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教师观

现代教师观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爱祖国的教育渗透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可以说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的延续,使学生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章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小学组织与运行

学校是国家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当的身心发展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功地参与社会生活。

一、学校组织的特点

学校组织有如下特点:

(1)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系统;

(2)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3)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

具体地说,从学校组织内部系统的剖析出发,学校组织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特点出发,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从学校组织的任务、目标来看,学校组织是一个受到多重影响的、具有多重目标的组织。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

常见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有:直线型学校组织、智能型学校组织、直线———智能型学校组织、事业部型学校组织。最常见的是直线———智能型学校组织。

1.直线型学校组织

直线型学校组织是一种简单垂直领导的学校组织。由校长、副校长统一指挥,集中领导各教研组、少先队、后勤等部门。学校没有在管理层设教务处、学生处、政教处、科研处、后勤等职能部门。学校组织结构模式简单,统一指挥、集中领导,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

2.智能型学校组织

智能型学校组织是一种强调专业化领导的学校组织。在学校管理层设教务处、政教处、少先队等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地位平等。在其职能范围内,不仅可以直接指挥下级单位的工作,而且可以指挥、监督同级其他职能机构的工作。这种学校组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层组织如班级可能收到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多重指令,难免冲突。

3.直线———智能型学校组织

直线———智能型学校组织综合了直线型和智能型学校组织的优势。该组织在学校复杂业务的直线部门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作为该直线部门的参谋,实行直线部门统一指挥和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和职能型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职能部门无权直接向下级单位发号施令,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下级单位最终听从直线部门的直接领导。

4.事业部型学校组织

事业型学校组织是典型的用分权形式来管理学校的组织形式。如在学校组织下设立幼儿园部、小学部、中学部等事业部,各事业部享有具体的经营管理权,学校总组织保留财务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这种组织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办学积极性,为各事业部培养全面的学校管理人才;但是各事业部存在重复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情况,造成学校管理成本增高,同时易于滋生本位主义,忽视学校的整体利益。这种组织形式适合于规模较大,有复合教学业务的或有跨地区教学业务的学校。

三、小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

小学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党政分开。任何组织都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一个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和科学的一个标准;一个组织机构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外,还必须具有决策、执行、咨询、沟通、监督等功能;而要给经济组织放权,就必须党政分开。

(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任何组织都要因事调职、因职设人,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上述要求。

(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学校组织发展趋势

1.学校组织结构网络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化、集体化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组织上那种独体式的组织将被网络式组织所取代。校长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校外专家联谊会、家长委员会、党支部、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等,形成一个网络框架,从而高效地开展工作。

2.学校组织结构一体化

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的松散,反而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的各个机构都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各自的职责。因此,要求建立健全决策、协调、执行、操作等各个层级的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使其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互相配合、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工作效能。

3.学校组织结构人情化

学校组织可以说是一个正规的科层制组织,但学校不同于机关和企业,它是以培养人为基本特征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因此,学校组织机构设计中需要关注人情化,这样有利于发挥组织的 体战斗力。

4.学校组织结构个性化

由于每个学校情况不同,而学校组织机构又是学校管理风格的外显,因此,组织特征必然具有个性化的性质。个性化的学校有利于发挥学校组织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学校组织的组织目标。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正是7~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介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的状态。他们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及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一、小学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为把教育对象塑造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打基础。围绕这一任务,小学教育的内容细化为10个组成部分: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⑧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育;⑨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热爱祖国的教育渗透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小学教科书里有许多内容是围绕爱国教育而设立的,通过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他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

爱国主义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根据高、中、低年级的年龄层次的差异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主要是认知方面,知道“我是中国人”,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初步了解祖国的概貌;中年级主要是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逐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高年级主要是要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由初识到熟识到发自内心的共鸣,从而积蓄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初步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比课堂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我们身边总会有很多的契机,例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国庆60周年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更多的课本之外的专题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走入社会去亲身体验。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可以说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的延续,使学生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这一部分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们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是一个极好的抓手。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动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爱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它的主要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内容表现为:时刻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同人民站在一起,一切为人民;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背叛人民的行为作斗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高、中、低三个年级段也有不同的内容安排:低年级从爱爸爸妈妈开始,到爱老师、爱同学,在集体中为他人着想等;中年级着重从关心、体贴父母,尊重老师开始,到尊重他人、待人接物有礼貌、邻里关系和睦、多为集体做好事等;高年级要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初步懂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初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年的“手拉手”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机,让生活在富裕条件下的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去爱、去关心,在这样的活动中渐渐培养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

集体,是一种有共同目的、一致行动、平等权利和责任的有机结合体。学生自入校以来,就一直与集体密不可分,如学校、班级、少先队、各种兴趣小组等。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对集体一种真挚的感情,常常表现为关心集体,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好事等。

