和网页内容过滤的比例都占71.43%。

对于校园网络来说,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入侵检测体系可以弥补防火墙相对静态防御的不足,因此,入侵检测能力是衡量一个校园网络防御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全省52.38%的本科院校建有入侵检测系统,高职高专的比例为26.47%。

如图1.5所示,在入侵检测系统中,所用功能比例较高的是详细日志审计和自动报警,自动锁定跟踪所占比例最低。72.72%的本科院校有详细日志审计功能,高职高专为69.23%;54.55%的本科院校有自动报警,高职高专为69.23%;27.27%的本科院校有自动锁定跟踪功能,高职高专为7.69%。

img10

图1.5 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比例

统计显示,只有4.76%的本科院校通过了信息安全测评或认证,高职高专院校都没有通过信息安全测评或认证。本科院校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的比例为23.81%,高职高专为11.76%。这说明院校网络系统安全措施还有待加强。

4.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水平

本科院校主要高性能设备的机器类型为集群系统,占47.62%,14.29%为SM P服务器;高职高专院校中20.59%为集群系统,5.88%为SM P服务器,如图1.6所示。

img11

图1.6 高性能计算设备的机器类型

本科院校高性能计算配套存储设备28.57%为存储局域网,38.10%为磁盘阵列;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分别为2.94%和44.12%,如图1.7所示。

img12

图1.7 高性能计算配套存储设备的类型

高性能计算购置经费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专项的本科院校占52.38%,高职高专占32.35%,如图1.8所示。

img13

图1.8 主要高性能计算购置经费来源

调查表明,全省只有一所大学建立了全校公共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并且配备专业技术支持队伍。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利用率并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对外宣传和用户培训不够。目前,校园网格的建设仅处于探索阶段,由高校投资的校园网格建设的资金较少。

总的来看,全省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校园网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校园,为高校的信息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整体上网络安全措施有待加强,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1.3 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水平

图书馆电子资源提供的资源主要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光盘资源等,详细数据参见表1.4。

表1.4 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水平

img14

从统计结果来看,本科院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期刊平均为448689份,高职高专为70020.84份;本科院校中提供电子图书平均为904750.3册,高职高专为211097.8册;本科院校提供多媒体光盘资源平均为19586.42片,高职高专为6007.94片。本科院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光盘资源的数量大大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相对而言,本科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更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数字化资源。

加入国家或地方网络图书馆代表了该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与水平,能为学校引进更多更丰富的资源与信息,也能为学校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平台,更有利于资源的重利用与信息的相互交流。被调查院校已加入国家或地方网络图书馆的学校所占的比例是47%,其中本科院校为52.38%,高职高专为45.45%,两者相比差异不大。

图书馆电子资源浏览及下载情况可反映其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根据各资源的应用情况调整电子资源的建设与投入,及时更新与增加资源。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浏览及下载的次数见表1.4。

统计表明,本科院校有66.67%对电子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统计,而只有33.33%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统计,说明本科院校对图书馆电子资源浏览及下载次数的统计更规范,更强调电子资源的利用。本科院校数据库检索次数和下载篇数的数量都大大高于高职高专院校,均接近了10倍,说明本科院校的师生更加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利用。

学校对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异比较大,本科院校年投入最多的学校是654万元,平均经费为174.36万元,大大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的16.78万元。

2.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全省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见表1.5。其中,78.95%的本科院校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规范,而只有20.69%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起相关的规范;61.90%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高职高专院校为32.35%。这说明本科院校比较重视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制作规范。

表1.5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img15

66.67%的本科院校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专题教学资源编辑软件,而高职高专只有39.39%的院校提供;33.33%的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软件主要用在完整的网络课件制作,高职高专院校为18.75%;60%的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编辑软件主要用于多媒体内容制作,高职高专院校为56.25%,如图1.9所示。

img16

图1.9 教学资源编辑软件主要用途

从表1.6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平均为16.21个,大于本科院校的平均值5.86个;而本科院校在各科共有各种教学资源的总量上平均值为538.63GB,大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值248.15GB。

