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科研概述

教育科研概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活动。这也是省、市两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一贯的号召和主张。不论称为创造性还是创新性,都是要求教育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程度的“新”。

第一节 教育科研概述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必经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真理必须也只能来源于实践。要想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写作是最关键的因素。教育科研成果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涉及了教育科研写作。广大一线教师拥有最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他们掌握着教育的最新实战资料,要想推进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转变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觉悟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实施进度和效果。此外,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从客观上还促进了教师资深专业能力的质的增长。

一、教育科研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要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来的丰富事实材料的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所谓“有意识”,就是指主动地进行研究。像这样一个例子就不是“有意识”:一个数学老师课教得好,学生成绩高,校长让他总结经验,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有什么经验”。因为学生为什么成绩高自己也不知道。所谓“有目的”,指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例如前边所举案例调查某县师生关系现状,就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所谓“有计划”,就是要有研究计划,即研究的设计方案,要按照设计方案去实施研究。

科学研究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许多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要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什么是不科学的认识过程呢?比如说先下结论,后举例子,就是颠倒了教育科研这种认识活动的顺序,对待事实材料的态度完全是实用主义的。

科学研究要收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坐而论道,不能只是“浅谈”。进行科学研究,要有研究的问题,必须要收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是认识本质及其规律,要有答案,即研究结论。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某县进行了一次中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该县中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于是围绕师生关系设计了十几道问卷题,如“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有愉悦感?”、“你有了心里话愿意和谁说?”等等,下设几个选择项,如A:老师B:同学C:家长D:朋友,让学生选择打√。把问卷发下去,让学生答完后回收,这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百分数,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概括出研究结论,这是评价信息的过程。该问卷的统计结果是:和老师在一起有愉悦感的人占全县中学生的0%;有了心里话愿意和老师说的人占全县中学生的0.5%,因此概括出研究结论:该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当然这是应用研究中的具体答案。

那么如何理解“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呢?如果只是举出一个学生与老师关系不好,就下结论说该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这就不是“系统地”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因为这不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要知道,任何观点,哪怕是再荒唐的观点,也能找出个别的例子来加以验证。比如,海南省有个八年级女孩郁菲因为英语成绩没有及格,让母亲毒打致死;武汉市有个小男孩郁磊因为算术、语文没考好让父亲毒打致死,我们不能因此下结论说:“姓郁的孩子容易被家长打死。”

教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领域。

(二)教育科研的类型和特征

1.教育科研的性质

教育科研的性质及教育科研的类型,教育科研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以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运用关于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活动。

开发研究: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上海青浦县顾冷沅数学教改小组进行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就属于开发研究的范围。

与应用研究相比,开发研究是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应用研究是探求已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开展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研究,才得以真正实现。这也是省、市两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一贯的号召和主张。

2.教育科研的特征

(1)问题性

这是首要特征。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看,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种理性的探究过程。从实质上讲,教育科研是对教育领域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它不是对已知情况和结论的简单描述,而是对未知问题主动探索的过程。

按这个特征解释,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未知的问题,而这个未知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产生于无知,表现为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懂、不了解的问题,而是确实未知的科学问题,教育科研还必须要对这个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因此,仅是体会、心得、建议、“浅谈”等还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或判定,如“×县中学师生关系好吗?”

“为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回答现象的原因。如“×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这类问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如何解决×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

2.继承性

教育科研要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我们经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要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对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以便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阔研究思路,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研究构思。借鉴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少走弯路。寻找理论依据。

3.创新

这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不论称为创造性还是创新性,都是要求教育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程度的“新”。所谓“新”,包括新颖、独特、有价值。具体来说,有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供新材料、发现新方法、形成新理论。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形成新理论要困难一些,而其他几方面的“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课教得好,学生成绩高,他与别的教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别的教师都是让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每天发一个收一个,他就让学生准备一个作业本。学生当天做他当天看当天返回,由于做到了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得到巩固,所以学生成绩就高,这就是发现新方法。

4.普遍性

教育科研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业教育科研人员的任务,也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任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特别是还有现成的研究对象,这些都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条件。进行教育科研又不需要各种高级的设备条件,所以中小学校长、教师应该提高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参加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来。不能只满足于做教书匠,要争取做“专家型”的教师,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指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

5.实践性

中小学的课题多半来源于教育实践之中,为实践的需要从事研究,研究成果必须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

