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教师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人格如何,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的关键。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教育能力最强的时期,学生经常与教师接触,教师的道德风貌、思想情操、举止行为无一不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教师榜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教师的仪容体态,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生影响较大。关键在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程度。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前提条件。

第五节 教师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一、职业的性质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由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用自身的人格、言行举止来作为言传身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榜样,教师是学生做人的重要参照对象。人们常说的“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在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如何,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的关键。因此,教师劳动的表率性、主动性、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都有“向师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教师接近,都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和教师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和教师交朋友。有人形象地说:“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教师。”据调查,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激与仰慕的心理,在心理的比重上约占80%。在小学生中教师更是绝对权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教育能力最强的时期,学生经常与教师接触,教师的道德风貌、思想情操、举止行为无一不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要照亮学生,教师心中首先要充满光明;要点燃学生,教师心中首先要有火种。教师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引向光明的人生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全心向往,就应该先具备这些品质,以自己作为榜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形成教师榜样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个教师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衣着整洁大方、举止文雅、语言文明、言行一致,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很自然地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教师榜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教师的仪容体态,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生影响较大。教师仪容不整,反映其精神面貌不好,身着奇装异服,也有损严肃端庄。只有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自然,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所以,仪表体态和榜样形成息息相关。

当然,教师的榜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继续保持也可能逐步上升,也可能逐渐下降。关键在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程度。实践证明,教师要恢复已经失去或降低了的威信,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多数情况下,恢复自己已经丧失的威信,要比获得威信困难得多。

(2)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前提条件。一般说来,一个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程度越高,他的威信就越高,对学生影响就越大,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其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对儿童教育来说,教师的思想与他个人品质是分不开的,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且受他们鄙视的教师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的即使是最崇高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之所以有巨大的教育作用,这和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有关,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神圣化”了时,他不仅佩服教师的人品,而且也相信教师讲的道理,他们会“对自己所尊敬的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即使教师的言行有某些不周或失误,他们也往往从积极方面理解。

二、工作的要求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样化的,但归根到底不外乎“言传”与“身教”两大方面。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以身作则”教育原则的教育家,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时主张“无言”以教。他不仅大力倡导教师要为人师表,而且还躬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孟子也曾指出:“教者必以正。”如果自己“身不行道”,受教育的人就会提出非议:“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这样就难以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也就难以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西汉教育家董仲舒则主张:“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共行。”唐代教育家韩愈也强调“以身立教”,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之正其教存”。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他一向提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在南京晓庄师范任教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心为农民服务,身为“洋博士”的他经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种地,以身示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主张“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他指出: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若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和修养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个条件,教师的表扬就能唤起学生欢愉的情感,并使其产生要学得更好和做得更好的意愿,教师的批评就会使学生感到惭愧和内疚,从而唤起改正错误和提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如果教师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就会以不信任甚至鄙视的态度来对待他,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受到表扬时不以为然,受到批评时则会敌意顿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