表1.6 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img17

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对电子教学资源的更新时间频率基本相当。电子教学资源一般更新一次的时间本科院校约为47.8天,高职高专约为44.29天。

3.科研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科研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主要从工具软件使用情况、高性能计算系统普及程度、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共享水平、学科资源库数量情况等四个方面来考察。

科研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水平见表1.7和表1.8。本科院校中有42.86%的学校统一提供支持科研项目的专业工具软件,而高职高专只占9.09%。提供支持科研项目的专业工具软件学校中,本科院校平均为36.33件,高职高专平均为3件,说明本科院校在工具软件的建设方面好于高职高专院校,能够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数字化科研辅助。

表1.7 科研资源建设情况

img18

表1.8 科研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img19

14.29%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为9.09%,说明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建立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方面,都投入较少。在建立了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的高校中,对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利用率很接近,一年中本科院校平均为262.5天,高职高专院校平均为234.67天。

有38.10%的本科院校具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网上信息查询或网上预约功能,高职高专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网络服务。从这个角度看,本科院校在网上信息查询和预约方面比高职高专好,能提供面向师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本科院校参与网上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平均值为105.5台,而高职高专只有1台,表明本科院校相对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参与网上共享,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利用率。

本科院校统一建设的为学科研究服务的学科资源库数量平均为13.88个,高职高专平均为3.5个。本科院校各种学科资源建设总量平均值为36.87TB(注:1TB=1,024GB),高职高专平均值只有3.4TB,说明高职高专院校各种学科资源总量较小,资源没有本科院校丰富。

4.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应用

统计显示,全省本科院校中有23.81%的学校建有实体博物馆,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为2.94%。实体博物馆的名称大部分集中在校史展览馆范围,领域比较狭隘。其他的实体博物馆包括景区博物馆、饭店博物馆、校史档案馆等。

统计表明,全省只有2所本科院校建立了与实体博物馆配套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信息量很小,目前没有在教育科研网上发布,高校基本上没有为数字博物馆提供项目经费。这说明高校的数字博物馆建设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在教学科研中应用推广。上述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应用的具体情况如表1.9所示。

表1.9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应用

img20

5.政务信息资源与基础数据的建设和应用

高等院校在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中,档案信息、教育文件信息和学校信息所占比例最高,如图1.10所示。95.24%的本科院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档案信息,高职高专比例为60.00%;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在网络上发布学校信息的比例都是66.67%;有38.10%的本科院校建立了教育文件信息系统,高职高专则为66.67%,超过本科院校。

img21

图1.10 学校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库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的比例

基础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统计中,比例较高的是学生信息、设备资产信息、教职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统计与应用,如图1.11所示。90.48%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学生信息库,高职高专为87.88%;95.24%的本科院校建立了设备资产信息和财务信息库,高职高专为78.79%;有85.71%的本科院校建立了教职工信息库,高职高专为72.73%。这说明基础数据库建设在高校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mg22

图1.11 学校建立基础数据库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的比例

1.1.4 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1.信息化基础应用

在全省高校中,有94.74%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学校级的电子邮件系统,79.41%的高职高专建立了学校级电子邮件系统。

表1.10 校内电子邮件系统建设情况

img23

电子邮件系统的用户数和容量统计情况见表1.10。本科院校中电子邮箱用户总数平均值为10762.67,高职高专为3443.74。本科院校教师邮箱容量平均为190.46MB,高职高专为164.42MB;本科院校中学生邮箱容量平均为142.78MB,高职高专为91.43MB。数据表明,各院校普遍重视校内电子邮件系统的建设,本科院校略好于高职高专院校。

教师、行政人员、工勤和教辅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学生和校友使用校内电子邮件的比例如图1.12所示。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使用电子邮件比例最高,均为100%。其次是行政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及工勤和教辅人员,本科院校统计的比例分别为83.33%、88.89%、83.33%;高职高专的比例为88.89%、81.48%、81.48%。学生和校友使用校内电子邮件比例较少。

img24

图1.12 用户使用校内电子邮件的比例

47.37%的本科院校统一提供了网上个人存储空间,高职高专的比例为38.24%。在这些统一提供网上个人存储空间的院校中,本科院校提供给每位教职工和学生可使用的存储空间分别平均为563.89MB和271.25MB,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552.31M B和238M B,见表1.11。