在研究中要追求操作性,研究成果要达到可操作性,才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推广。例如素质教育,如果都是“谈素质教育”,谁也不“做”,就没有意义了。教育科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必须按一定程序。经过一系列科研活动的过程才能获得研究成果。闭门造车、凭空臆造或仅靠想象、推理进行思辨,难以奏效。

6.效果的滞后性

教育效果的显示具有滞后性,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科研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积极地开展教育反思,撰写教育案例、教育报告以及教育论文,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开展教育科研对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有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全面育人的相应举措。教育科研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课改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科研将为课改的顺利进行引航。新一轮课改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因而教学中除考虑社会的需要,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应重视学生中有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达到贯彻“两全”方针的关键。而搞好教育科研,将引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观念、理论、方式、手段等能走在他人前面。

“以教科研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德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成了不少学校的办学思路。这种将教育科研作为各项工作的原动力,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使教育科研发挥如下的作用:一、服务于学校,解决学校现实工作出现的问题,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出发点;二、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各项研究的归宿,即当今常听到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三、服务于教师,为教师的自我提高搭台,为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辅路,促进教师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转化,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把教育科研作为锤炼成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有力措施。

2.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以前的教师更多的是“经验型”教师,“摸着石头过河”,成长的过程漫长,有些人被人称为“教书匠”,工作方式没有改变,教案可以多年一直沿用,而如今,教师至少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1)直接卷入课程设计,教师要引领教材,驾驭教材,以往的提法和做法是执行大纲和课程计划,只要有教参会备课即可。现在面临若干种教材,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这里的“整合”与“备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来“武装”教师头脑,要高效地做好课程设计是困难的。

以往“教材”处于教育资源和中心的位置,现在同一年级可能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外研社、苏教版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等进行整合,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2)教师要启动“进行性”评价,面临管理互动课堂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出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80年代以后,有人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这种课堂多以学生为中心,这比过去的“教师为中心”有很大不同,1999年起,有人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应为课堂教与学的两个不同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加以研究、论证,4年过去了,“教师和学生应为教与学活动的双主体”这一说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事实也在证明这一点:教师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驾驭和互动课堂的管理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如何自主学习上。

因此,教师要面临管理一个互动的课堂,90年代起有人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一新课题。其实”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雷蒙于194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年后,即1949年起,”行动研究“被运用于教育界。90年代后被引进中国。“行动研究”包含5个要素:

①行动(Action),教师要有行动,即课堂上的“教”、“讲”;

②研究(Research);

③反馈(Reflection)。根据反馈对教学做出调整;

④决定与发展(Decision and development)这种研究是以改变自己的行动为目的的,每个教师被要求成为研究型教师;

⑤调整。根据得出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评价上,过去是以“终结性”评价、一元性评价为主,现在则以“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倡导的方向。教师要面临对学生和对自己的双重“进行性评价”。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开展教育科研。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国外最新的评价案例:Apple Model即“苹果研究方案”,大家可以自我对照,反思甚至设计自己的每一节课,也可用这一标准来听课、评课。

①Acting行动本身,(含教师的导入、引趣)

②Participating参与,含协调、合作、沟通、组织情况

③Processing加工,含信息输入,确认,输出表达,

④Learning学习过程,有否记忆、知觉、领悟、思考过程

⑤Evaluation评价,有否反思,自我调整等。

⑥教师面临如何使用真实的语言,如何理解学习者。

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如何使用真实的语言,教给学生生活化、实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同时,如何理解学生,多将感情因素、人性化因素投入到教学;少将成人化的、表层的感情投给学生也是教师当今面临的挑战。因此,情感教学在教学实际的运用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延伸到各科,教学与生活如何紧密联系,教给学生以生活中实用的知识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成长所花费的时间,要解决面临的挑战,从而成为头脑清醒的研究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开展教育科研。

3.是执行新课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方法已经不是过去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了。什么是自主?如何合作与探究?成为教师们深入思考并开展教育科研的新内容。

总之,开展教育科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学校、教师、学生、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贯彻,甚至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等多角度看,教师科研活动,将丰富教师和学校的内涵,它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定位

(一)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领域。是人们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只是它是一种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更严密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通过对充分事实的分析和概括,去揭露现象的本质,发现支配事物的规律性以及创立说明事物的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揭露本质、发现规律性、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功能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校的知名度。

第一,教育科研敦促教师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一个从未知到知之的探索过程。如果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那么在教改实验中就会走许多弯路。从现状但,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在师范学习阶段,缺少必要的教学与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缺少从事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教育科研为教师提供了继续教育的良好机会,迫使教师自觉地去学习教育理论,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育科研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实验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去实施、修正、完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会加深对现代教育的内涵的理解。

