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建费城文实学校及改造中等教育

创建费城文实学校及改造中等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富兰克林在为社会革新的倡议中,力言青年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政府无不视教育为国本,予以经费等多种支持。该校于1753年领取了办学许可证,二年后改为费城学院,这是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新生事物。不过,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建立的是文实学校,并非实科学校。实际上,不只社会人士具有偏见,就连一些创立费城文实学校的校董也不例外。独立建国之后,富兰克林的教育思想渐为人所理解,文实学校才成为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二、创建费城文实学校及改造中等教育

富兰克林《关于推进英属北美种植园实用教育的倡议》和《关于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几点建议》都是推广实用的教育。他之所以对费城特别作出倡议,一方面由于费城是他的第二家乡,另一方面更由于在十三州之中费城工商业最为发达。当时费城生产事业的繁荣急需大量实用人才去发展,怎奈欧洲移民所传来的主要是崇尚古典的博雅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1635年殖民地首先成立拉丁文法学校的是波士顿,紧步波士顿之后的是费城,正说明文雅教育在费城业已存在百年之久,传统深厚,早成富贵子弟向往之地。由于拉丁文法学校脱离为数浩繁的劳动生产者的需要,遂在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城市出现了由私人传授实用技艺的补习学校。它们或称业余学校,因为广大劳动者不能脱产,仅能利用清晨或夜晚到校学习。无形中,这些为劳苦大众设立的学校便和拉丁文法学校形成对立。这些修业期短而收费低廉的私立技术学校造就机械工人、售货店员、文牍人员、测量人员、翻译人员等等,极为切合城市之需,绝非诵记古籍的拉丁文法学校所能比。富兰克林是富有远见和民主思想的教育者,竭力兼顾新旧,倡议建立文实学校。他敢于以实用之学和古典之学抗衡,将受人轻视菲薄的实用知识和受人尊崇推重的古典知识并举,实际上就是向旧的青年教育挑战,期望给起于民间的尚实学校取得合法地位。这在当时是大胆的开拓创新,特别是对旧的中等教育的重新评价。

富兰克林在为社会革新的倡议中,力言青年教育的重要性。他说,青年的优良教育是家庭和国家幸福的确实基础。国家政府无不视教育为国本,予以经费等多种支持。在来美洲殖民地的先辈中,有许多人曾在欧洲受到良好教育,凭着他们的明智博学和善于经营,殖民地才蓬勃发展起来。先辈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今后则赖青年一代的培养了。现在移民虽天赋不齐,但天赋优异之士必须受教育而成长。富兰克林受功利主义熏陶,在16岁时便嘲笑哈佛学院,说那里人们所谈的是非正当的和无用途的知识。在他为费城青年教育改革的倡议中,主张实用之教,方案就是1751年创立的费城文实学校( Academy of Philadelphia)。他自任该校校长,筹措经费,规划校政,以实现他的理想,后改任董事长直至他去世。该校于1753年领取了办学许可证,二年后改为费城学院(College of Philadelphia),这是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新生事物。1799年发展成为费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费城文实学校是一所把传统古典课程现代实用课程相结合的中等学校,主要特点是:第一,不再像传统文法学校那样仅把升学看作是唯一目标,而兼顾升学与就业;第二,开设了传统与应用两类课程;第三,用英语而不是拉丁语和希腊语教学;第四,在管理上采取超教派,甚至世俗的性质,学校面向全社会,而不是单一教派。由于它已具有了与传统文法学校性质完全不同的特点,具有了近代中学的性质与特征,因此它被称为“美国的”第一所新型中学,引起各城市的仿效。

富兰克林曾在《关于英语学校的意见》中谈道,文实学校要兼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和有装饰价值的学科。只因人生岁月有涯而知识无涯,这种学校就应传授最有实用价值的和最有装饰价值的知识。他的方案规定儿童年满8岁入学,修业六年。学校分设文科和实科。文科称为古典学科,实科称为英语和数学学科。究竟何者为最有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的学科,则视儿童选修实科抑选修文科而定。富兰克林认为人人必须练习迅速而美观地书写有用的书文,与此相联系,还要学习绘画和透视,人人必须学会算术、会计以及几何学与天文学的基本原理,人人必须学习文法和阅读古希腊以降的古典著作,与此同时,还须学习文体和拼音。在历史学科中,青年必须练习翻译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著作的历史名著,并学习商业史和创造发明史之类。在地理学科中,青年应该学会从地图中认识各城市及其掌故。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学习,青年便可养成温和的性格,善于作出贡献和恪尽职守,从而胜任专业工作和有利于人群。

富兰克林在《关于英语学校的意见》中,还希望英语学校培养的青年能够投身各种公民生活。他说这种学校应设立在人群之中,即不远离河流,要设有花园、果园、草场以及一两块农田,还要设置地图、图书馆以及科学和计算的用器,从而便于青年观察和实验。这些学生要学习古语,但更要重视学习英语以及最有生活效用的现代外语,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他特别摈弃流俗的教派教学,而只希望学校设置一种宗教演进史的科目。这一切的一切不啻给理想的学校勾画出一幅美妙的蓝图,它指出新教育要朝着兼重实用和古典两种知识的途程前进。当然,对于所谓文科和实科的详细区别,富兰克林是缺乏论述的。由于古典学科传授古典语文和古典科目,英语和数学学科传授英语和实用学科,他的英语学校当然就是实科学校。不过,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建立的是文实学校,并非实科学校。恰好德国的黑克尔于1747年成立了实科学校,足见美德在教育发展方向上,是有着惊人的同步的。这说明富兰克林绘制的蓝图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的浪潮,是符合世界的教育潮流的。