表1.11 学校提供的网络存储空间情况

img25

教师、行政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工勤和教辅人员及学生使用校方提供的网络存储空间的比例情况如图1.13所示。全省高校教师使用校方提供的网络存储空间的比例达到100%,行政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也达到较高的比例。相对而言,学生较少使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存储空间。

img26

图1.13 用户使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存储空间的比例

数据表明,57.89%的本科院校建立了校园公告系统(BBS),高职高专的比例为29.41%。本科院校校园网公告系统注册用户平均总数是31169.18人,高职高专为3885.3人;本科院校允许同时上站的最大人数平均为8690.7人,高职高专为2924.44人;各个本科院校中平均每日上BBS站的人次为1901.73人,高职高专为422人,见表1.12。

表1.12 校园公告系统(BBS)建设情况

img27

统计表明:94.74%的本科院校建立了校园卡系统,高职高专的比例为76.47%。校园卡实现的主要功能有餐卡、图书证、上机卡、教职工证、购物卡、考勤卡、洗浴卡、水卡、学生证、门禁卡、医疗卡等。其中校园卡应用最广泛的是餐卡、图书证和上机卡,各种类型院校校园卡实现功能比例如图1.14所示。100%的本科院校实现餐卡功能,高职高专为88.46%;88.89%的本科院校实现图书证功能,高职高专为73.08%;72.22%的本科院校实现上机卡功能,高职高专的比例为57.69%。此外,少数学校实现的功能有校内乘车证、银行卡和校内对公资金结算卡等。

img28

图1.14 校园一卡通功能的统计

所有本科院校建立校园卡系统的学校都覆盖了所有校区,高职高专覆盖所有校区的比例为81.48%。

57.89%的本科院校提供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高职高专的比例为35.29%;有58.33%的本科院校搜索方式为站内搜索,高职高专的比例为84.62%;41.67%的本科院校的搜索方式为跨网站搜索,高职高专的比例为15.38%,其比例情况如图1.15所示。

img29

图1.15 搜索工具的应用方式

目前,各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学校主页,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学校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校园网站的建设与管理。68.42%的本科院校统计了学校主页平均每日访问次数,高职高专的比例为67.65%。本科院校的学校主页平均每日访问次数为42900.31,高职高专平均为2084.32。

本科院校有注册的部门二级网站总数占全部部门总数的比例平均为88%,高职高专为58%;本科院校有注册的院系二级网站总数占全部院系总数的比例平均为89%,高职高专为69%;本科院校有注册的学校研究机构二级网站总数占全部研究机构总数的比例平均为63%,高职高专为31%,见表1.13。

表1.13 各部门、院、系、研究机构网站情况

img30

统计表明,有36.84%的本科院校建设了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高职高专为26.47%。有15.79%的本科院校建立了校内虚拟社区,高职高专的比例为11.76%,见表1.14。建立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虚拟社区的高校比例较低。

表1.14 高校信息化相关基础应用比例

img31

从表1.14可以看出,已有36.84%的本科院校建立了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高职高专为35.29%。实现统一身份管理和认证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及工勤和教辅人员。在已经建立起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的高校中,本科院校中行政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和教师都100%实现了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和认证,学生及工勤和教辅人员的比例为87.50%;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均有83.33%实现了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和认证,科研机构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占66.67%,如图1.16所示。

img32

图1.16 建立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的比例

统计表明,42.11%的本科院校建立了集成校内各种信息资源的校园信息门户,高职高专的比例为41.18%。所集成的服务系统主要有:教学教务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设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和毕业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后勤服务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其中,教学教务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占了最大的比例,分别为100%、84%和72%。决策支持系统占12%,比重较低。上述数据如图1.17所示。

img33

图1.17 校内信息系统门户的使用

2.教学信息化

从表1.15可以看出,本科院校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平均为66.37%,高职高专的比例平均为73.18%。本科院校统一建设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的比例为84.21%,高职高专为52.94%。上述数据说明全省院校普遍重视多媒体辅助课程的建设。

