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尝试错误”说及其局限

“尝试错误”说及其局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法”。他根据饿猫通过乱撞乱闯、东抓西咬、学习拉开笼门取得食物的实验,认为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他认为,猫学习开笼的过程,是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减少无效劳动,不断舍弃错误动作学会的。在桑戴克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联结的加强。综上所述,桑戴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这种尝试是盲目的,因此尝试会导致错误,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第一节 “尝试错误”说及其局限

“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法”。这是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桑戴克根据著名的“猫开笼”的实验结果提出来的。他根据饿猫通过乱撞乱闯、东抓西咬、学习拉开笼门取得食物的实验,认为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他认为,猫学习开笼的过程,是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减少无效劳动,不断舍弃错误动作学会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失败的错误的动作逐渐减少,而成功的正确的动作逐渐增多,直至最后前者完全消失,后者则获得巩固。在桑戴克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联结的加强。认为联结加强的因素,一是“效果”,二是“重复”。反应的“满意”效果加强联结,“不满”或“烦恼”效果削弱联结,这叫“效果律”;反应重复的次数愈多,联结愈牢固,这叫“练习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662页)

在美国鲍尔、希尔加德著《学习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桑戴克的实验。实验时,把一只饿猫关在特制的笼子里,这个笼内设有一种开门闩的装置:一条绳子,一个把柄,一个握手。当动物操作这些装置时,门会打开,它就逃出笼外,获得正放在笼外的食物。最初几次尝试的一般特点是,起先几分钟内总是出现大量无关的、不成功的行为,即多次的抓、咬、擦、叫、四处乱窜和紧抓笼顶的动作,然后以似乎是“偶然”的方式使门闩绊倒。起先每次尝试花费的时间很长,经过30次~70次练习后,每次尝试的时间逐渐下降,直到很短,并相对地稳定下来。

综上所述,桑戴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这种尝试是盲目的,因此尝试会导致错误,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把动物实验推广到人的学习,混淆了动物和人的界限,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人有3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动物有生物属性,也可能有社会属性,但却没有思维属性。人有思维属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深入考察了儿童教学与动物训练的区别,指出训练动物不过是使动物具有对某种操作的模仿能力,尽管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动物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操作,但动物的操作始终没有超出无意识的、本能的、机械的模仿,所以对动物的训练并不能发展动物的智力。对儿童的教学完全不同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使儿童的智力和各种内在的结构获得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