热爱集体的好品质,要通过集体生活来培养、锻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都有社会性,都有归属的要求,特别是少年儿童的 体意识都很强。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取长补短,每个人的进步都与集体紧密相连。当集体成员意识到集体的荣誉中有自己的一份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感情。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大、中、小队活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开展各类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活动自己搞,我们的干部自己选,我们的辅导员自己聘,我们的荣誉自己争”,各类小型多样的队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队组织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有的小队举行了考察照片的展览,有的小队组队参加了市、区或电视台的比赛,有的小队与大学的大哥哥姐姐交上了朋友……在集体的活动中,学生们找到了快乐,对集体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爱劳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抵制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思想作风,特别注意要在学生中提倡无报酬的社会公益劳动,为社会造福;②教育学生要珍惜一切劳动成果,生活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③教育学生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要热爱劳动,首先要树立起劳动的观念。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大人们围着他们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分容易形成一种概念:劳动是家长的事,我不必管!随着家庭的影响,孩子在集体中也有了这种想法,认为劳动是老师的事。在小学教育的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中、高年级时,要培养学生有质量地、有责任地完成劳动,并要求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并在其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要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长都舍得在吃穿用方面给孩子多花钱。但这要和单纯的追求物质享受有所区别,不要把精力放在贪图享受上。在低年级着重教育孩子要爱惜劳动成果,不挑吃穿;中年级要求孩子不和别人比吃比穿;到了高年级,则要教育学生要学习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类知识技能。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指对传授知识的教师、长者虚心诚恳,对待学习要认真、主动、刻苦努力。人的智力素质总是有差异的,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好的话,可以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俗话说得好,“勤能补拙”。据了解,许多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主要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学习态度不好,比如怕困难怕吃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因此,在对待不同年龄的学生时,教师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级主要采取老师督促的方法,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转由学生之间相互的督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在集体中形成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在集体的感染之下让学生更快地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是一对好伙伴,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少年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这不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也将发生影响,甚至受益终生。在这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可以像学校老师一样,通过督促以及在家里形成学习气氛,建立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热爱科学的教育,是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学习基础工具学科的基础上,让学生更为广泛地学习科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要从小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独立思考、虚心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观念。在小学阶段,参加 体性的科技节的活动和兴趣性的科技兴趣小组都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好途径,往往一个小制作,一次小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打开通向科学圣殿的大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和个人的生活方面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尊重他人、讲究礼貌、遵守公共秩序、举止端庄、仪表整洁、讲究卫生等。礼貌是文明行为的起码要求,包括态度诚恳和善、语言温和友好、姿态彬彬有礼、说话有节制有分寸等。

文明礼貌习惯应从小培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低年级主要是了解基本的礼貌常识(包括:对人的称呼要有礼貌;对人讲话时要使用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在公共场合要讲究卫生,尊重服务人员,遵守公共秩序,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等等),注重习惯的培养;中年级要求能够尊重他人,不欺负人,帮助有困难的人;高年级则要求对人真诚、宽厚,助人为乐。

遵守纪律也是文明行为中的一部分,纪律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特点。任何一个集体,比如学校、班级等,一定会有一些规章制度,使人们有章可循,以保证集体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要求。在进行纪律教育时,要让学生弄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正是有了一定的纪律保障,才有更大范围的自由,例如在课堂上不允许大声地讲话是为了保证大多数的同学有听课的自由。遵守纪律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递进式的,从准时到校、遵守课堂纪律到遵守集体活动中的纪律,养成在各种场合遵守纪律的习惯。

(八)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育

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取得的成绩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把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付诸行动,才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进步。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自觉性比较低,果断性、坚定性不强,自制性较差。针对以上特点,要加强培养:①从大处着眼,开展目的理想教育,为意志锻炼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②从小处着手,加强意志行为的训练。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巩固和锻炼意志,百炼成钢。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检查,为自己树立榜样,激发自我锻炼,不断促进意志的发展。

(九)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民主与法制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孩子们懂得的最佳方法是在活动中体会感受。要教会学生在集体中要学会个人服从集体,在讨论集体事情的时候,每个成员都可以而且也应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发表不同的意见,但讨论的结果,必须是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认识上可以不一致,可以保留个人意见,但在行动上必须按集体的决议去做。在众多的活动中,学生自主安排的部分是体现民主的好天地,自己出主意,自己讨论解决产生的问题,有事大家商量,自己的干部自己选择。

相对而言,法制观念的教育多为书本的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法律的条文众多,要让学生很细致地掌握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可以结合身边可以见到的事物或情景加以教育。例如,交通法规的学习,可从实实在在的操练中,让孩子知道有关交通法规的知识,告诉他们遵守交通法规,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绿灯,就是在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之所以将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称之为“启蒙教育”,是因为这只要求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初步概念,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教育多为直观性教育。