表1.15 教学信息化情况

img34

表1.16 教学信息化水平统计

img35

在网络课程平台上的课程门数,本科院校平均值为876.56门,高职高专平均为48.29门,前者大大高于后者;本科院校最近一学年使用该平台的课程门数平均为720.13门,高职高专平均为56.88门;本科院校占全校该学年课程总门数的比例平均为41.33%,高职高专比例平均为23.92%。这说明本科院校更注重网络平台上课程的建设,该类课程的利用率也高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有相应的鼓励政策的院校很少,本科院校中只有少数的院校有相应的政策。

47.37%的本科院校统一建设了网络考试平台/系统,高职高专的比例为20.59%;使用网络考试平台/系统进行考试的课程,本科院校平均为3.56门,高职高专平均为4.82门;网络考试平台/系统1次最多可支持学生数,本科院校平均为3542.22人,高职高专平均为362.5人,详见表1.16。可见,统一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系统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使用网络考试平台/系统进行考试的课程还相对较少,尚有待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3.科研信息化

统计显示,本科院校近1年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网上发布的科研相关信息的条数,平均为589.16条,高职高专为64.52条;本科院校在三天以内更新相关科研信息为73.7%,高职高专为17.65%,如图1.18所示。相对而言,本科院校的网上科研信息比较丰富,更新时间快。

img36

图1.18 科研信息间隔周期

42.11%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在线的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而高职高专只有17.65%;31.58%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在线的科研知识共享平台,26.47%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相应的共享平台,见表1.17。

表1.17 建设科研项目交流协作平台比例

img37

4.管理信息化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建设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这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交流与共享利用,同时也为其他学校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

在考察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状况中,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下12类:校办党办业务、全校范围的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本专科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和校友管理等,其业务流程信息化程度总评的统计数据如图1.19所示。

img38

图1.19 业务流程信息化程度的总评

说明:各部门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分别对应以下等级:初级水平(1分):个别或部分实现单机管理,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中级水平(2分):主要业务流程80%以上信息化;高级水平(3分):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信息化。

统计数据表明,全省高校在图书馆管理、全校范围的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应用最好,信息化程度最高,其平均值都是2.2分以上,处于信息化程度中级以上水平。在本科院校中,只有后勤管理(1.9)、人事管理(1.7)和校友管理(1.9)的平均值小于2分,但这几项都接近信息化程度的中级水平。相比而言,高职高专院校各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均值小于2分的较多,说明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程度水平总体低于本科院校。整体而言,全省高校的管理系统中,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1.1.5 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般说来,数据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校级标准。建立统一的全校范围内的数据标准涉及能否保持全局数据的一致性和唯一性,这是各类数据信息能否实现“共享共通”的关键所在。

1.数据标准

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学校需要遵循国家、行业的数据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

本科院校明确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的比例为47.62%,高职高专的比例为42.86%,见表1.18。可见,一半以上的学校在信息编码中,还没有应用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这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表1.18 浙江省高校应用相关数据标准情况

img39

45.45%的本科院校建立了学校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高职高专为32.35%。其覆盖范围主要包括学校概况、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和办公管理等几个方面。

如图1.20所示,本科院校信息编码在教职工管理方面的应用最高,达到了90%;其次是在教学管理和学校概况方面的应用均达到80%;在科研管理、办公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都达到60%。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编码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应用最高,达到82.35%;最低的是科研管理,只占41.18%。

img40

图1.20 学校建立统一信息编码覆盖范围比例

上述数据说明,信息编码在教职工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在科研管理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代码标准

在信息编码标准的制定中,学校应当充分应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有序、可行的学校标准。

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校级标准的学校比例见表1.19。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没有达到50%,说明全省高校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行业标准方面都不够理想,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

表1.19 高校应用相关代码情况

img41

3.信息化技术标准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化技术标准中的国际、行业技术标准和一些自行制定的技术标准,将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统计表明,只有33.33%的本科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国际或行业技术标准,而高职高专为42.86%,略高于本科院校的比例,但两类院校都没有达到50%。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除了应用一些国际或行业技术标准,有的也自行制定一些技术标准。自行制定信息化技术标准非常少,本科院校比例为33.33%,高职高专为22.86%。