第三,教育科研培养了教师互助协作精神。

第四,教育科研促使教师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三)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和定位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大量的教学教育任务,他们对教育科研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其结果没有达到兴教兴校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疑问。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关键要解决定位问题。

1.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地、县、乡、校教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教师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但在教师教育科研升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之音,尤其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把课题挂牌和获得论文奖励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教育科研工作的尺度,教师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沽名钓誉的工具,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而形成的成果大多又是经验性的;很多教师从事类似“专业化”的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技术,试图发现并推广自己所获得的实证性的教育教学知识,并把自己的感受性的东西(实践和经验)不科学地升华为某种方法理论,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推行研究成果等等。

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大面积存在着“二有二无”现象,导致教育科研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和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有组织无实效

有条件的学校都成立了教科室,但却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即使开展了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教研活动记录要么没有,要么补的痕迹十分明显,教研总结多是套话、空话、格式化。

①学习内容随意化。绝大多数教研组没有具体的学习计划或没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报刊杂志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因而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学科性,对于教师没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

②活动形式单一化。如一所学校对教研组的工作安排仅有两项:一是双周集体备课,二是单周业务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的说教活动,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活动,主题不明确的听课、议课活动,甚至是漫无边际的闲聊等单调、形式化的活动。

③活动主体单一化。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

④活动准备不充分,缺乏针对性。活动前,不是有针对地进行充分准备,落实好人员、内容等。活动时,有的泛泛而谈,草草收兵,有的七嘴八舌,谈长论短;更有的放任自流,话不对题,敷衍了事。

(2)有方案无章法

教师们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高涨,许多学校都有课题。但仔细审视这些方案,不难看出研究缺乏针对性、方向性,研究无章法。

①课题定位模糊,操作性不强。主要是选题不当,研究方案粗略。这是由于缺乏借鉴和深入钻研造成的。

②研究过程随意,科学性不足。表现在:

第一,确立课题的随意性。课题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教师本人

第二,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过程中,不是按照制订的方案,自始至终,而是临时突击,研究前期、中期、后期资料不齐全。

第三,研究结果随意性。研究结果多以论文、总结等文字形式表现,缺乏典型个案、具体的数据分析等。不去研究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无实践意义。

这些现象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定位

针对上述现象,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疑问。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关键要解决课题研究价值取向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实践者角色决定了他没有必要以构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为自己的主要研究目的。中小学实际工作者开展科研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的科研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后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本质是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对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学习、反思、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其最终价值要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的程度,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诸多教育教学思想、观点常常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促进,许多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在这里产生,课堂是萌生、孕育、展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方案及实施的研究基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在课堂。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践在教育科研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教育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或低级动物),相对比较简单、固定,比较容易控制条件。而教育科学研究的是人,教育的情境不可重复,教育实践者必须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理论无法预测的教育中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4)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自然科学的实验,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人的所有属性和非属性的动态活动,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假的一面,试图通过研究,发现和积累教育的真理性知识,已经被无数的教育家所否定。中小学课题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研究,教师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个人化的、特殊化的、经验性的东西,这正是教育艺术性的体现,我们不能以自然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规范和评价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在获得一种教育的智慧,而不是要形成学术化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专业化”的实验研究方法并非是教育科研的惟一常态。课题研究不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去探索和构建符合某个理论的规律和方法,其最大价值在于让课题理论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教学常态,让教师自己的经验变得更可靠一些。较之理论研究者“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而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动研究”,或者称做“中学式”的研究,倡导“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方法比较起来,行动研究使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同步运作,教育活动过程既是教育研究过程,行动者——教师参与研究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三、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论文。

(一)教育科研报告

教育科研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它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随着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的种类。

1.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及存在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

2.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的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二)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总是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论文通常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写作要求可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按篇幅数量和规模可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按研究的特点、层次和水平又可分为经验性论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研讨型论文(针对教育实践和理论中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分析、研究)、评述性论文(对问题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学术型论文(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总结规律,提示本质,进行论证和证明)等。

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新观点,或采用新材料,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都不能称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应该指出,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或新理论。不包括同行一般都知道的东西和一般的研究过程的叙述,也不包括过多的具体材料。科研报告则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可以包括进去。论文的内容中饮食着较多的推理成分,而科研报告则要凭数据说话。当然,科研报告与论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就它们的性质和作用说,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说,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报告,如有创见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本身就是一篇好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