在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教育模式唯欧洲教育模式马首是瞻,当时的人们认为文法学校才是正规学校教育,学习拉丁文才算受教育。文法学校教师的工资竟为实科教师工资的两倍,而实科毕业生仅能充任店员和技艺人员,无法居于高位,实科班处于不佳地位。实际上,不只社会人士具有偏见,就连一些创立费城文实学校的校董也不例外。该校文科教师威廉·史密斯曾担任校长。他是功利主义温和派,在思想和措施上重文而轻实,偏离了富兰克林的意向。史密斯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费城学校半数以上校董倾向于教会控制,教会便以轻而易举的手法逐日向学校伸展势力。由于教育战线上的争夺战使得保守者得势,不久,实科骨干教师达夫( James Dove)离校,实科即告结束,文科则于1755年成为由史密斯升任院长的费城学院的预科。富兰克林曾深为惊异一些醉心拉丁文化的文人学者破灭了他那新颖的蓝图,把一个应该不同于拉丁文法学校的文实学校牵上了老路。独立建国之后,富兰克林的教育思想渐为人所理解,文实学校才成为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富兰克林为反映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曾为文实学校规划多种学习科目,和拉丁文法学校课程的褊狭性很不相同。古德在《美国教育史》中,曾把这些学科归为十类,即:①体育运动,包括跑、跳、角力和游泳;②书写,包括绘画和透视;③数学,包括会计学、几何学、天文学;④英语,包括文法和文学;⑤历史,包括古代史、现代史和英国史;⑥地理学;⑦辩论和雄辩;⑧逻辑;⑨道德学,包括宗教;⑩博物学,包括园艺、农业等。古德对这些学科稍加归纳,便成为英语、数学和历史三类。由于殖民地时期存在着传授读、写、算的私立学校,英语和数学已是这类私立学校的课程,只有历史学科是富兰克林所建议的新学科。富兰克林建议的历史学科中,不仅讲述军事和政治的演变,而且含有道德、风习、商业、实用技艺、宗教等历史发展的内容,使从事商业、手工业、神职业、医药业、机械业以及其他职业者皆得到启发和效益。古太克( Gerald Gutek)在《美国教育:历史的展望》(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中曾把富兰克林开列的众多学习科目归纳为:①英语;②技艺初步;③数学;④历史;⑤地理;⑥古典语;⑦自然科学和农业。在初步技艺中,包括木工、造船、雕刻、印刷、绘画、家具制造、园艺等等。就其时代而言,这种新颖设计是不平凡的,因为这是和拉丁文法学校截然不同的,乃是对于博雅教育的触犯。(21)

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建的文实学校虽极为著称,并有深远影响,却不是最早出现于殖民地的文实学校。只因他对于这种学校的办学方向具有深刻的阐述和对其课程具有大胆的改革方案,费城文实学校才为教育史家所称道,这并非得自偶然,而是他远见的产物。如上所述,富兰克林曾仅以两年时光接受传授实用书算的学校的教导,但经验使他认清实科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富兰克林既曾肄业于拉丁文法学校,又曾肄业于书算学校。按理论讲,拉丁文法学校是华贵的,他应大力予以推崇,然而,他的兴奋点却是一些功绩卓著的教育工作者。例如,教师布朗奈尔是博学之人,曾沿大西洋沿岸各城设校,教授从算术直到胚胎学等多种学科,教学艺术熟练,享有广大声誉。又如教师安德鲁·拉姆( Andrew Lamb)曾设校20年之久,传授簿记和航海术等学科,成绩优良,受人推崇。还如教师约翰·赫钦斯( John Hutchins)曾在纽约设校20年,学生极为爱戴。这些人之受欢迎就是贯彻学用结合的原理,收得学以致用的成效。事实引导富兰克林认清:这种劳苦大众的粗茶淡饭式的教育才是人们谋生致富的有力武器。另外,富兰克林和苏格兰学者斯密士接触,得到了苏格兰唯实主义教育改革的诱导,知道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正路,不能把广大青年陷溺于古籍古语之中。当然,英国洛克的著作和弥尔顿倡议的学园,同样对富兰克林具有影响,因为富兰克林自称弥尔顿所著《教育论》是他嗜读的著作。在众多教育事实和宏论之前,他看出了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注释】

(1)转引自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 ,第1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第15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

(3)同上。

(4)[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第15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

(5)参见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第13~14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参见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第16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参见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第18~1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8)参见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第19~20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9)[德]洪堡:《立陶宛的学校计划》,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第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德]洪堡:《立陶宛的学校计划》,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第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参见[美]约翰·S·布鲁帕克著,吴元训主译:《教育问题史》,第26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12)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3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同上书,第31页。

(14)同上书,第27页。

(15)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1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同上书,第198页。

(17)参见[美]格莱夫斯著,吴康麟译:《近代教育史》,第149~15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2年。

(18)参见[美]格莱夫斯著,吴康麟译:《近代教育史》,第185~18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19)参见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1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20)参见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11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1年第2版。

(21)参见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120~1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