部分学校还自行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例如数据交换、协同服务、软件开发规范等。如图1.21所示,本科院校的技术标准中数据交换占57.14%,软件开发规范占19.05%,协同服务占4.76%,其他为19.05%;高职高专院校数据交换占14.29%,软件开发规范占17.17%,协同服务占11.43%,其他为57.14%。

img42

图1.21 各种信息化标准的应用比例

4.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标准

信息化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相关规范、应用系统运行与管理相关规范、网络运行与管理相关规范、信息化安全措施和日常管理规范与制度等。其制定并执行相关规范的比例见表1.20。

表1.20 高校制定并执行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标准情况

img43

数据显示,在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标准的规范化进程中,全省高校制定与执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设备管理相关规范和日常管理规范与制度,本科院校制定并执行的比例达到80.95%,高职高专的比例达到74.29%。本科院校制定并执行网络运行与管理相关规范的比例为76.19%,高职高专为77.14%。

1.1.6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

1.信息化制度保障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阶段,信息化领导小组或信息化办公室应当制定中长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在制度上保证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的制定形式主要为:单列信息化规划、分散在总体规划中、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各类院校所占比例如图1.22所示。

img44

图1.22 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制定形式比例

统计表明,本科院校基本都有信息化规划,或单列或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其比例分别为45.83%和50%,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只占4.17%;高职高专院校中单列信息化规划的比例为35.90%,分散在总体规划中的比例为43.59%,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比例为20.51%,数据表明本科院校信息化规划做得较好。

信息化的评定纳入到学校的相关评定体系中,可以促进人员和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配合,从而促进高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信息化水平纳入学校内部考评制度的情况是指学校应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考核纳入学校内部考评制度,并有明确的文件对此进行规定。学校应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根据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给予教职工相应的激励,加强信息化在全校工作中的重视程度。

统计表明,全省高校信息化考评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只有56.52%的高校将信息化工作水平纳入学校内部考评制度中,47.61%的高校建立了信息化激励机制。

2.信息化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前提,为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持续发展,高校应在资金上加大支持,并把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列入常规预算。

如图1.23所示,信息化经费预算一般单列为全校统筹信息化预算或纳入各部门分项预算中,这两项之和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都接近于80%,这说明全省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有信息化的经费预算。

img45

图1.23 高校信息化经费预算形式的比例

信息化资金投入主要从信息化建设资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字资源建设经费,校园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机房的建设经费等)、信息化校园方面平均年度运行维护费(运行维护费涵盖范围包括校园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费用,以及用户培训等费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机房的运行维护经费等)、培训及研究经费三方面来考察。

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平均为1198.89万元,高职高专平均为674.08万元;本科院校在信息化校园方面的年度运行维护费平均为136.14万元,高职高专院校平均为98.07万元;本科院校培训及研究经费平均为18.47万元,高职高专平均为7.03万元,见表1.21。

表1.21 高校近三年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img46

从各项资金的投资额度来看,高校在建设、维护、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反映出目前高校中重建设和维护、轻培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3.人员信息化技能保证

人员信息化技能保证是整个信息化保障体系中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的智力支持。统计显示,54.17%的本科院校能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高职高专为51.28%;本科院校中最近一学年正式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人次平均为99.4,高职高专平均为57.5;接近一半的高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方面的要求。

4.信息化组织保障

信息化组织保障是信息化保障体系的灵魂,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信息化建设部门的人力资源能力、技术支持和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与效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如图1.24所示,信息化领导机构最高领导者职位级别比例最高的是正校级,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领导机构中,校级领导所占比例的大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img47

图1.24 信息化领导机构最高领导者职位级别

统计表明,8.33%的本科院校设置了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信息主管)职位,高职高专的比例为25.64%。对设置了CIO的少数院校职位级别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校级占19%,部处级占69%,科级占12%。