(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实事求是,从小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无论在学习中也好,活动中也好,都要实事求是。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小学教育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起来可以是“四个化”,即儿童化、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

(一)儿童化

儿童化是指:应该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的内容儿童化,采取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前提是要了解儿童。玩是孩子的天性,会与他们玩的人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关于儿童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具体、直观、形象,突出一个兴趣。因为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高昂的情绪有益于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儿童的教育与教育工作的儿童化,一要有童趣,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多开创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二要有情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三要风趣,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儿童受到教育;四要有野趣,多开展户外、野外的活动,让儿童经风雨见世面,领略大自然的美;五要有志趣,着眼于儿童的未来,能从现在教育中得到启示,以利于培养儿童远大的抱负志向。

(二)自动化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当辅导员的一定不要包办代替,引导学生自动化,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理解。小学教育阶段的自动化,应该强调一个自我教育。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孩子们“打着队旗去考察”,“走出去,请进来”,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实地考察,自己访问长辈;自己召开主题会交流汇报,在“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家乡的认识,自己教育了自己。总之,所谓自动化,就一定要让队员“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同学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事业自己创”。

(三)个性化

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发现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现代教育观点,要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让孩子们学会表现自我,就是鼓励他们把四肢五官调动起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条件充分表现。强调个性化,要注重“创造”,要创造性地工作,进行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革新”活动,锻炼队员们观察、分析、想象、实验、创造等多种能力,使学生个性、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发展。

(四)艺术化

用什么好方法能鼓励孩子?怎样的情景最能打动他们的心?如何同有缺点的孩子进行交谈?这些教育与工作确确实实需要艺术。

那么,怎样使教育工作艺术化呢?一是语言的运用。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孩子,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自己的语言,说话注意语气、语调等。二是气氛的组织。鲜红的旗帜,响亮的鼓号,整齐的队伍,庄严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有了好的气氛,才能增强教育效果。三是情景的利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应当准确地分析情况,随机应变利用情景,机智有效创设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特定的教育。四是火候的掌握。组织一项教育活动,如果不恰当提前或延迟了时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善于抓住火候,“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让教育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小学教育的历史

在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中,小学教育通常是指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我国夏商周时代就有小学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供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据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一般设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学兴起,其中孔子兴办的私学规模最大。此后,各朝各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立的小学。

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近代意义上正式成立的最早的公立小学堂。此后,1898年5月,清政府要求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可看作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这是义务教育首次在我国实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此时,小学教育体系显示出两大特点:一是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儿童不分男女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且在小学阶段实行男女同校;二是缩短了学制,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年限,有利于在中国普及小学教育。

虽经教育改革,但当时的小学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小学年限过长等。到了1922年,依据各地教育实践,借鉴美国“六三三”学制,民国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两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这一学制一直持续到1949年。

总之,近代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确了小学为普通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步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5)小学校数和小学生数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二、小学教育的现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小学教育年限改为5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1960年以后,城市小学6年基本不分段;之后,小学学制基本是6年制、5年制,多数采取6年制。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学制采用“5、4”制和“6、3”制并存,并逐步实现“九年一贯制”,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

(一)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小学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当时,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经过多年的努力,小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普及率稳步上升。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有小学58.2万所,在校学生1.35亿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9%。随着“普九”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07年,政府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2008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费。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必须实施并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1993年10月31日,《教师法》颁布,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再次强调: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995年12月12日发布《教师资格条例》,认为教师资格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教师地位不断上升,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略有减少,但专任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提高,骨干队伍日益壮大,教师教育结构实现三级向二级过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素质良好、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地位待遇较好、相对稳定、基本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

(四)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196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讨论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事业要认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办学一直采取鼓励、大力支持的方针。1982年修改的《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随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规定》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即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要求合理地设置小学,使小学生就近入学,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五)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启动。通过改革,确立了三维目标,开设了综合化课程,试行弹性课程管理,开发地方课程等。通过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观念和行为等的转变。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及其作用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2.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创造者;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教师的职业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3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从业前,接受专门的教育,成为合格的教师,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老师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专业性和自主权。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就是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的职业。

三、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复杂,学生在性别、家庭、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性格、个性方面各有特点等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任务和内容复杂,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教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生存和发展技能,又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示范性

教师的言论行为、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创造性

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4.长期性

5.统一性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质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1.教师的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老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教师的知识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教师应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与相邻学科的联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其次,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应更多地学习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最后,教师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因为严密而有组织的教育秩序,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3.教师的能力素质

第一,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

第二,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集体的能力,选班干部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的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

六、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者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一度是比较盛行的观点,强调教师权威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应予以批判,原因在于: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最后,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七、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化的提高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一般要经过: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师范教育的职业培训,新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

知识点运用

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被比喻为“蜡烛”,要求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教师又被比喻为“园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师为他们的成长辛勤地施肥与浇灌。

试对以上两种教师角色的传统比喻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