与国内其他高校的情况相类似,我省各高等院校中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设置与名称并不一致,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图书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办公室等,如图1.25所示。虽然上述名称不一样,但基本职能大致相同,都负责本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img48

图1.25 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名称比例

统计数据表明,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平均规模,本科院校为11.55人,高职高专院校为8.54人;本科院校中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约占97.75%,高职高专占97.42%。本科院校中,设置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占54%,高职高专占41%。上述数据说明全省高校都比较重视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1.1.7 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

该部分内容的调研,主要用于了解全省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设置、实施和应用的效果,以便从整体上分析信息化的效益和影响因素,更好地为高校信息化工作提供建议和明确发展方向。

这里主要采用问卷方式,对各种陈述式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估和判断。填卷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1—7之间选择一个最符合的数字。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低/少,7表示完全同意或高/多。

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全省高校中信息化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我省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乐观,正逐步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学校及信息化部门情况分析

表1.22的统计结果中,各个问题项得分最高的是本科院校的6.25,最低的是高职高专的4.84。数据统计显示,本科院校每项统计的数据平均值都高于高职高专院校,表明本科院校无论是在组织保障和信息技术管理上都比高职高专院校要相对规范。但是在“学校对信息化部门有比较严格的绩效考核标准”这方面我省高校都不太理想,高职高专得分为4.84,本科院校得分为5.20。

表1.22 学校及信息化部门情况统计得分表

img49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同时也要求各信息部门都积极地参与。被调查对象对于以下几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学校在进行重要决定时,信息化最高领导的参与程度”;“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时,信息化最高领导的决定程度”;“学校各职能部门最高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程度”;“学校各院系最高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程度”。可以看出,在推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省高校信息化各部门支持、参与度都很高。

信息化教育进程的推进,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与信息化部门密切沟通与合作。在实践中,高校基本上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各部门、院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经常能得到信息化部门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之间也保持着共享数据资源的联系,学校对所有信息化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描述、信息化部门的工作流程规范较高。但是,我省高校的信息化部门普遍缺少比较严格的绩效考核标准,这项工作有待今后完善。

2.学校信息化应用情况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上述问题项的得分差异较大,最高的为5.76,最低的为4.33,见表1.23。总体来看,学校近几年对信息化的投资(包含维护、改进、建设等)持续提高,但主要投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运行维护、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则显得不足,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管理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关系校园信息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相对而言,本科院校在信息化应用的投入增长较大。

表1.23 信息化应用的增长统计得分表

img50

从表1.2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问题项的得分差异很大,从最高的6.36到最低的4.09。教学、教务管理、图书资源管理、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如e‐mail系统)、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得分较高,表明我省高校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

表1.24 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整体程度评估分析统计得分表

img51

此外,在决策支持和后勤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情况得分最低,这两方面还有待高校管理者进一步重视,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从表1.2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问题项的得分最高的是5.37,最低的是3.28。整体来看,全省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应用的外部环境评价普遍不高。“当地政府对学校信息化的资金支持”、“上级部门对学校明确的信息化应用建议或方案”这两方面的得分最低。事实上,就教育信息化而言,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方面都需要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改进校园信息化应用的外部环境。

表1.25 校园信息化应用外部环境统计得分表

img52

续表

img53

3.学校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从表1.2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省高校在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价方面的评分普遍较高,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显著。其中,“提高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对校园用户(包括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服务质量”、“帮助学生、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教学资源”这三个方面得分最高。相比而言,在“促进更多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提供更多的科研协作机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表1.26 信息化实施效果统计得分表

img54

续表

img55

在表1.27的统计结果中,各项的得分最高的为6.00,最低的为4.47。总体来看,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高校普遍认同学校信息系统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在稳定增长,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信息系统事故(如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然而,“不同信息系统间数据能很好地集成,数据共享程度高”和“信息系统间数据交互实时性能满足业务需求”等方面得分较低,高校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表1.27 系统、信息与服务质量统计得分表

img56

续表

img57

从表1.28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得分都比较高,都在5.00分以上。可见教育信息化部门的工作得到了用户、领导及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的一致认可。总体来说,学校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对网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部门的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表1.28 用户满意度统计得分表

img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